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狀元文化:三元及第·瓊林宴·大小登科

2021-02-07 四書五經智慧

       要追溯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作狀頭,又名狀元(元就是第一的意思)。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作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麼嚴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

      在科舉的制度中自然要考試,狀元則是考出來的魁首。歷史上有「三元及第」的說法,其中提到的「三元」,更是百年難遇的考試天才,堪稱狀元中的狀元。所謂「三元」,指解試(後稱鄉試)、省試(後稱會試)、殿試(後稱廷試)均為第一。因這三試的第一名分別稱作解元、會元、狀元,故合稱三元。據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八「三元」條考證,自科舉實行以來,連中三元者,不過區區十幾人而已。

       狀元難考,一旦考上便榮耀非常。宋朝建立以後,宋太祖將武則天時曾偶爾舉行的殿試確立為固定制度,讓考生直接與皇帝發生聯繫,考中者稱「天子門生」。皇帝對新考中的進士賜宴,叫「聞喜宴」。因為宴席總是設在瓊林苑,所以也稱作「瓊林宴」。為提高狀元地位,皇帝還常常賜詩,這也是宋以前未曾有的事。唐代進士及第以後有雁塔題名之制,宋代仿效此制,讓新進士在汴京桂籍堂題名。此外,宋代增加了傳臚儀式(即殿試揭曉唱名),在殿試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閣門承接,傳於階下,眾衛士齊聲傳名高呼。此制為明清所沿襲。狀元進士們面對種種恩寵的欣喜心情,大約多與唐代詩人孟郊在《登科》詩中所述相仿∶「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由此看來,狀元的榮耀是不消說的了。但榮耀歸榮耀,要想考中狀元,便得有「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和「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等待。其實,十年只是約數,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個狀元豈是十年掐得來的?《三字經》中有「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的句子,其中提到的梁灝,宋時人,他從天福三年(938年)初試,到雍熙二年(984年)中狀元,足足考了46年。在科舉歷史上,還有不少百歲考生,如清康熙亁隆年間的黃章等人,也並沒有以期頤高齡感動上蒼,讓魁星點他們為狀元。

       平心而論,狀元是富有才學的,也應該是考生中最有才學的一位,但事實上要摘取狀元桂冠,機遇等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例如,據《清朝野史大觀》等書載,亁隆有一次閱卷時,第一、第二名皆江浙人,第三名為陝西人,江浙人歷年考中狀元者甚多,而陝西人在本朝卻無人中過狀元,於是他御筆一揮,排名第三的王傑成了狀元,文章做得最好的趙翼(即前引《陔餘叢考》的作者)便只能屈居其後了。

       說起狀元文化,不能不說說狀元與婚姻。在中國傳統的戲曲和小說裡,常有考生得中狀元後受皇上或皇后垂青招為駙馬的故事。全國上千種戲曲無不撰寫和排演過「狀元」折子戲,大體有兩種劇情∶一是某貧寒世人子弟,與富豪員外或大官之女戀愛忠貞,卻因富豪員外或大官嫌貧愛富,百般阻撓,窮小子與闊小姐雖身在咫尺卻不得相見,備受相思之苦。為改變命運,窮小子在闊小姐的暗中幫助之下,發奮苦讀,若干年後終於皇天有眼,中了狀元。富豪員外或大官慚愧異常,悔不當初。作為補償,不但親自將自家閨女送其為妻,還金山銀山地陪嫁妝,甚至將全部家產奉送給乘龍快婿。劇情皆給人圓滿幸福的結局。二是某紈絝子弟浪蕩不羈,傾家蕩產,浪跡天涯,備受世人歧視與冷落,方才後悔,或得昔日親朋好友接濟,或借大官富豪暗中幫助,終於浪子回頭,發奮苦讀,最後皇榜及第,做了駙馬爺,衣錦還鄉,感謝恩人,報復仇家。這些劇目深受人們的喜愛。最典型的當數黃梅戲《誰料皇榜中狀元》,唱遍大江南北。大概在常人眼裡,狀元是頂尖人物,就應該有頂尖的婚姻,狀元與公主的相配,方稱得上珠聯璧合。

      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狀元與公主成婚的事例雖然有,卻極為罕見。據學者考證,由唐至清,有確切記載的狀元駙馬,僅唐代鄭顥一人而已。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大凡考中狀元者一般經十年寒窗或幾十年苦讀方能成功,至及第時大都是「大齡青年」甚至早成為中老年人了,而舊時女子婚嫁年齡又多在16至20歲,那皇帝老兒特別是皇后娘娘如何會將如花似玉的「金枝玉葉」嫁給中老年人呢?當然,學者們沒有必要去一一指證文藝作品中狀元駙馬故事的虛妄,那些內容畢竟反映了民眾的心理。

       在民間,人們常將婚姻與科舉聯繫起來,稱結婚為「小登科」,狀元及第為「大登科」。著名的《四喜詩》也把締結良緣和科場得意同列於人的情感巔峰體驗(簡稱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中國人喜歡「喜」,更喜歡「雙喜」,作為一種美好的願望,應該說無可非議吧。但是,從社會學方面講,「狀元文化」實質上反映的就是封建社會的人生價值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倫理價值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因為封建時代,非官貴之家的下層人士,要想飛黃騰達、光宗耀祖,唯有科舉取仕一條道路。難怪一些人終生參加科舉考試,年逾花甲甚至百八十歲,還在為科舉考試折騰不已。功名利祿之心,驅使人們「十年寒窗」甚至「頭懸梁,錐刺骨」,千軍萬馬湧上科舉取仕的「獨木橋」,雖使一些人美夢成真,但也害苦了更多的讀書人。狀元文化和科舉制度的實質就是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給文人學士設好一個「學而優則仕」的願景。於是乎,文人學士們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大半輩子甚至是一生全都空耗在那些《四書》、《五經》等古書堆裡了。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古代真正的學霸丨解元 會元 狀元 「三元及第」的騷操作
    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三元及第」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寥寥無幾。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只有14位「三元及第」的文狀元,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xiáng)、楊置、王巖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lù);清朝的錢棨(qǐ )、陳繼昌。那麼作為鳳毛麟角的超級學霸,他們是如何衝關打怪奪得「三元及第」稱號的呢?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小說演義裡三元及第狀元郎比比皆是,真實歷史中鳳毛麟角
    三元及第的意思是在古代科舉制度中,分別在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了榜首的人。三元及第又叫連中三元。三元及第可以說是古代天下讀書人都渴望獲得但卻得不到的榮譽。 不過,在小說演義中,觀眾動不動就會看到有人三元及第,騎馬遊街,從此成為人生贏家。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元及第是什麼意思?
    三元及第指的是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也稱「連中三元」。
  • 五子登科墨盒、宋代抄手硯……「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亮相姜堰
    清代的可攜式油燈、考生號舍用的號爐、五子登科墨盒,宋代的抄手硯……近日,泰州姜堰舉辦「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此次展覽由江蘇省文物局主辦,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姜堰區博物館承辦,主題為「家國之夢與大運河文明傳承」。
  • 三元及第展宏圖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狀元與酒的千古良緣
    狀元一詞,則因科舉而生。唐初,科舉考試每年春天在長安的尚書省舉行,稱為「省試」,由尚書省之吏部負責。玄宗開元年間,改由禮部負責,此後歷朝沿襲。唐朝科舉放榜錄取者謂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即稱為狀元。中狀元之後,皇帝御賜美酒佳餚,無上恩寵,次第紛紜。《新唐書•選舉志》:「舉人既及第,又有曲江會題名席。」
  • 「三元及第」,古代士子最高榮譽?但你知道古代有幾人獲此殊榮?
    三元及第究竟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朋友都非常好奇。現在我們這個社會要說到最重要的考試,可能就是高考了,那麼在古時候最重要的考試自然是非科舉考試莫屬了。科舉考試的成績排名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你們知道嗎?要是排名第一名的話,就稱之為"元",但是如果是在鄉試考試中得到第一名的話,就稱之為解元,如果是在會試中取得第一名的話,那就稱之為會元,但是若是在殿試中得到第一名的話,就稱為狀元。所以在科舉考試中,無論是鄉試還是會試還是殿試都是第一名的話,那麼就稱之為三元及第。在我們國家古代的科舉制度經過了很多次改革,到明清的時候形成了比較正規,也是最具有規模的科舉考試。
  • 狀元陳繼昌:「高考」三元及第,「行書」妙筆生花,網友:我服
    就拿今天的高考來說吧,大部分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一個自己理想的大學還是能夠實現的,但如果你想弄個高考狀元,或者說想考個北大清華的話,單靠埋頭努力恐怕是不行。小編在上學的時候有時候就比較納悶:那些每次考試都接近滿分的高手,到底是怎麼實現的?你讓我24小時不睡覺,我也做不到啊。後來想想,這也許就是天賦吧。
  • 同時獲得了「三元及第」和「六首狀元」殊榮的千古第一狀元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即考生首先以秀才身份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省級鄉試,因為是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考中了就是舉人,而三元中的第一元就是考上舉人中的頭名稱解元;然後參加來年春天的會試,也稱春闈,考中了即為貢士,並且奪得頭名即為第二元——會元;最後就是皇帝親自主考即殿試
  • 三元及第(連中三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有幾人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查閱資料你會發現,對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人數記載各有不一,有說一共17位(文科14位;武科3位),也有說一共20位(文科16位;武科4位)。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佔其二!
    古代以名列第一者為「元」,三元即考生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了第一名,這是科舉時代每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榮耀。科舉史上誕生了592位狀元,然而「三元及第」者僅13人,廣西就佔其二。狀元在古代文化中意味著什麼?廣西出現過多少位狀元?他們在經歷人生巨變之時,又有哪些傳奇故事?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而對於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而言,連中三元無疑是最大的殊榮,人們對於連中解元、會元、狀元的考生,也會給予無限的誇讚,"三元及第"的說法也由此而來,不過三元及第的難度可不小。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前後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16位學子摘得此項桂冠。
  • 陳繼昌 清嘉慶(1820)狀元 三元及第 廣西第七位狀元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由於陳繼昌抱病應殿試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四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後一位「三元」狀元。陳繼昌在翰林院修撰國史三年後,被派放外任。歷任陝西、甘肅、順天等鄉試典試官。道光六年(1826)任會試同考官。道光十年後,歷任山東兗州知府、直隸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職。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省卻佔其二位?他們是誰?
    什麼是「三元及第」呢,跟現在的考試制度不一樣的是,現在考試排名第一的叫做第一名,而且還會分全國第一、全省第一、全市第一、全區第一等等,但是在古代,名列第一的那個人會被稱作「元」,並且三元指的就是這個人同時在鄉試、殿試、會試中都考取了第一名,才能夠獲此殊榮,這也可謂是當時科舉制下每個讀書人所想要追求的偉大目標了。
  • 古代錢為啥刻著三元及第?漢字寓意深刻
    古代有位侍臣幫君王買千裡馬,卻買了馬骨回來,君王大怒,臣子解釋道:如果大王連馬骨都那麼重視,真正的千裡馬就會慕名呈送上來。典故與諧音確實可以讓人與人交流更順暢,大家一看就明白了。2.做官:關於做官,很多人都擠破頭趕考,希望能三元及第。所謂三元即有鄉試、會試、和殿試,這個三元的第一名就被稱作解元、會元和狀元,三部分都第一的就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祝旺財運、事業、學業福同臨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又稱「連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傳統民俗中,將每年二月初一、二月初二、二月初三稱為風水運勢中的「三元及第」,象徵著命理學最基礎的「財」「官」「印」。
  • 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 三元及第的女狀元
    今年重慶是理科高考狀元是個漂亮的女生,考出了726分的好成績,她還是個三元及第的女狀元。重慶八中,是重慶市重點中學,據了解,這位重慶理科高考狀元在八中讀的是「2+4」系統學習,即2年初中+4年高中一貫制教學。
  • 曲江宴、鹿鳴宴、瓊林宴,還有雁塔題名…古代「高考」放榜後的慶祝活動真不少
    其實這個傳統項目古代就有,而且十分盛行。古人科舉放榜後,除了拜謝考官、參謁宰相、結識同年等各種各樣的禮儀性活動之外,還有不可或缺的宴請活動,遊藝活動等,內容十分講究。曲江宴:唐時考中的進士,放榜後大宴於曲江亭,又名曲江會。始於李隆基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