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4 來源:教師司
北華大學「木材科學與工程教學團隊」始建於1952年,在65年歷史傳承中,攻克了環保型木材膠黏劑、木材幹燥、木材保護、生物質資源綠色轉化等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取得了系列性研究成果。團隊所屬學科2016年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排名第5位4星級,評價為「中國高水平學科」。
2012年-2016年,團隊作為吉林省森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單位,組織15家企事業單位針對天然林禁採後行業發展資源瓶頸,開展協同創新。以生物基無醛木材膠黏劑、森林撫育材/人工速生材高值化利用技術等成果支撐吉林省森工產業技術升級,創造2個亞洲第一:在國內其它3個國有森工集團人造板產能縮減情況下,吉林森工併購重組中鹽銀港等企業,使生產基地由吉林省擴大到京、冀、川、湘、鄂、蘇、粵等8省(市),產能達到240萬m3/年;建成國內首家三層實木複合地板企業,產能達到1000萬m2/年。「金橋」牌實木地板鋪進人民大會堂,突出解決了地板大面積鋪裝存在的尺寸穩定性差的關鍵技術難題,其中宴會廳7300m2無過橋地板鋪裝創下「單間室內鋪裝木地板面積世界之最」金氏世界紀錄。本教學團隊突出業績如下:
1.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北華大學「木材科學與工程教學團隊」就是一群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問、有仁愛之心的立德樹人的好老師。該團隊是一顆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該團隊是一層階梯,讓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團隊教師做到了四有:一是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心力的理想信念;二是有優良的師德師風;三是有為學生傳授真知、解疑釋惑,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真本領。四是有仁愛之心。時君友帶領木材科學與工程教學團隊,30年如一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在辦學條件極度困難條件下,通過身體力行資助12名困難學生,培養出2776木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和26名碩士、2名博士研究生,90%以上的成為國家林業行業精英和科技骨幹。團隊帶頭人時君友於2014年獲得吉林省勞動模範稱號。
2.立德樹人,教書育人
立德樹人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團隊教師在北華大學率先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扭轉了學風;定期為學生開展職業規劃、專業導航,通過聘請優秀校友、長白山學者等的學術報告,為學生開展「三師工程」及「兩學一做」讀書活動。嚴格執行團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制度,實施名師引領工程和團隊育人工程。團隊教師成員品德高尚,堅持原則,廉潔從教。團隊帶頭人時君友堅持三十多年為本科生授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有一次教師節,他的幾個研究生為老師買了一個養生鍋,送到他辦公室,他說什麼也不收。見學生不肯拿走,他直接把錢給了學生。他說:「你們現在不掙錢,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錢;你們好好學習研究,取得好成績,就是給我的最好禮物。」凡涉及學生考試成績、評優選先,他從來都堅持公平公正,不徇私情,恪守師德。他常說,作為教師絕對不能喪失底線,因為學生最信賴的就是老師;老師不守底線就是對學生一生的極大傷害,對教師隊伍的極大敗壞,也是對教育事業的最大破壞。時教授在生活上十分關心學生,愛生如子。天冷了,他就會提醒大家多穿點兒衣服;每逢過節,就買一些水果和點心給學生們;每逢寒暑假,他都會去宿舍看望那些不能回家的學生,給他們送餃子,有時還邀請他們到家裡去吃飯。時教授常對團隊的老師們說,學生們來自天南地北,遠離家鄉讀書很不容易,要多關心幫助,讓他們在學校體會到家的溫暖,體會到老師就是他們的親人。團隊成員重視教育教學研究,2014年「地方高校工程能力核心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得吉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團隊教師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將成果編入教材,累計出版教材10餘部。為培養出學生的匠人精神,2013年-2017年,團隊的樂磊老師指導學生連續四年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多次獲得最佳創意、最佳創新、最佳創業和特等獎。
3.敢為人先,開拓創新
機會要自己創造。記得團隊帶頭人時君友教授在應用澱粉基無醛膠黏劑生產細木工板的測試中,芯板拼接速度不及傳統的脲醛樹脂,影響生產效率。廠方提出,第二天再試一次,如果效率和第一次相同,將拒絕應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時教授立即從長春趕回百裡之外的學校實驗室,挑燈夜戰,將活化羥基比例提高1.6%,重新調製配方,到第二天天亮,趕製出2噸膠黏劑。早上8點,他帶著新的膠黏劑風塵僕僕地趕到長春的那家企業,再次測試,一舉成功。從此,澱粉基無醛膠黏劑名聲大噪。隨之該膠黏劑在全國6個省區的大面積推廣應用。記得當時的臺灣籍總經理陳太郎誇讚道:「在中國大陸很少能見到這樣拼命工作的大學教授。」其實當時時教授的想法很簡單:「機會不是等出來的,要自己創造。」團隊在2012年-2016年期間,聚焦森林資源禁採、農業生物質資源過剩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林業局重大公益專項、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合作「948」項目等13項、吉林省雙十項目等69項,市局級11項;累計科研經費6378.9萬元,其中縱向2922.2萬元、橫向3456.7萬元;年人均經費29.7萬元。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首屆發明專利獎1項,發明專利金獎1項;省級以上學生競賽獎勵12項;發表SCI、EI檢索論文136篇;授權發明專利25件;出版學術專著10部。
4.知行統一,甘於奉獻
科學研究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轉化為生產力,團隊掌握了一些科研成功的訣竅:一是科研選項要有市場意識。科學研究必須密切聯繫生產實際,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團隊的研究成果符合綠色環保的潮流,適應了人們對環保裝飾材料的迫切需求,適應了現代生產工藝的要求,一面世就迅速佔領了市場,並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二是科學研究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沒有20多年的團隊成員苦苦追求,就不會有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成功。三在實踐中檢驗、完善、豐富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沒有停留在實驗室,而是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創新,反過來豐富了理論研究,團隊的科學研究實現了繼承—發展—創新的良性循環。1993年至1996年,木質複合材料與膠黏劑課題組與企業合作,主要是技術轉讓模式。林產工業企業轉制後,為防止專利技術外洩,企業改變了合作模式,要求我們提供研究成果的硬性產品。為了實現成果轉化,團隊帶頭人時君友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自己籌措資金,於1996年5月,以企業技術顧問內部承包的形式,在黃泥河林業局人造板公司制膠車間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創業之初,困難重重。每周一、三、五白天在校上課,晚上再坐硬座去遠在敦化的企業,每周二、四、六的晚上,再從企業趕往學校,就這樣在百餘公裡之遙的學校和企業間,兩天一個往返,365天夜以繼日,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一幹就是5年。針對石油基API活性期短、初粘度大和成本高等技術難題,創造性的將澱粉部分酯化後替代聚酯、聚醚,在水中與聚乙烯醇、橡膠膠乳複合形成穩定的乳液,構建了澱粉基API,發明了澱粉基API製造方法及其應用,實現了可再生資源的高效利用。所研製的綠色環保的無醛膠,使企業迅速紅火。其產品已經取代進口產品,佔領國內市場,被指定為奧運會專用材料,還成為整個行業的標杆。實現了產、學、研的良性互動。
辛勤的努力,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截至目前,團隊帶頭人時君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先後完成自然基金委、科技部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17項。發表SCI論文36篇、EI論文28篇。培養了18名碩士、4名博士。
5.團結協作,持續發展
團隊帶頭人時君友,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團結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31名成員, 通過突破農林剩餘物人造板存在的膠合質量與甲醛釋放量相互矛盾的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了完整的關鍵共性技術體系,在全國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取得了顯著經濟、社會效益。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年獲得吉林市特殊貢獻獎;2011年、2015年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4年吉林省首屆發明專利獎; 2008年、2007年、2006年,連續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發表論文102篇,EI收錄26篇;SCI期收錄36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1項。團隊目標建成國內「一流教學團隊」,整體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
(責任編輯: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