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德師風
團隊切實落實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師德規範,在教師晉升、考核過程中形成了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一支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中國夢」為己任,奉公奉獻,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高素質團隊。
團隊根據國家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和習總書記期盼海南「履行好中央賦予的南海維權、維穩、保護、開發的重要使命」的要求,以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為責任擔當,通過團隊建設,整體提升服務於國家和地方南海戰略和南海維權的現實需求、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的能力與水平。
團隊24人中19人是中共黨員,多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多數人分別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獎、入選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獲得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廣受師生好評。
王崇敏教授是團隊的靈魂人物。他深刻領悟習總書記的上述殷切期盼,秉承海南大學「熱帶、海洋、旅遊、特區」的辦學特色,整合資源,引領團隊建設。他是全國模範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務院特貼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教學團隊負責人,新世紀百千萬優秀人才國家級人選,全國智慧財產權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百名專家之一,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他擔任海南大學副校長,兼任中國海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理事、海南省法學會副會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海南省人民政府法律顧問、海南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顧問,是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聯繫的重點專家。
團隊負責人鄒立剛教授從教32年,始終堅守在教學第一線。他兢兢業業,模範履行教師道德規範,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踐行著一名知識分子對人民的熱愛、對國家的奉獻、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擔當。他是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兼任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理事,中國海洋法學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特邀研究員,教育部入庫法學專家,國家權威智庫入庫專家,海南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顧問,海南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專家,南部戰區法律專家。
二、教書育人
海南大學法學學科有本科、一級學科碩士點、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法律碩士點;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全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有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有教育部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南方基地、海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基地「海南省南海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海南大學更路簿研究中心、海南大學國際司法與仲裁研究中心。
團隊教授均為本科生授課,並採用多種形式貫徹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教育思想、內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創造性成果,踐行教書育人的全過程;還與實務部門共建實踐教學基地,與境內外院校聯合培養,邀請境內外專家來校授課和舉辦講座,鼓勵學生參加學術會議和參與導師課題研究及申報課題,舉辦或參加境內外各類模擬法庭競賽,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培養了批量不同層次的複合型人才,在就業單位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海南省司法隊伍中佔比約40%;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專門人才。
三、科研創新
團隊近五年立項和結項的涉海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8項,部級涉海項目20餘項,省級涉海項目20餘項。在項目下出版著作8部,發表論文200餘篇,提交研究報告50多個。特別是在反擊「南海仲裁案」的法律鬥爭中,團隊組織校內外專家發表論文11篇,團隊師生發表論文20餘篇,碩士博士生撰寫學位論文10餘篇;向地方和中央提交相關研究報告8份,其中2份分別獲得中央政治局委員批示,1份由中國法學會以《要報》報送中央11個部委辦,1份報送中央常委參閱。團隊並申報立項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即鄒立剛《我國南海島礁所涉重大現實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和閻根齊《南海「更路簿」搶救性徵集、整理與綜合研究》、專項1項即夏代雲《南海維權視野下的更路簿解讀》和重點1項即閻根齊《海南漁民「更路簿」地名命名與南海維權研究》,進行持續研究。
團隊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已召開「南海問題高端論壇」5屆學術會議,「南海區域合作論壇」5屆學術會議,中國法學會紀念《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開放籤署30周年座談會,中國海洋法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暨換屆大會,中國法學會「海法方陣」理事單位首屆海法論壇,中國法學會南海仲裁案後續對策研討會,南海海洋權益維護研究創新基地年會,南海更路簿學術研討會等涉海學術會議19場次。各類會議參會者累計約2000人次。會議成果一般有會議論文集和會議總結上報。
四、社會服務
團隊近五年向地方和中央黨政機關提交了50多個涉海報告,20份被中央機關採納,其中2份獲得習總書記批示,3份上報中央常委參閱,2份獲得中央政治局委員孟建柱和劉奇葆批示;另有2份獲得時任海南省委副書記李憲生批示,1份獲得時任海南省委副書記李軍批示。
承接中央宣傳部、中央海權辦、國家海洋局、中國法學會、中國海洋法學會、三沙市和海南省有關部門等委託課題20餘項,為地方和中央黨政機關提供服務。
協助地方草擬或修訂《海南省海岸帶保護開發管理條例》《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定》《海南省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補償管理辦法》《永興島水資源節約與保護規定》等12項地方性法規。
擔任國家有關部門、南部戰區、海南省委省政府等部門的法律顧問、立法專家顧問、法律專家、應急管理專家、諮詢專家,為有關部門提供相關法律服務。
團隊負責人和成員先後在中央衛視、深圳衛視、三沙衛視、人民日報海外版、南方日報、海南日報、海南新聞聯播、海南電視新聞頻道等受訪或被報導或撰文講解涉海問題50餘篇/次;並應邀進行講座數十場。
五、團隊建設
團隊負責人鄒立剛,成員高之國、閻根齊、葉英萍、高聖惕、王崇敏、王琦、陳秋雲、張麗娜、夏代雲、童偉華、唐俐、王秀衛、閻二鵬、熊勇先、寧清同、劉雲亮、李文化、劉國良、魏德才、陳龍江、何海榕、武良軍、高婧如。其中博士生導師12人,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8人,50歲以下的中青年佔比60%,研究領域覆蓋涉海主要領域。
為加強團隊建設,海南大學聘入高之國擔任海南大學法學院特聘院長、教授、博導。他是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聯合國海洋法法庭法官,我國涉海政策和法律的重量級智囊人物。聘入境內外知名海洋法專家高聖惕教授。他是英國劍橋大學國際法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國際法學碩士、荷蘭萊登大學國際法學博士,在國際法學、國際海洋法學和南海問題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詣。
團隊主要科研平臺是海南省南海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該中心由高之國任中心的學術委員會主席,王崇敏任中心主任,鄒立剛任副主任,王秀衛任秘書長。團隊經費來源主要有前述縱向和橫向課題,中央財政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能力建設經費、海南省和海南大學重點學科建設經費數百萬元,校撥常規經費和中國法學會常規經費每年數十萬元,法學院發展基金每年投入數十萬元。團隊通過完成立項課題和委託課題、完成地方和中央有關機構交辦的任務以及自選現實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工作。
六、社會影響
團隊較早就被境內外機構關注。
2016年7月21日,由中國法學會、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海洋法學會共同舉辦的「南海仲裁案法律專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高之國、鄒立剛就座於主席臺並分別作主題發言。翌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隨後各大網站報導。
2016年7月25日,美國有關機構發表文章,評析了高之國、王崇敏、鄒立剛、陳秋雲等教授的研究,其中約50%的篇幅評介鄒立剛,認為海南省南海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是「為中國政府在南海的直接利益提供相關政策研究的主要學術機構」。
高聖惕教授全面批駁南海仲裁案的論文The Jurisdiction Rulings of the SCS Arbitration: Possible Errors in Fact and in Law發表於國際權威年度刊物——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主辦的<ocean yearbook 2017>(197-249頁),引起較大反響。高教授多次參加在北京、印尼、香港等地舉辦的國際研討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浙江工業大學「全球智庫研究中心」《中國大學智庫發展報告(2017年)》將「海南省南海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排列為全國大學智庫百強第32位。
海南大學法學學科是全國約680個法學專業中4個首批獲得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團隊之一,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獲得此稱號的教師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