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協」的仿生手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外觀高度類似人手...

2021-01-10 雷鋒網

科幻動作片《阿麗塔:戰鬥天使》中,26 世紀的女主在垃圾場被發現並改造為機械身體,重獲新生後戰鬥力驚人。

而在 21 世紀的現實世界,遭遇意外不得已截肢的患者安裝假肢繼續生活、工作的例子也的確存在。

近日,有這樣一款全新的仿生手問世,它仿照了人手的關鍵特性,可使患者恢復 90% 以上功能,仿生手在複雜性、靈活性和適應性方面有了新突破。

可以使用剪刀和噴壺。

也能準確完成抓取-放置任務。

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

這種仿生手被稱為 Hannes,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研製。

2020 年 9 月 23 日,研究團隊的論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題為 The Hannes hand prosthesis replicates the key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hand(Hannes 手複製了人手的關鍵生物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雜誌封面,看上去科技感十足。

論文介紹,要想把一款假肢做到和人手能力一致、效率相當的地步,並非易事。

正如研究團隊所說:

假肢仍然只是一種工具,無法代替患者失去的那一部分所提供的生理功能。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設計假肢裝置,主要參考的關鍵因素有這樣幾種:

包括運動學、尺寸、重量和外觀在內的「擬人」特徵;

速度、力量和靈活性等性能;

穩定、有協調性的的抓握能力。

而現實是,即便是由患者殘肢肌肉的電信號控制的、具有好幾個靈活自由度的最為先進的假肢,也無法達到人手的複雜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由於性能不佳,假肢廢棄率居高不下。

因此,研究團隊希望打造一款出更趨近於人手特徵的設備——實際上一些科學團隊曾提出主張,認為可以在上述關鍵因素中做取捨、進行權衡,但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研究團隊的看法是:任何特性都不該忽略,應該遵循一種不妥協的整體設計方法。

以這種設計理念為指導,仿生手 Hannes 在科研人員、患者、整形外科醫生和工業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下問世——其設計理念還被授予了義大利 Compasso d'Oro 國際工業設計獎。

高度「擬人化」的 Hannes

來具體看看仿生手 Hannes 有哪些特別之處。

Hannes 由三大主要的交互組件組成:

一個肌電多關節假肢,採用了基於差動機構的欠驅動結構;

被動屈伸(F/E)手腕模塊;

肌電接口/控制器,包括兩個表面肌電(sEMG)傳感器、電池組和控制電子元件。

可以參考下面這張酷酷的圖示——A 部分展示的是,直流電機和電機控制板內嵌於 Hannes 中,而肌電接口/控制器則位於插座內,而 F / E 手腕位於二者之間;B 部分是帶上手套的 Hannes 。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用於 Hannes 供電的電池組續航長達一整天。當不使用 Hannes 時,用戶可以利用磁性插頭連接器為電池充電。控制器可以向手發送隨肌肉激活比例增加的速度參考,因此這套設備可以針對不同患者調整控制參數,實現對每位患者精確的運動和力量輔助。

Hannes 手掌和手指部分的尺寸如下,研究團隊拿它和人手中位數數據(虛線水平)進行了比較。

可以看出,Hannes 顯示出了極高的「擬人化」——與人手最大的差異體現在中指,差值為 4.8%。

Hannes 除遠端指間關節(DIP)之外的所有手指自由度都被實現;拇指表現出了不同的運動學特性,例如指間關節(IP)和 MCP 關節是鎖定的、向外展開是受驅動的、旋轉是被動的。

如下圖 A 所示,患者可通過適當調節肌電 EMG 活動來調節力的增加與減小,當施加強烈的 EMG 激活時,Hannes 可在 0.25 秒內迅速閉合,力量最大為 150 N。B 圖表明,Hannes 可在不到 1 秒的時間內完成完全閉合。

為進一步評估 Hannes 的有效性、可用性,三位患者參與了為期大約 2 周的試驗,其中#1 和#2 參與者通過 Hannes 的輔助,有較好的表現,執行任務所需時間分別減少了約 10% 和 30%。也就是說,Hannes 已經達到了完成日常生活活動(ADLs)的要求。

從實驗室步入市場

研究團隊表示,過去十年中,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設計功能和物理特性接近人手的假肢設備。其中,3D 掃描對側肢體和「累積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都是一些較為新穎的設計方法。

在研究團隊看來,在眾多設備中,最為成功的落地產品分別是:

美國、德國科學家聯合設計的「米開朗基羅之手」,2013 年開始有患者安裝這種設備。

成立於 1919 年的德國假肢巨頭 Ottobock 設計的設備。

一家英國公司 2007 年首次推出的 i-Limb 仿生手,也是世界第一個商業化仿生手。

說回仿生手 Hannes,目前它已獲 CE 標誌,也將進入醫療市場。研究團隊正在尋找投資人,希望開始量產這種仿生手,造福更多患者。

但需要明確的是,雖然和實驗室或市面上的一些假肢比起來,Hannes 的性能有不小的提升,但無疑它做出動作的速度仍然低於人手,仿生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引用來源: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5/46/eabb0467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宏教授研製的類人五指靈巧手,能靈活運動並進行物品的抓取,技術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當。   今天,仿生機器人種類繁多,本文主要針對陸面仿生機器人、空中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領域中的部分典型研究工作進行介紹與分析。
  • 揭秘最好用、最經濟機器人仿生手
    若比鄰是一家研發機器人仿生手的公司,憑藉此項目獲得有華強芯城和星雲智能硬體加速器聯合舉辦的2015 硬體創新大賽「最佳商業價獎」。   其核心技術是自主研發的機電傳感器,讓人腦信號傳到機器仿生手,從而讓機器手可以仿人手靈活活動。這樣,上肢殘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並能夠像其他人一樣尋求職業發展。
  • 仿生機器人的發展
    仿生機器人的主要研究問題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個問題:第一,建模問題。仿生機器人的運動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其一般都是冗餘度或超冗餘度機器人, 結構複雜。在仿生機器人的設計開發中, 為實現對不同物體和未知環境的感知, 都裝備有一定量的傳感器, 多傳感器的信息融合技術是實現其具有一定智能的關鍵. 信息融合技術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個同類或不同類的傳感器所提供的局部環境的不完整信息加以綜合, 消除多傳感器信息之間可能存在的冗餘和矛盾, 從而提高系統決策、規劃、反應的快速性和正確性。第四,機構設計問題。合理的機構設計是仿生機器人實現的基礎。
  • 科技雲:仿生機器人
    仿生機器人,是指在外形結構或功能上模仿生物並進行工作的機器人。與普通機器人相比,它的內部元件更具智能化、微型化,材料也具有高強度和良好柔韌性,並能通過傳感器的精準信息反饋,及時調整工作狀態。 似犬類的 爬行仿生機器人 在眾多仿生機器人中,爬行仿生機器人體形雖略顯笨重,運輸能力和移動速度卻令人咋舌。
  • 2018值得關注的國產仿生機器人
    六角蜘蛛仿生機器人HEXA:高度機動、智能化程度高在拉斯維加斯的Defcon黑客大會上,Martin使用HEXA在3分5秒的時間內拆除炸彈,衛冕冠軍。HEXA足夠靈活和智能,並且高度機動,可以靈活地應對不同的環境和地形。HEXA的出色表現使它在美國科技新聞界備受讚譽,有媒體宣稱,「它將成為機器人中的iPhone」。類似HEXA的便是模仿生物、從事生物特點工作的仿生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的種類有很多,功能不盡相同。
  • 形似而神不似,仿生機器人如何突出重圍?
    仿生機器人發展歷程「形似而神不似」,仿生機器人怎麼了?仿生機器人發展至今,「研究大於功效」是目前所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此外,落地結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還在於跨學科協作太少。畢竟,仿生機器人作為一個再現生物機理的模式,其需要比如腦科學、生物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這也意味著想要實現對生物機理的準確建模和分析,依然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 研究大於功效,仿生機器人如何落地應用?
    仿生機器人發展歷程「形似而神不似」,仿生機器人怎麼了?仿生機器人發展至今,「研究大於功效」是目前所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許多仿生機器人都有著概念上的強大效力,比如說波士頓動力早期非常出名的「大狗機器人」。
  • 《發明夢工場》發明項目:仿生工具手
    發明人:劉鳳翼  項目名稱:仿生工具手仿生工具手發明代表人  發明背景:  綜觀全球,手動工具創新及其困難,尤其是顛覆性創新幾近不可能,比如活扳手是300年前約翰森發明,呆扳手、管子鉗等工具雖不知出自誰的發明
  • 六軸機械臂仿生雙臂機器人
    仿生雙臂機器人獵戶星空Robot OS系統打造,百萬數據級視覺訓練,30000小時雙臂調教,3000小時AI學習,頂尖咖啡大師/茶藝師手法的提煉,只為衝泡一杯完美的手衝咖啡/茶。智能避障icon仿生外觀仿生設計頂級碳纖維輕便堅固仿生雙臂機器人,珍珠白流線型設計,充滿親和力,鋼琴烤漆漆面機械臂,雙臂採用頂級碳纖維,兼具輕便與堅固,機身外殼由德國進口高級樹脂打造,重量輕,強度高,便於清洗,不易變形,桌面材質可採用高規格實木材質,尊貴典雅。
  • 仿生科技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一般而言,仿生機器人通過應用環境的判別可分為地面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還有空中仿生機器人。  地面仿生機器人的種類有很多,根據運動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仿人機器人、多足機器人、蛇形機器人和跳躍機器人。
  • 「果蠅機器人」讓你大開眼界
    近日,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機器人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飛行平臺,力求模仿和測試昆蟲飛行方式的理論,但不使用像螺旋槳等非仿生推進裝置。他們成功打造出了一款模仿果蠅飛行機制的DelFly Nimble飛行機器人。
  • 細數那些漂亮可愛的仿生機器人
    機器蜘蛛原形很小,直立高度僅18釐米,比人的手掌大不了多少。「蜘蛛俠」們不僅能攀爬太空越野車無法到達的火星陡坡地形,而且成本也經濟許多,這樣,一大批太空「蜘蛛俠」就會遍布在火星大地的各個角落。機器金槍魚機器金槍魚機器金槍魚是麻省理工學院自「查理」之後在機器魚研製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 可「搭便車」的仿生機器鮣魚誕生 用於海洋研究
    近幾年來,海底AI革命的火熱爆發促使國內外出現各式各樣的水下仿生機器人,它們在海洋世界裡各顯神通。著名紀錄片《動物世界》曾拍攝到一種海洋生物——被稱為「吸盤魚」的鮣魚,它憑藉嘴部的吸盤可吸附在鯨類、鯊魚和海龜的腹部,即使宿主快速遊動,鮣魚還是能牢牢地附著而不脫落。
  • 有關機器人的簡單介紹
    有關機器人的簡單介紹,來了解一下吧!起初由於該機器試圖模擬人的功能和外表,並且的確能完成人的部分功能,自然就用了科學幻想故事中的稱呼,把它們叫做「機器人」。但隨著機器人設計的完善化,和它所執行動作的複雜化,機器人在外觀上與人的差異愈來愈大,可以說絕大多數時候根本不像人,如有的像螃蟹,有的似恐龍。
  • ...這款仿生手能夠模仿人手90%的功能,並能做出相對比較複雜的動作...
    【義大利造出可執行九成人手功能的仿生機器手】近日,義大利技術研究所製造的「漢尼斯」機器手在一本科學雜誌中亮相。據該公司介紹,這款仿生手能夠模仿人手90%的功能,並能做出相對比較複雜的動作。研究人員稱在先導試驗中,截肢用戶經過不到一周的訓練就可以自主控制「漢尼斯」。
  • 2019值得關注的五大國產仿生機器人
    近些年來,一些原本只在科幻電影裡才會出現的同時具有生物和機器人特點的仿生機器人,也逐漸在軍事反恐、探索太空、醫療救助、搶險救災、海洋勘測等不適合由人來承擔任務的環境中凸顯了良好的應用前景。作為機器人領域的細分,仿生機器人是仿生學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落地,它通過模仿自然界中的生物的外部形狀、運動原理和行為方式,能夠延伸或替代生物體的部分功能,從而達到便捷特定場景工作的目的。
  • 全球首個最完整仿生機器人Rex:心肺俱全,聽得見看得見
    《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中丟了一條胳膊的盧克天行者最後獲得了一隻完美的仿生手臂,到了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仿生器官代替人體原有器官已經不再是科幻場景。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就展出了世界首個最完整的仿生機器人,長著一張人臉,有心臟有肺部。這個名為Rex的仿生機器人由英國頂尖機器人製造團隊Shadow製造,他們用來自全球各地的人造器官打造了Rex,總價值大約為100萬美金。這些器官包括覆蓋有皮膚的與人臉很相似的假臉、臀部、手和腳,另外還有一個人造視網膜、耳蝸和心臟,這個心臟裝置甚至可以通過人造血泵進行血液循環。
  • 未來決定智能機器發展的一門科學:仿生機械學
    直到20世紀中葉,由於原子能利用、航天、海洋開發和軍事技術的需要,迫切要求機械裝置應具有適應性和高度的可靠性。而以往的各種機械裝置遠遠不能滿足要求,迫切需要尋找一條全新的技術發展途徑和設計理論。隨著近代生物學的發展,人們發現,生物在能量轉換、控制調節、信息處理、辨別方位、導航和探測等方面有著以往技術所不可比擬的長處。同時在自然科學中又出現了「控制論」理論。
  • 這些優秀的仿生機器人,有些已經開始應用
    而現在,人類開始進一步對大自然探索,我們需要擁有其他生物的能力,仿生機器人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類的世界裡,它們像真實的動物一樣,擁有特殊的能力,用於從事人類無法勝任的工作!上周我曾做過一期類人機器人的節目,在節目裡說,類人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遠不如仿生機器人有優勢,那麼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無看看這些優秀的仿生機器人。
  • CMU教授Metin Sitti:產學雙棲的仿生機器人專家 | CCF-GAIR 2018
    其實「磁力+可控機器人」的組合還真有個教授在研究。雖然該教授的研究成果並非像迪士尼電影中展示的那樣無所不能,但其研究成果卻能為腫瘤患者帶來福音,利用磁力控制仿生微觀機器直接將藥品注入病態細胞或腫瘤中。他就是雷鋒網在 6 月 29 日至 7 月 1 日 CCF-GAIR 2018 大會仿生機器人分論壇邀請的重磅嘉賓,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機械工程學副教授 Metin Si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