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小憂
最近在追熱播劇《小歡喜》,學霸喬英子成績優異,一直名列全校第一,直到轉學生林磊兒的到來,才把她穩居第一的神話打破了,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雖然嘴上說著不介意,但行動上卻處處表明了她的介意,她禁止英子再去參加天文館的演講,還沒收了她最喜歡的樂高,在宋倩看來,高三是最關鍵的一年,成敗在此一舉,所有的娛樂、愛好,統統都要給高考讓路。
劇中的另一個媽媽,海清飾演的童文潔也是一樣,「考上本科」是她常常掛在嘴邊念叨的話,上一秒因為兒子方一凡分數進步帶他吃大餐,後一秒聽說這分數依舊沒大學上、立馬拉著沒吃幾口飯的一凡去補習班......一凡要藝考,她說那是瞎浪費時間;一凡說他成績也許不夠好,但他情商高,她不關心,只是一心盯著考試分數不放......
這樣的家長在中國一抓一大把,他們認為,高考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考試,考上名校,找個好工作,再嫁/娶個好對象,人生就完滿了,就自在了。
可人生真的會因為考入名校就自在了嗎?
童文潔自己不就畢業名校嗎?她的人生自在嗎?我看似乎並不是那麼回事兒,隔三差五出么蛾子的兒子,把自己位置取代、還時常找她茬的下屬,哪一件事都夠她喝上一壺,都焦頭爛額了,還談何自在?
看著劇中的媽媽們一個比一個焦慮,一個比一個抓狂,孩子們一個比一個無奈,一個比一個委屈,我忍不住問自己:人生要怎麼樣才能從容自在?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集《一生自在》,不得不說,老先生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精通英、德、梵等多國語言,是真正的文學大師,我以為他一定也逃不開「我吃的鹽比你們吃的飯還多」的過來人姿態,少不了對後人對晚輩的一番指點和說教,但翻開這本書,意外發現他率真、純粹、從容、豁達,毫無大師的架子。
即便談起當代年輕人身上的某些「惡習」,他也能夠帶著包容的態度去探討,以客觀的角度給出建議,而不是從權威的角度進行批判。跟很多年長的人反感「代溝」不同,他竟然對「代溝」大加讚賞,因為在他看來,有代溝才有進步,總不能年輕人跟老年人一模一樣吧?不得不說,季老先生他啊,真是耿直又可愛呢。
季老爺子還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與其追求完滿,倒不如樂得自在。
一起來看看季老先生的自在人生,順便取取經吧。
一、關於讀書:開卷有益
在季老看來,讀書絕對是天下第一好事,因為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人類想要獲得進步,就離不開增長智慧,所以當然要看書。
談到很多人喜歡反諷的「讀書無用論」,甚至搬出歷史上大字不識的馬上皇帝劉邦和朱元璋時,季老笑笑說,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答案昭然若揭,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只給後代留下了什麼陵之類,供今天旅遊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幾乎沒有貢獻可言。
這樣的道理放眼當下也是一樣,的確也有個別「土大款」,不愛讀書,照樣能夠發大財,招搖過市,但在季老看來,這些都是個別現象,暫時的現象,長久不了。並且,傳承文化也不能希望於這樣的人身上,還是要寄希望於莘莘學子、寄希望於全天下的讀書人們。
那讀書既然這麼重要,那我們應該讀什麼樣的書呢?
季老說,自己專業的書當然要讀,這不在話下。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於自己專業的探討,也不利於生存競爭,不利於自己的發展,最終為大時代所拋棄。
當讀書不再功利,而是變成一種嗜好,又怎會不自在呢?
二、關於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古往今來,教育的重要性都無需多言,追溯到封建社會,帝王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教育也是一樣。中國兩千多年以來,都視教育為立國之本。因為只有不斷培養優秀的人才,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才能繼續傳承,不會中斷。
如今這個時代更是如此,從「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上就可見一斑,這是一個全民重視教育的時代,就連親戚家剛上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暑假都上了好幾門興趣班,什麼畫畫班、滑輪班、英語班......
家長根本無暇顧及孩子有沒有興趣、學不學得會,關心的統統都是:人家孩子都學了,我家不學不就落後了嗎?這是家長的無奈嗎?不,這其實更是孩子的悲哀。
對於當前這樣一個焦慮的教育環境,季老提出兩點希望:
一是,希望切切實實地增加教育經費。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學和科研,是出人才,是出成果。只有把教育經費問題落到實處,解決各類學校經費短缺的問題,學校才能一心一意辦教育,而不是整天為「找錢」「創收」分心。
二是,希望重視大、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一般道德水平確實有待提高,亂扔垃圾、闖紅燈、插隊、一言不合就動手等現象比比皆是,這都是素質教育不達標的體現。
每每看到「請吃飯期間起爭執被潑火鍋」、「崑山龍哥行兇被反殺」之類的社會新聞,我都覺得心裡堵得慌,忍不住會去想: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從娃娃抓起,重視公民的品德教育、素質教育,而不僅僅是追求「面子」「金錢」「功名」這些世俗的標籤,是不是會少發生很多的人間悲劇?
唯有全方面抓教育,才能讓我們每個人都活得自在。
三、關於愛情:愛情不是全部
愛情這個話題,千古以來都被人們熱議。究其原因,季老總結說,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就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當然,現在這個社會對婚戀觀越來越包容,加上婚姻對女人的束縛等等客觀影響,越來越多的女人不願意走進婚姻,這種現象也是有的,不過這裡不作過多討論)
在季老看來,愛情也許是人生裡不可或缺的一種東西,但它卻不該是我們人生的全部,一個把愛情視作全部的人是危險的。終日卿卿我我,神魂顛倒,影響正常的工作和學習,這樣的愛情還是慎重為好。
另外,兩個人「一見傾心」,立馬「閃婚」甚至「閃育」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季老說,兩個人必須有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必過長,短則半年,多則一年,餘出來的時間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雖然季老自嘲自己已經是博物館中的人物,無權對年輕人的生活說三道四,同時又直率地表示「有時候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可在我看來,這樣的季老特別可愛、可敬。必須承認,他的個別觀點也許不再適合眼下的時代,但大部分的觀點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甜蜜的愛情,美滿的婚姻,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嚮往的,但無論感情有多甜蜜、多默契、多......這些都不該成為我們人生的全部,如果世間的人們都沉迷於小情小愛,置其他事情於不顧,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還將如何運轉?
誠如季老說的那樣,唯有不把愛情當作人生的全部,我們才能自在。
四、關於人生:與其完滿,不如自在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放眼古今中外,又有誰真正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完滿的呢?
要不蘇東坡怎麼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呢?南宋方嶽的詩句裡面怎麼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呢?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足以說明,人生啊,不完滿實屬常態。
包括《小別離》裡面幾個家庭也是一樣,各有各的不如意。
英子乖巧懂事、成績優異、眉清目秀,但因為宋倩虎媽式的教育方式,英子不敢在媽媽面前表現自己「孩子」的一面,常常違背內心、順從媽媽的管教,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很可能會讓英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即便沒有形成,也可能會讓英子在脫離媽媽的視線後,徹底放飛自我;另外,爸爸無底線的溺愛,也不利於英子的成長。這樣的家庭,自然不完滿。
方一凡家,爸爸方圓倒是通情達理、遇事不慌不忙,但媽媽童文潔常常三句話不到就掄起傢伙暴打方一凡,加上方一凡常年墊底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童文潔的一塊心病。不僅如此,方圓中年失業,童文潔也遭遇職場危機,這個家庭,更和完滿沾不上邊。
季洋洋跟方一凡一樣,學渣,對學習毫無興趣,夢想是做個賽車手,童年因為父母常年不在身邊,跟父母關係冷淡,親子關係非常緊張。在不知情外人眼裡,這或許是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父親身居高位,母親的工作不錯,人又很nice,季洋洋除了成績不太理想,賽車方面很有天賦。但母親卻突然患上乳腺癌......
哪個家庭是完滿的?哪個人的人生是完滿的?沒有,誰也不完滿。
《一生自在》,讓我們跟著季羨林老先生的步伐,做個豁達、通透的人,學會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慢腳步,品讀一個又一個不完滿,但自在的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