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異姓王有多難當,明朝276年中,只有一個異姓王

2020-12-16 百家號

明朝的異姓王有多難當,明朝276年中,只有一個異姓王

古代封王就代表著權利,俗話說「權力越大,人的欲望也就越大。」,這就是千百年來,帝王很少封異性為王的原因,怕的就是帝王之業受到衝擊,帝王血脈被攛掇。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明朝卻不一樣,雖說朱元璋明令禁止過,人死不封王,但在明朝時依舊出現了一位異姓王。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明知封王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但為什麼明朝帝王還要封異姓王呢!

說起封王這個事,咱們還真得好好探討探討。自古以來皇權至上,象徵著權利,象徵著榮耀,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從而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被封王的人謀朝篡位,這就是人的欲望所致,比如歷史上,西漢末期的王莽,北宋的趙匡胤等等,這些明顯的例子,所以朱元璋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明令禁止,異性必須死後才能獲得封王的資格,為的就是鞏固自己的明朝大業,預防異姓王搶奪自己的帝王基業。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明朝統治者似乎忘了這一祖訓,封了一個異姓王。

明朝出了一個異姓王,這讓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何被封為王?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見見這位明朝異姓王。我們這位異姓王來自於元朝人,名叫也先士幹,此人出身名門望族,在元滅亡後他佔據一方,聚齊了許多人士,據為己用,從此他擁有自己的小股勢力,在北方叱吒風雲,也算是一方霸主,是個狠角色,然而最多也就是個遊牧組織,有的時候靠打家劫舍來生存,北方的阿魯臺對他是十分害怕,畢竟這樣的人整天在刀尖上過日子,過的是刀口舔血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明朝封的王。

之所以封這位也先士幹為王,也是有原因的,在明成祖北伐時期,此人帶著他的隨從前來投誠,明成祖為了收復這股勢力,將也先士幹封為了「忠勇王」,說起這個王,有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這個王只是一個名稱,並沒有封國和封土地,這就是明成祖的厲害之處,沒有封國的王怎麼和自己爭權奪利,又怎麼會危機自己的統治呢,這樣既能收復這群亡命之徒,又能避免他們給自己製造麻煩,還能彰顯明成祖的大仁大義,對邊關的其他勢力也是一個良好榜樣,便於收服邊關的其他勢力,穩定邊關的秩序。好一個一石三鳥。

雖說明成祖違背祖訓封了一個異姓王,但不得不說這個異姓王封的妙,雖說明朝只封了這一個王,但這個王要權沒權,要地沒地,要國沒國,可以說就是個虛名,光杆司令一個,但這個封王的效果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不僅穩定了邊關的安穩,也對邊關勢力的歸附產生了良好的效仿作用。是個值得稱讚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明朝要封一個異姓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明朝異姓王想要活下去有多難?明朝存世276年,唯一活著的異姓王
    朱元璋曾定下一條組訓,異性生前不得封王。對於這句話,朱元璋便貫徹的非常徹底,哪怕是對待自己的開國功臣,最高的也不過是公爵。只不過在他們逝世之後,才會追加一個王爵,畢竟人已經死了沒什麼威脅。朱元璋看來,異姓王是不能夠隨意的分封,如果給對方封了王爵,那麼他在自己的封地當中擁有很大的自主性。可能當代異姓王對於朝廷沒有什麼想法,可是誰能保證他們的子孫沒有想法呢?
  • 為什麼唐朝的異姓王如此之多?
    當初帶資入股的英布、彭越和在楚漢之爭立下大功的韓信等七人被封為王。後劉邦陸續消滅了自己分封的異姓諸王,並封劉氏子孫為王,以圖拱衛京師,延續劉氏江山,並與朝臣殺白馬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自此之後,只有皇帝本家的子孫可封為王,異姓王不再多見。至隋唐時期,出現的異姓王多為篡位做準備的封爵,異姓封王基本上都是篡位的前兆。
  • 明朝開國六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
    朱元璋對有些大臣還是非常好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六王,他們是明朝的六大異姓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我們看一下這六個人分別是誰。第一個是徐達,徐達由於戰功顯著,被譽為明朝第一功臣。明朝建立後,徐達繼續北伐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
  • 他是劉邦封的異姓王,因為獨特的身世背景,劉邦不敢殺他
    大家都知道共患難容易,同富貴難,歷史上有很多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就來漢高祖劉邦來說,他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為了拉攏人心,大封了韓信、彭越等八個異姓諸侯王。可是當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就對這些異姓王下了狠手,八個異姓王中有七個都死於非命,只有一個倖免一死。獨存的這個異姓王是誰呢?
  • 唯一倖存的異姓王,原是吳國皇室後裔,如今成江西歷史名人
    當時為了團結力量,劉邦一口氣分封了好幾個異姓王,也就是他們並非劉氏子孫。即便個別沒有當即冊封,也許下諾言,在登基後兌現。的確,劉邦在後來做到了,可惜的是,這八個異姓王並沒有享受到多少風光的日子,就迎來了滅頂之災。
  • 有史記載的江西第一人,劉邦除掉所有異姓王,只留下他一人
    刀叔導讀:彭越、韓信等異姓王都為千世人傑,卻在劉邦功成名就後兔死狗烹。唯獨長沙王吳芮倖存,他是有過人之處?還是劉邦動了惻隱之心呢?為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爭取各位盟友的支持,他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諸侯王,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韓王信。然而,當劉邦功成名就,完成了中原的大一統之後,這幾位異姓王卻也是活到頭了。一個接一個兔死狗烹的戲碼連續上演,成為了如今我們唾罵劉邦的黑歷史。
  • 西漢開國八王與明朝開國六王下場分別如何,不比不知道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身邊必定都有一幫得力的大將和出眾的謀士,一旦時局穩定必定要大肆封賞功臣,西漢時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明朝時朱元璋追封了六個異姓王,他們的下場到底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國號「漢」,中國歷史上最為矚目的一個大帝國誕生了。
  • 古代「家天下」觀念深入骨髓,異姓封王條件苛刻,統治者的私心
    是在秦始皇之後,才有了皇帝這個稱呼,王這個稱號就變成了皇帝,可以賜予別人的。而王這個封號大多數都是由皇族子弟擁有,當然也有異姓封王的情況出現,不過這種情況是要有非常苛刻的條件。有一些有才能膽子大的人,甚至是直接稱了皇帝,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這樣去做,可能會自立為王,有功之臣也是可以異姓封王。要憑藉軍功受封為王,那是需要一個非常大的軍功,而歷朝歷代在這方面的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難度也不同。有好多人都是在去世以後被追封為王,宋朝時期就有很多,韓世忠便是其中之一。
  • 明朝不準進京,清朝不準離京,兩種防藩王搞事的方式,哪種好
    藩王完全沒有成長空間,只能當一個富家翁,當一個閒王,這日子過著有什麼意思呢?再講第二個問題:歷朝歷代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秦朝的藩王制度還沒建立起來。秦始皇的兒子們還在京城裡,而且都沒有人封王,秦始皇採用高壓政策,誰也不敢翻浪子。
  • 異姓共建祠堂的文化現象———以石城溫、黃兩姓為例
    元代以前,石城縣的祠堂由各姓氏宗族單獨建造,而從明朝中期開始,石城縣有一定數量的祠堂是由不同姓氏之間共同出資合建,共同使用,世代傳承。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從來不會發生矛盾和爭執,充分體現了天下客家是一家的團結和諧氛圍。本文對石城縣這一異姓間共建祠堂的客家文化現象作一初步分析。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泗水亭長,一步一步成長為開國君王,建立漢朝。在這一過程中,劉邦將知人善用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合理地使用張良、蕭何、韓信、彭越等人的才能,這才能做到以弱勝強。
  • 嶽飛排在「南宋開國武將異姓王」的末位,真的委屈麼?
    金國為徹底滅亡宋朝分兵南下,引起各地宋軍將領抗擊,共有劉光世、劉錡、韓世忠、張俊、楊存中、吳玠、吳璘與嶽飛七人,因戰功被追封為(單字)王,合稱為「南宋開國七位武將異姓王」。備受民眾愛戴的抗金英雄嶽飛,為何被趙宋皇室排在「武將異姓王」的末位?很多民眾都覺得嶽飛受到不公正對待,筆者將帶您全面對比「七位武將異姓王」的功過,也許您就會得出答案。
  • 被乾隆親封異姓王的福康安,真的是乾隆的私生子嗎?
    象徵著至高榮譽的「異姓王」,更是十分難得,唯有愛新覺羅的後代才有機會得封異姓王,其餘的功臣無論功績高低與否,能得爵位已是極高的譽賞。 但在乾隆時期,卻有一位臣子死後被破格追封為「鐵帽子王」,他並非愛新覺羅的子嗣,但乾隆待他近乎親生兒子,此人便是福康安。
  • 漢初唯一倖存的異姓王 修築了一座城 兩千年後阻擋了日本鬼子5年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7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後,吳芮起兵反秦,後來英布前來投奔,吳芮喜愛英布勇猛無畏,就將女兒許配給他,英布是項羽部下最著名的悍將,被譽為「常冠軍」,也就是驍勇第一,後來被項羽封為九江王,歸漢後,被封為淮南王。
  • 歷史:7大異姓王都被劉邦幹掉了,為何唯獨長沙王吳芮安然無恙?
    長沙王吳芮,約生於公元前241年。吳芮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後代,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打敗了吳王夫差,吳氏子孫就四處避難。公元前248年,吳芮的父親被貶至番邑,後來又遷至餘干縣,吳芮這個時候出生了。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傳承了12世,總共有16個皇帝,國祚共計276年。朱元璋原先是個乞丐,憑藉著自己的本領,在亂世之中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登上了皇位,成為了一個布衣皇帝。
  • 明朝藩王為何熱衷守靈,甚至恨不得在陵區住下?專家:這樣更快活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的,一方面是為了抵擋外族的侵犯,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對屬地異姓勳臣更好的控制。但就算是這樣,疑心病重的朱元璋也並不能放心,最後仍舊把那些異姓兄弟和開國功臣們給麻利地處理了,這時他才覺得天下是真的太平了。
  • 孫江 | 異姓結拜與歃血結盟
    之所以出現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是因為人們認為構成生命的不只有「血」,還有「氣」;「血」和「氣」不只決定人的生與死,還影響人的生存狀態。 歐洲進入中世紀以後,血的觀念被引入親屬繼受關係。其時,在人們的觀念裡,構成血與血相連的主體不是父子,而是兄弟姐妹。異姓男女結成夫婦後,其所生育的子女之間擁有同等的血緣關係。
  • 王近山:祖上是異姓王爺,他卻是放牛娃,打仗被稱為「王瘋子」
    他和王建安上將是同門同族,說起王近山的祖上,那可是鼎鼎有名,其祖先叫「也先不花」,元末明初,他帶領一萬多蒙古士兵投降朱元璋,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後被朱元璋冊封為蒙古族異姓王,賜漢族姓氏「王」,封地湖北黃安(今紅安縣)。
  • 為什麼3億多漢人會被300萬滿清統治近276年?只有4個理由
    清朝滿人的總人口大約在300萬左右,其中20萬人是部隊,而當時的漢人已有3億左右,如此懸殊的比例,清朝卻統治了天下276年,直到列強進入,清朝才分崩離析,這是為什麼呢?滿清雖然滅了大明,取而代之,但對明朝的制度卻延續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