古代高考「大三元」到底有多難?明朝近300年只有兩人 一個被除名

2020-12-13 文史閒談

我們經常聽人討論的「大三元」,是指在古代科舉制的人才選拔制度下從最初級的鄉試經歷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全部第一(最後經過皇帝面試,欽點為狀元),連中三元才被稱為「大三元」 (不是麻將88番的大三元)

那麼這個難度到底有多大呢?

小編淺薄的盤點一下

一、鄉試

要達成「大三元」成就,要過得第一關就是在鄉試中獲得第一,相當於全省第一。鄉試也叫「鄉貢」、「解試」 是科舉三級考試中的最初一級(實際上在鄉試前面還有縣試,府試,院試三級初考,考中的為秀才,三級全獲第一稱為小三元),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朝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可不要小瞧這個最初級的考試,其重要程度不下於現在的高考,相當於省級的人才選拔,而且考中之後的含金量也非常高,鄉試考中的考生就是舉人了,(其中第一名為解元,第二名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為經魁),舉人就有候補做官的資格了,所以我們著名的老童生範進在中舉之後會那麼興奮,老丈人都稱他文曲星下凡了。鄉試考生合格者才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範進中舉

二、會試

大三元第二關是會試第一。會試就是真正的國考了,參見會試的都是之前各省通過鄉試的舉人,而且錄取率極低,明朝通常每屆會試只錄取300人左右。會試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會員,含金量極高。

網絡圖片

三、殿試

大三元最後一關——殿試第一。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級,又稱「御試」、「廷對」,由會試合格者參加。和我們想像不同的是,殿試並不是由皇帝親自面試,殿試也是筆試,只是少數情況下皇帝會親臨考場,公榜的時候,有的皇帝會親自宣布,大部分由禮部辦理。殿試通過後被稱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稱進士及第,其中一甲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這是每屆考試中含金量最高的一批人了,像我們所熟知的王陽明,張居正殿試的成績分別是二甲第七和二甲第九,相當於全國第七名和全國第九名。進士及第很多都可以進入翰林院作為基礎官員,品銜雖然不高,但是已經進入中央系統了。

網絡圖片

這樣看來,連續獲得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達成「大三元」成就,是非常困難的。那麼明朝276年歷史有幾位大三元呢?

兩位:一個叫商輅,一個叫黃觀。

商輅

商輅是浙江人,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商輅以浙江解元的身份進京參加會試和廷試,均取得第一名,達成「大三元」。

網絡圖片

黃觀

黃觀就更厲害了,黃觀在縣試、府試、院試均是第一名案首,即小三元,在鄉試、會試、殿試又都是第一,合成大三元,是中國科舉歷史上唯一六場考試都是第一的人,堪稱千古考試第一人!時人贊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但是由於永樂帝朱棣篡權,黃觀不肯屈服,投江而死,名字被朱棣下令從登科錄中除去,直到萬曆年間才得還清白,追諡文貞。

黃觀塑像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和明朝兩位學霸先賢的一些淺見,分享給大家。(喜歡的請點下關注,祝您開心快樂,不喜歡也希望您擁有美好人生)

最後祝願即將參加高考的學弟學妹們都能取得滿意的成績,不負多年努力!加油。

相關焦點

  • 明朝的異姓王有多難當,明朝276年中,只有一個異姓王
    明朝的異姓王有多難當,明朝276年中,只有一個異姓王古代封王就代表著權利,俗話說「權力越大,人的欲望也就越大。」,這就是千百年來,帝王很少封異性為王的原因,怕的就是帝王之業受到衝擊,帝王血脈被攛掇。自古以來皇權至上,象徵著權利,象徵著榮耀,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從而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被封王的人謀朝篡位,這就是人的欲望所致,比如歷史上,西漢末期的王莽,北宋的趙匡胤等等,這些明顯的例子,所以朱元璋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明令禁止,異性必須死後才能獲得封王的資格,為的就是鞏固自己的明朝大業,預防異姓王搶奪自己的帝王基業。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明朝統治者似乎忘了這一祖訓,封了一個異姓王。
  • 數據告訴你河南高考到底有多難,河南考生上個本科真的太難了
    2020年高考成績陸續公布,接下來就是填報志願、高校招生錄取。說到高考招生錄取,不得不提高考第一大省河南,河南高考難,大家都知道,但是河南高考到底有多難?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1071萬,而河南省高考報考115.8萬人,佔全國報考人數近九分之一,比排名第二的廣東省多了37萬考生。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文/夜引風嵐當然有。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
  • 明朝奇葩皇帝那麼多,為什麼還能延續近300年的國運呢
    說來也甚是奇怪,明朝帝王或多或少都有些奇特之處,有喜歡做木工的,有好高騖遠帶兵打仗被敵軍俘虜的,有喜歡不上朝的,還有因為幼年受過創傷對姐弟戀一往情深的等等,這些事情若是發生在別的朝代也許早就亡國了,但發生在明代卻依然不影響明朝的延續,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譜的鬍子來辨認考生?
    竟然有一個高贊的「奇葩」答案:聽考生的口音。當年「十全老人」乾隆就碰到過這樣的「高考詐騙」,有一天上朝,乾隆帝問了一位新晉官員的出身,這位官員回答:「我是北京人。」為什麼古代高考時,偏偏用最不靠譜的鬍子和口音來辨認考生?為什麼學理科的就是幹不過學文科的?(理科生哭暈在廁所系列)都說古代科舉有「豪華包間」,卻竟然還會發生考生搶不到好座位被「燻死」的事情...看完這篇《古代高考避坑作死指南》後你會發現,古代考生想上一個985、211重點大學,遠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艱難。
  • 考上「985」大學,到底有多難?需要多少分?
    下面我們就分析下高考時考上一所985大學到底有多難。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分別以高考大省的河南省與競爭不是很激烈的甘肅省的2019年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01在河南省考上985大學到底有多難?河南省,2019年高考學生突破100萬大關,穩居全國榜首,不折不扣的高考大省。
  • 古代」高考」有多難?館陶千年才有不到30人成為「大學生」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到來了,參加高考考生和家長都在祈禱能考上一所心儀的學校。但您知道在我國古代人的「高考路」有多難嗎?在開始正式內容之前先捋一捋古代科舉各級考生的名稱以及跟現在考生名稱的對比: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
  • 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前後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16位學子摘得此項桂冠。由此可見,達成三元及第的成就簡直難如登天,那今天我們就和大夥聊一聊這難如登天的三元及第以及古代科舉。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於隋唐,此後經各種改革調整,一直到明清時期才形成較為正規的科舉流程。
  • 985大學到底有多難考?高中生高考時要多努力才能考上清華大學?
    985大學到底有多難考?普通高中生高考要多努力才能考上清華大學?轉眼就要高考了,離2019年高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很多考生都在努力。985大學可以說是萬千學子的夢,那麼985大學到底有多難考呢?高考考上985大學需要多努力?想在清華大學讀書,多少分才夠?普通高中生考一個本科就不容易,211大學考上的就非常少,更何況是985大學。其實,想上985大學,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難,尤其是清華大學這樣的頂尖高校!普通高中生想要在985大學讀書,可是要下苦功夫的!
  • 明朝時的國考有多難考,單是考場環境不少人就堅持不下來
    而用考試選拔官吏的規則,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讓廣大底層民眾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直至今日,高考的成功仍然是出生窮苦的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而反觀明朝那時候的科舉制度,就會發現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難許多。明朝的科舉考試大致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相對應的職位是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首先秀才是繼續考取功名的基礎,雖然秀才沒有官可做,但考上了可以見官時不用跪,免除徭役等特權。而且別小看了秀才這最低等級的功名,想要獲得也需要在童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整個縣裡面的佼佼者才行。
  • 古代」高考」有多難,館陶千年才有不到30人成為「大學生」
    炎熱的夏季擋不住參加高考考生和家長查閱大學錄取信息的心,都在祈禱能考上一所心儀的學校。但您知道在我國古代人的「高考路」有多難嗎?在開始正式內容之前先捋一捋古代科舉各級考生的名稱以及跟現在考生名稱的對比: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
  • 古代科考有多難?看古人如何乘風破浪?
    又是一年高考季,今年受疫情影響,高考延遲了一個月,千萬考生人生中的轉折點馬上就要來了。在如今的社會,高考只是一個成才的一個途徑,但在古代,科舉考試幾乎是唯一的出路。科舉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土科算起,到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延續了1300年。
  • 古代中個舉有多難?和考清華北大比怎麼樣?難以想像!
    要正兒八經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搞清楚 現代教育體制 和 古代教育體制 的區別!首先,我們要搞清楚 學歷和 學位 的區別,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是不了解的。那麼,中國古代有沒有學歷學位制度呢?很顯然沒有,但是卻有和現代學教育制度類似的科舉制度,由於兩千多年的中國科舉制度在各個朝代都有所不同,這裡小二哥以古代科舉制度最鼎盛、最完備的明朝舉慄子!
  • 穿越回古代考高考,到底是體力先崩潰還是精力先崩潰?
    古代的「科舉」遠沒有我們想像中或者小說中看的那麼簡單,說比今天難上十倍百倍都不為過。就算是李白、蘇軾這樣的大才子,也要使盡渾身解數,才能熬過科舉。古代科舉考試,是古代選官的必經之路。那麼「古代科舉」到底有多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科舉考試每個朝代都不相同,宋朝,考試制度開始又長又累。要想考上當官,你要經歷州試、省試、殿試三個環節,逐步晉級,從秀才到舉人再到進士。
  • 高考來臨,你知道古代考狀元有多難嗎?有幾個是連中三元的?
    今年的高考不得不比往年晚一個月,又到了家長與各位學子翹首期盼的日子了。每年的高考都會有一批優秀的學子踏入國家重點大學的校門,為國家儲備不同的人才。那你有了解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看狀元有多難嗎?連中三元的人又有多少?
  • 讀研究生到底有多難?讀18年還沒畢業,四川大學清退300餘名學生
    讀研究生到底有多難?讀18年還沒畢業,四川大學清退300餘名學生,隨著社會發展,就業壓力增加,不少學生會選擇報考研究生,都只是考研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考研到底有多難?讀研到底又有多難呢?
  • 江蘇高考到底有多困難,江蘇高考錄取是胳膊往外拐,全國獨此一家
    (喜歡請關注作者,你的關注就是我最大的動力)為什麼同樣是高考,就江蘇不一樣呢?難道就是為了體現蘇大強與眾不同的地位嗎?江蘇人考到外省,一直以來都要面對一個死亡凝視:什麼?他考300多分也能上一本?今年這件事的發酵,應該全國人們都知道了,在江蘇300多分有多難考。沒有選擇題的數學試卷;1米6長、16頁,被比作清明上河圖,難度堪比四六級考試的英語試卷,真是令人聞風喪膽。當各個都在說蘇大強與眾不同時,真正苦逼的是每年數以十萬計的考生。
  • 清華北大到底有多難考?這組,高考錄取分數說明了一切!
    清華北大一直是一個老成長談的話題,常常被人所作為談資而津津樂道。作為國內名氣最大、實力最強的兩所高校,清華北大不僅僅是老百姓心目當中最權威的高校,也是無數學子高考放飛自己夢想的的教育搖籃。2017年在全國31省市自治區當中僅僅只有1位廣東的狀元選擇了除清華北大以外的香港中文大學,其它都是被清北所囊入懷中,綜上所述其影響力可見一斑!那麼現實的問題來了,清華北大到底有多難考呢?
  • 在我國古代,要想出人頭地究竟有多難?
    你若生活在古代,沒有土地,能找到工作的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所以一遇到災荒年歲,幾乎是餓殍遍野。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地廣物博的中國,在古代,人口多的時候頂多幾千萬,少的時候甚至只有幾百萬,同今天的10多億人口比起來簡直有著天壤之別。你肯定會說,人少有人少的好處啊,競爭沒有那麼大,更容易出人頭地。
  • 考四大名校到底有多難
    考四大名校到底有多難 2008-01-02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民間曾有「人北清師」之說,意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為京城四大名校。    據《新京報》2007年12月20日報導,2008年北京大學推薦免試碩士生約增加10%,2008年碩士研究生入學難度加大。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報考人數比去年約少1000人,雖然至少連續兩年報考人數有所下降,但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長生玉海表示,2008年北大預計招收碩士研究生4300人,報名人數仍比預計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