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自12月24日起,鐵路部門將在京滬高鐵、成渝高鐵的部分車次試點「靜音車廂」服務。旅客購買京滬高鐵、成渝高鐵指定車次車票時,可選擇購買「靜音車廂」車票。旅客在乘坐「靜音車廂」時,應配合遵守5條「靜音」約定:在「靜音車廂」內保持安靜;使用各類電子設備時佩戴耳機或關閉音源外放功能;將手機調至靜音或震動狀態;在接打電話或相互交談時離開「靜音車廂」;攜兒童出行的旅客照看好孩子,避免喧譁。(12月23日《北京青年報》)
「靜音車廂」的概念落地,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公眾的呼聲很高,決策速度很快,說明「靜音車廂」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據介紹,「靜音車廂」只在京滬高鐵、成渝高鐵的部分車次試點,且並非全部車廂都實施,而是設在高鐵列車的3號車廂(二等座車),乃是在小範圍內測試。「靜音車廂」究竟是否可行,僅停留在網絡爭論無濟於事,其實踐意義大於爭議,不妨等試點結果出來後,再決定是否需要全面推廣。
旅客坐高鐵時最怕噪音幹擾,諸如熊孩子吵鬧、接打電話、手機外放、聊天等,都會製造出很大的動靜,影響到其他旅客的乘車體驗。如果旅客能夠保持安靜,遵守「靜音車廂」的規範要求,創造一個更舒適的乘車環境,「靜音車廂」乃是一個利人利己的選擇。「靜音車廂」將選擇權交到旅客手中,讓保有規則意識、願意遵守行為規範的旅客,自主選擇購買「靜音車廂」座位,亦有利於激發旅客的自覺意識。
「靜音車廂」的服務在國外也很常見。比如荷蘭鐵路為想要安靜的乘客在車廂中劃出了「Quite Zone(靜音區)」。日本鐵路公司並沒有明令要求「禁止在車上打電話」,但車廂中貼著「請不要打電話」,「將電話設置為靜音模式」等提示。澳大利亞雪梨在公共運輸線路上推出了「靜音車廂」服務,手機要調成靜音或者關閉,如果要聽電話或者乘客對話,必須離開車廂;列車廣播報站名也被取消,乘客需靠車廂內的顯示屏來獲得站點信息。
現代文明社會,在圖書館、博物館、醫院、地鐵等公共場合保持安靜,儘量不要幹擾他人,已經成為文明準則,受到公眾的認同和遵守。高鐵「靜音車廂」符合文明準則,公眾也依法享有安寧權,鐵路方面應做好這方面的服務,保障部分旅客的需求。之前發生過多起高鐵旅客噪音糾紛事件,令大眾關切高鐵文明乘車環境,因此,「靜音車廂」的出現並不突兀,反而具備了更多現實意義。
「靜音車廂」的一小步邁出了文明出行的一大步,無論成功與否,都值得去嘗試。值得注意的是,「靜音車廂」並非強制性措施,而是鐵路部門在廣泛徵求民意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小範圍試點,這本身就是旅客的自主選擇,體現了公眾在文明準則、規則意識方面的進步。以有限度的區隔,將有相同需求的旅客聚攏在一起,將會形成正向激勵作用,逐步擴大文明乘車規則的影響力,達到以點帶面、漸進式改善的效果,讓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