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是很多學生的開學季。今年9月,休學近一學期的大學生回到熟悉的校園,開始新的校園生活。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過去大學生多以網絡課堂的形式學習知識。雖然這次被迫離開校園近半年,但他們對校園的感情始終未變,重返校園的感覺還是不錯的。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中國校園,聊聊我國數量最多的前三名。
說到中國的大學,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他們師資力量雄厚,基礎設施完備,教育資源充足。他們是中國大學的代表。長期以來,他們為國家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人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撐。比如我們的抗疫英雄鍾南山,就是北大校友。
很多人到北京旅遊,一定會想去看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即使上不了這樣的名校,漫步校園,沾上書香,感受文化的薰陶,也是一種特別的享受。
除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還有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各類「211」,「985」學校。這些學校都是學生夢寐以求的校園,是他們不懈追求的目標。畢竟,北京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也無可厚非。
武漢隨即緊隨其後。說起武漢,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可見高校之多,容納和承載能力之強。尤其是武漢大學,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僅是一所高等學府,更是一個詩情畫意的旅遊目的地。
每年清明節期間,武漢大學的櫻花一盛開,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賞花拍照。伴隨著大雨和小雨,校園內櫻花大道上的櫻花全部脫落,東湖公園內的櫻花也落英繽紛。就這樣,撐著傘在武漢大學裡走來走去,帶著一股清香,拍下了那些一直見證著無數學子校園故事的櫻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定格時間的美麗。在這樣的校園裡讀書,是不是不討好?
第三名是廣州。廣州是廣東的省會,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是繁華的一線城市。由於廣東省一直貫徹「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對高校建設有一定的規劃。廣州擁有多所全國重點大學,其中包括知名的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在其近郊番禺地區,廣州還專門打造了大學城,集聚南師大,廣州大學,星海音樂學院等多所優質學校,實現高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此外,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具有敢為人先,敢幹敢闖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依託龐大的高校數量和高質量的辦學質量,廣州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創新人才輸出地,在全國高校數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三。
我國高校數量眾多,大多分布在一線城市。但是,你可能會問,我們一直提到「北上廣」。上海為何不上榜?主要原因是目前上海只有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兩所大學比較有名。其他高校良莠不齊,與北京,武漢,廣州等高校相比,質量仍處於下風。
摘要:
21世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於高校的質量。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也是我國源源不斷引進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之所以分布在一線城市,也與一線城市四通八達的交通能方便學生上下學的因素有關。
你理想中的大學是什麼?你更喜歡在哪個城市上大學?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和我們一起討論。
圖片/來源網絡,入侵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