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帆
近日,都市情感劇《小歡喜》熱播,該劇圍繞三個備戰高考的家庭展開,聚焦親子關係、升學壓力等教育話題。劇中三位父親形象各異、特色鮮明,代表了當下中國父親普遍的三種類型,是本片的一大看點。
在近些年播出的家庭都市劇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較為少見,開明、細膩、智慧型的父親受到觀眾認可,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婚姻觀、家庭觀的轉變。雖然新型父親在影視劇中頻繁出現,但在現實中,父親對家庭教育的參與,仍有一段路要走。
父親的類型:他們比我們想像的更立體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為我們呈現了一段有親情、有愛情、有淚有笑、有共鳴的故事。劇中的三位父親,或幽默達觀,或沉穩細膩,可以說是中國父親的理想縮影。
黃磊飾演的方圓,是一個居家好男人,與兒子如同「哥們」,教育問題聽從妻子的意見。面對妻子和兒子的矛盾,他能左右逢源,順利化解家中的問題。
沙溢飾演的喬衛東,與妻子離婚多年,前妻對女兒有極強的控制欲,為了讓女兒能在母親的重壓之下獲得喘息,他總是想辦法滿足女兒的各種要求。因為女兒的生活起居全由前妻照料,喬衛東偶爾出現,卻又對女兒過於寵愛,屢次引發母女矛盾,被網友稱為「詐屍型」育兒。
王硯輝飾演的季勝利是一名區長,他和妻子為了事業奔波,兒子一直由親戚照料,高三才重新回到父母身邊。他既有父親的威嚴,又為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而小心翼翼。
沙溢飾喬衛東
三位父親代表著不同的類型,方圓開明、喬衛東細膩、季勝利深沉。但他們也有很大的共性:為了拉近與孩子的關係,從而支持他們的選擇、嘗試他們愛的事物,努力做一個開明、慈愛的父親。在劇中所展現的高三學生的家庭生活中,他們都沒有缺席。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親們的性格和情感都更為多元,與子女間的關係也更為複雜。美國學者史蒂芬·波爾特在《父親的因素》一書中,將父親分成了「苛求成就型」、「定時炸彈型」、「消極沉默型」、「父愛缺席型」以及「良師益友型」五種類型。但,沒有一種父親是單一類型,他們身上往往具有多個類型的多個特點。
《父親的因素》,【美】史蒂芬·波爾特著,高文輝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
苛求成就型父親,要求孩子一切做到最好,但或許同時會具有矛盾心理:「不要比我做得更好。」這種內心的衝突,源自其自我價值的缺乏,導致孩子長大後會更重視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定時炸彈型父親,也是「客廳裡的恐龍」,他們總是大喊大叫、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這種類型父親的子女,在童年時代為避免父親發怒,總是小心翼翼地維持家裡的和平氣氛,並暗中觀察父親。他們錯過了成長中許多正常的發展階段,長大後會避免衝突,對無法控制的事情感到焦慮。
消極沉默型父親,不會主動或者直率地談到任何有關家庭、事業或者個人生活上的事情,他們習慣於默默付出。消極型父親的子女們,會懷疑自己的溝通能力,以及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能力。
父愛缺席型父親,忽略或不理解孩子,也不關心這種養育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父親缺席與父親在位一樣,對子女的人生有很大影響。
良師益友型父親,會鼓勵、陪伴、愛護子女,他們深知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良師益友型父親的孩子,具有理解別人的洞察力和同理心,會用積極的方式與別人溝通。他們能夠如此,是因為這些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身體力行的原則。
父親,也許就人類本性而言,是一種文化的創造。家庭和社會的出現,讓父親的功能逐漸明晰,父愛開始被需要。人並不能天生成為父親,而是要通過後天學習,並與子女一同成長。
《父性》,【意】魯伊基·肇嘉, 張敏、王錦霞、米衛文 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6月版
開明型父親:影視劇背後的觀念轉變
黃磊飾演的開明型父親,代表了當下都市家庭劇中常見且大受歡迎的父親形象:用陪伴代替管教,兼具智慧和溫情的新型父親。
改革開放後,都市家庭劇逐步興起,其中的父親形象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父親」這一角色功能的改變。
古代中國是君父同倫、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政治經濟權利的繼承是依靠血緣關係,所以孝文化,父親的權威由此產生。在早期的都市家庭劇中,父親形象還是傳統的一家之主,無論其本身性格是慈愛還是嚴厲,他都是精神權威的象徵。這表明,在改革開放初期,即便父子核心制的家庭結構正在瓦解,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仍然受著傳統道德的深刻影響。
1990年電視劇《渴望》,引發萬人空巷的收視熱潮,藍天野飾演的王子濤是受人喜愛的傳統型慈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父權家長制的理念開始受到巨大衝擊,在都市家庭劇中出現了一種「缺席的父親」,他們忙於事業,或有外遇。因為各種原因缺席孩子的成長,象徵了傳統父權的式微。
2009年電視劇《蝸居》,描寫了市秘書長宋思明和大學生海藻的婚外情。宋思明缺席女兒成長,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
近些年,人們的婚姻觀、家庭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越來越開放包容。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妻子和母親在家庭關係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影視劇中的父親形象,逐步擺脫了大男子主義,他們在追求事業的同時,有著更加活潑積極的生活態度,劇中也著重展現他們對妻子的愛、與孩子平等交流的姿態。如《小別離》、《小歡喜》中幽默達觀、親和力滿分的方圓,便是受到觀眾喜愛的「貓爸」。
黃磊飾《小別離》、《小歡喜》中的方圓
我們不禁要問,影視劇中的父親形象,為何會有如此改變?
帕森斯有一個著名的假說: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家庭會經歷從擴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轉變,也可以把這個轉變概括為從親子軸為主的家庭向夫妻軸為主的家庭轉變。在當下中國,這個轉變已然發生。在夫妻核心的家庭中,以往父權制家庭的權威與服從模式逐漸消失,父親必須要陪伴家人,溫和得當地教育子女,才能保證良好的家庭秩序。
同時,隨著社會發展、女性獨立,男女分工的清晰界限已經不存在,現代家庭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內」,而是追求更平等的家庭模式。所以,女性對事業的追求和男性在家庭中的作用,都被時下的都市家庭劇凸顯。
李銀河,《中國婚姻家庭及其變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在家庭都市劇中,與智慧溫情的新型父親同時出現的,是強勢上進的母親。對這一類型女性的塑造,往往參照了同等身份的男性,將人們印象中男性會做的事情安排在女性身上。
霸道獨斷的「虎媽」們,一方面反映了中產階級的普遍焦慮,另一方面體現了在挑戰父權社會時,當代女性身份認同的過度表達。為了襯託「虎媽」形象、化解過度焦慮、乃至更好地刻畫人物衝突,影視劇中的父親變得更溫柔、開明,甚至缺乏責任感、無原則寵愛子女。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影視劇的消費主體是女性,溫柔顧家的男性更符合當下女性新的審美趨向,能夠引起受眾的喜愛和討論。而新的父親形象、教育理念,也會隨著影視劇的傳播,進入現代家庭,引起反思和改變。
父親參與:從爸爸去哪兒到爸爸回家
在《愛的藝術》中,美國哲學家艾瑞克·弗洛姆說,「母親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而「父親則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重視,影視劇中的新型父親便代表了這一潮流。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面臨著「爸爸去哪兒了」的困惑。在《小歡喜》中,季楊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從小養在舅舅身邊,高三開始,一直忙於事業的父母空降,讓他無所適從,父子之間小心翼翼地相處,卻還是矛盾重重。
季楊楊與父親季勝利
2015年《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家庭教育分工中母親唱主角,有近半數父親「缺位」。針對「輔導孩子學習」、「接送孩子上下學」、「開家長會」、「培養孩子日常行為習慣」、「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教孩子明辨是非」等14項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爸媽共同承擔」的情形佔到40.6%,「媽媽為主」的40.3%,「爸爸為主」的11.6%。在「父親缺席」的局面下,「父親參與」開始被認識、討論和鼓勵。
「父親參與」,主要指作為父親的男性與母親共同負責子女的教育、保健等,現在已經被拓展和細分到九個維度:責任、學業參與、對母親的支持、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持、在一起的時間和交流、鼓勵和感染、智力發展、閱讀和家庭作業支持、注意力培養。但「父親參與」,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1994年開羅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上,便強調了「男性的責任和參與」,其中便包括生育領域的責任。
「父親參與」對子女的健康成長,起著如母親一樣重要的作用。比如,父親在與孩子交流時,喜歡採用舉高、扔來扔去等更刺激的方式,這與母親的溫柔愛撫相輔相成,更有助於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兒童與父親相處,經常採取有力量的遊戲方式,在這種遊戲中獲得的快樂和滿足更能培養他們勇敢、自信、堅強等良好的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兩性對子女的教育往往有著比較刻板的印象:一是女性更擅長養育子女,二是父親在養育子女時,比母親更有計劃性、目的性, 又兼具勇敢、獨立、果斷的個性品質。而據社會科學的研究表明,兩性在養育子女的能力上並不具有絕對性的差異,母親看上去更擅長照顧子女,是因為她們往往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父親也是因為缺乏練習而顯得生疏。
如果說我們只能從母親那裡得到溫暖和陪伴,從父親那裡學會堅強和勇敢,那麼這些都是基於對兩性差異的本質主義認識。兩性的區別並非全部是由自然決定的分類,很大程度上是社會文化所建構。所以,兩性在教育子女時所扮演的「溫柔的母親」和「剛強的父親」的角色,也是這種社會文化的延伸。
撰文丨張帆
編輯丨餘雅琴
校對丨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