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7大異姓王都被劉邦幹掉了,為何唯獨長沙王吳芮安然無恙?

2020-12-20 觀看天下趣事

長沙王吳芮,約生於公元前241年。吳芮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後代,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打敗了吳王夫差,吳氏子孫就四處避難。公元前248年,吳芮的父親被貶至番邑,後來又遷至餘干縣,吳芮這個時候出生了。

年輕時期的吳芮十分的聰明,而且喜歡《孫子兵法》和《吳起兵法》等兵法。秦末時期,吳芮組織家丁抗擊流寇,保護鄉親,他的隊伍不斷的壯大,在他十八歲的時候,他就統率了一萬七千人,被鄉親們舉薦為番邑(今鄱陽)縣令,被人們稱做番君。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吳芮起兵響應,後來又支持項羽,率軍攻打贛湘桂一帶。當時的閩越王無諸,東海王騶搖也都領兵依附了吳芮,當時英布和梅鋗也都投奔了吳芮,吳芮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英布。

鹹陽被攻下之後,項羽就封吳芮為衡山王,英布為九江王,梅鋗也被封為十萬戶侯。後來,吳芮認識了張良,在張良的勸說下,吳芮改支持劉邦,楚漢戰爭結束後,項羽被打敗,吳芮和韓信,彭城等人擁劉邦為皇帝,劉邦封吳芮為長沙王。

劉邦將長沙,豫章二郡封為吳芮,並將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也封給吳芮,只是這三個郡當時還在趙佗手裡。劉邦前前後後封了八個異姓王,但是這個只是出於無奈,時機成熟後,劉邦對異性王下手。

其他的七個導姓王,要麼被殺,要麼逃往匈奴,要麼被貶為侯。只有長沙王吳芮沒事,長沙王共經歷了五代,最後因為沒有嗣而終止。但其實劉邦並非完全對吳芮沒有戒心。

張良曾在吳芮家住過一段時間,張良建議吳芮要低調行事,並且將自己的大部份封地拿出來,讓給劉氏宗族子弟,然後讓自己的部分精銳部隊調拔給荊王劉賈手裡,劉賈是劉邦的堂兄。

公元前201年,吳芮與妻子毛蘋泛舟於湘江,毛蘋吟唱道:「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沒多久,吳芮病逝,終年四十一歲,諡號文王。

相關焦點

  • 劉邦消滅了所有異姓王 卻唯獨留下了他 他就是長沙王吳芮
    此時,劉邦封的八個不同名字的王爺幾乎被殺完了,只剩下一個長沙王吳瑞。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長沙王吳芮能夠保住他的生命?說到這裡,吳芮不僅年輕時聰明,而且少年氣滿滿,膽子非常大。當時農民陳勝和吳廣決定要起來抗爭時,吳芮還帶領團隊響應起義與他們合作。那時,劉邦和項羽都反對秦朝。在秦被項羽消滅後,他被命名為衡山王。
  • 他是劉邦封的異姓王,因為獨特的身世背景,劉邦不敢殺他
    大家都知道共患難容易,同富貴難,歷史上有很多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就來漢高祖劉邦來說,他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為了拉攏人心,大封了韓信、彭越等八個異姓諸侯王。可是當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就對這些異姓王下了狠手,八個異姓王中有七個都死於非命,只有一個倖免一死。獨存的這個異姓王是誰呢?
  • 有史記載的江西第一人,劉邦除掉所有異姓王,只留下他一人
    刀叔導讀:彭越、韓信等異姓王都為千世人傑,卻在劉邦功成名就後兔死狗烹。唯獨長沙王吳芮倖存,他是有過人之處?還是劉邦動了惻隱之心呢?劉邦對此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也充分懂得與人分享成果的必要性。為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爭取各位盟友的支持,他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諸侯王,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韓王信。然而,當劉邦功成名就,完成了中原的大一統之後,這幾位異姓王卻也是活到頭了。一個接一個兔死狗烹的戲碼連續上演,成為了如今我們唾罵劉邦的黑歷史。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張耳加入義軍,擁立趙歇為王,重建了趙國,項羽念其功勳卓著,將其封為了常山王。楚漢之爭爆發後,常山失守,張耳轉投劉邦陣營,與劉邦交往甚密。公元前204年,張耳協助韓信攻下了趙國,因功被劉邦封為了趙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張耳突染重病去世,也算是漢初八大異姓王中僅有的兩個得以善終的異姓王。
  • 唯一倖存的異姓王,原是吳國皇室後裔,如今成江西歷史名人
    我們常說「用人唯親」,除非有時候情勢所迫,不得已才藉助外人的外人的力量,比如當時和項羽爭奪天下的劉邦。當時為了團結力量,劉邦一口氣分封了好幾個異姓王,也就是他們並非劉氏子孫。即便個別沒有當即冊封,也許下諾言,在登基後兌現。
  • 漢初唯一倖存的異姓王 修築了一座城 兩千年後阻擋了日本鬼子5年
    吳芮心胸寬廣,收留了仇人後代——越王勾踐後人梅鋗,當年吳越爭霸,夫差就是死於勾踐之手,梅鋗起兵反秦後,投奔吳芮,吳芮欣然接納,派梅鋗領軍北上攻略秦地,梅鋗遇到沛公劉邦,共同西入關中,後被項羽封侯。吳芮反秦有功,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19路諸侯之一的衡山王。
  • 西漢開國八王與明朝開國六王下場分別如何,不比不知道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身邊必定都有一幫得力的大將和出眾的謀士,一旦時局穩定必定要大肆封賞功臣,西漢時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明朝時朱元璋追封了六個異姓王,他們的下場到底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記得,在建立漢帝國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韓信、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盧綰。
  • 劉邦和朱元璋為什麼都不能和手下兄弟共富貴?
    作為歷史上得為最正的兩位皇帝劉邦和朱元璋,都有大肆殺戮功臣的行為,真的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嗎?」先來說說劉邦劉邦是沛郡豐邑人(今江蘇豐縣),54歲才開創漢朝當上皇帝。他的成功屬於大器晚成。
  • 明朝的異姓王有多難當,明朝276年中,只有一個異姓王
    明朝的異姓王有多難當,明朝276年中,只有一個異姓王古代封王就代表著權利,俗話說「權力越大,人的欲望也就越大。」,這就是千百年來,帝王很少封異性為王的原因,怕的就是帝王之業受到衝擊,帝王血脈被攛掇。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明朝卻不一樣,雖說朱元璋明令禁止過,人死不封王,但在明朝時依舊出現了一位異姓王。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明知封王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但為什麼明朝帝王還要封異姓王呢!說起封王這個事,咱們還真得好好探討探討。
  • 為什麼唐朝的異姓王如此之多?
    沛縣人劉邦在群雄逐鹿和楚漢之爭中獲勝建立漢朝。漢朝立國之初借鑑秦朝的經驗,採用了分封和郡縣並行的制度。當初帶資入股的英布、彭越和在楚漢之爭立下大功的韓信等七人被封為王。後劉邦陸續消滅了自己分封的異姓諸王,並封劉氏子孫為王,以圖拱衛京師,延續劉氏江山,並與朝臣殺白馬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 三秦的戰爭 到底是韓王信打的還是韓信打的
    說起韓王信,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他也是劉邦的手下,是劉邦手下的另一個韓信。因為當時他的名字與歷史上的「兵仙」韓信重名了,為了避免與名將韓信想混,所以才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韓王信。劉邦所封的七個異姓王,韓信自不必說,半個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季布在滎陽對峙中起到了牽制項羽的關鍵作用;彭越在項羽大後方搞敵後「抗羽根據地」,遊擊戰爭有效地制約了項羽在正面戰場的進攻;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是舉國歸附,趙王張耳那更是劉邦布衣時的知心好友,親近非同常人。
  • 韓王信投降匈奴,是劉邦逼得嗎?
    而張良在韓國滅亡時,他們一家三百餘口都讓秦人給殺了。張良本來不姓張,是他與朋友們一起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時,秦國官吏追得急切,他才改名換姓,叫張良了。由此可見,韓王信與張良都有共同點,熱愛韓國,光復韓國。當然,韓王信出道比張良要晚得多。二,劉邦碰到張良時,人家張良的名聲已經傳遍天下了所以,張良有了這個名聲,天下還沒有人敢對他無禮。
  • 古代「家天下」觀念深入骨髓,異姓封王條件苛刻,統治者的私心
    是在秦始皇之後,才有了皇帝這個稱呼,王這個稱號就變成了皇帝,可以賜予別人的。而王這個封號大多數都是由皇族子弟擁有,當然也有異姓封王的情況出現,不過這種情況是要有非常苛刻的條件。而外戚封王的情況也是很多的,比如在劉邦死後,呂后臨朝執政16年,就分封了很多呂姓的人為王。
  • 明朝異姓王想要活下去有多難?明朝存世276年,唯一活著的異姓王
    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於皇位的傳承問題也是思考眾多,哪怕是大肆屠戮功臣都是為子孫鋪路。朱元璋曾定下一條組訓,異性生前不得封王。對於這句話,朱元璋便貫徹的非常徹底,哪怕是對待自己的開國功臣,最高的也不過是公爵。只不過在他們逝世之後,才會追加一個王爵,畢竟人已經死了沒什麼威脅。
  • 劉邦在中原建立漢朝,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趙佗為什麼歸順劉邦
    劉邦在中原建立漢朝:公元前202年,逐鹿中原的楚漢爭霸大戰,在持續了五年後,劉邦最終打敗了項羽。西楚霸王項羽大敗之下,心灰意冷,自刎於烏江,而劉邦則成為笑到最後的人。統一天下後的劉邦,定都長安,正式建立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王朝——漢朝,史稱「西漢」,劉邦是為漢高帝。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同樣是分封制,為何區別這麼大呢?1.西周分封在牧野之戰後,周朝正式確立,但居於主體的周人並不具有絕對多數,只是天下共主,參與討伐殷商的力量中許多原本就是已經存在的諸侯和方國,還有殷商貴族也需要採取措施,妥善處理,需要給他們保留一個封國,於是建立了宋國,為了監視殷商貴族,派遣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這就是歷史的三監。
  • 千裡江山百字文:漢文帝一封信降服南越王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初政權不是很穩固的情況下,僅僅寫了一封信,就招降了幾十萬大軍,把南方的幾省納入到了自己的政權版圖。他就是漢代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漢文帝從小就被分封到西北邊塞為代王。說是封候,其實跟流放沒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