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精神激勵著大家,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本身要對自己有嚴格要求,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在履行實踐黃大年精神上,把自己角色賦予的責任做好,我覺得就是最好的體現。」瀋陽化工大學副校長許光文在「走進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對話沙龍上說到。
日前,「走進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對話沙龍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許光文教授作為瀋陽化工大學能源與化工產業技術教師團隊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許光文,瀋陽化工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973首席科學家,863計劃潔淨煤技術主題專家,國家重點專項「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總體專家組專家,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主編。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去年7月,教育部啟動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隨後確定了首批20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讓黃大年精神得到繼承和發揚。作為首批入選團隊之一,許光文教授表示對於團隊來說有雙重感受,一方面感到欣慰,是對團隊之前相關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一種承認,但更多地感到是一種激勵,是給了團隊新的責任,新的起點,未來要做出更多的成績,培養出更多對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
許光文教授結合團隊自身建設情況分享了自己對「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精神與內涵的理解,他認為,黃大年精神的重要特色是一心報國,建設富強的國家,促進民族振興,促進人類幸福,保障國家安全,這種愛國之情、報國之心,不斷激勵著我們。「我們要做好教師,自身修養要好,從專業知識和行為準則、為人做事、如何適應社會發展方面,給學生做出表率;另一方面,在專業上真正地去指導學生,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作為教師應該把育人的工作做好,變成自覺的行為。而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則要日夜創新,踏踏實實針對社會的需求,國家的需求,務實地去追求創新和技術的落地,真正做出對社會,對產業有用的成果。」
談及在本次會議上與其他兄弟院校交流的感受,許光文教授表示,未來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如何在不忘初心,科學研究和立德樹人方面做的更好?在團隊建設和國際化水平等方面,向國內一流院校多學習,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通過參觀和交流,感受到瀋陽化工大學作為全國兩所化工大學之一,也有信心做出特色,做出高水平。
許光文教授介紹到,瀋陽化工大學作為以化工為特色和優勢的省部共建高校,秉承「強學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訓,團隊牢記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構建了「113」人才培養體系,即1個培養理念、1種培養模式和「3化」培養機制。1個理念是「成果導向(OBE)」理念,是迄今最先進的「需求本位」培養理念。根據「需求導向」「以學為中心」和「持續改進」的要求,重構培養方案、改革課堂教學、建立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1種模式是CDIO模式,代表當今最先進的「職場本位」工程教育模式。通過學科拓展,創新了一套「113」願景驅動、一套「113」能力基準、一套「113」行動綱要,形成了完整的課程開發、實施和評價方法。「3化」機制指:校企「協同化育人」、專業「家庭化培養」和老師「個性化指導」,是創新的「學生本位」培養機制,實現了校內外多種育人資源的匯聚與融合、以及人才培養過程全要素的互動與集成優化。「現在有一種說法:新一代的大學生畢業以後能力不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這是目前整個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113』體系的創新性非常明顯,也許是一種可行方案的探索。」他強調。
據悉,「走進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對話沙龍作為本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成果展的重要內容,從201個獲獎團隊中遴選7個團隊作為代表,圍繞師德師風、「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教學科研、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方面,結合團隊建設情況,開展深入交流。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和與會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嘉賓在聯合發布了《武漢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