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紅樓夢》中,作者著重描寫了三個主要人物——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但就文學上的人物塑造來說,薛寶釵才是作者筆下塑造的最為成功的典型人物。
薛寶釵的人物性格十分複雜,這就導致了讀者對她評價的褒貶不一,尤其是當在寶釵和黛玉之間進行優劣評論的時候。
光緒年間,鄒弢和他的朋友許紹源都喜歡讀《紅樓夢》,但是兩人在釵、黛之間進行取捨時的意見卻大相逕庭。鄒弢喜歡黛玉,不喜歡寶釵,而許紹源則與他恰恰相反。有一天,兩人又爭論了起來,結果竟然鬧到了兩人「一言不合,遂相齟齬,幾揮老拳」的程度。
現在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喜歡寶釵的讀者,往往會稱讚她的安分守時,溫柔平和,是一個賢妻良母的人選,而不喜歡寶釵的讀者,更是會在小說中找到她的許多的「壞」。
例如,寶釵對功名利祿熱切的渴望——「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或者,是她對年輕生命的漠視,當金釧跳井自殺之後,寶釵是這樣勸慰王夫人的:「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發送他,也就盡主僕之情了。」
這是作為一個人該說的話麼?
而我認為,小說中寶釵最為招黑的事情,莫過於她在滴翠亭外嫁禍於黛玉了。
寶釵聽到的「悄悄話」的性質,相當嚴重
明清時期,程朱理學大行其道,導致社會上對女孩子們的行為有著極為嚴格的規範,尤其是當涉及到青年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時。
那時候年輕人之間的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是有人膽敢嘗試自由戀愛,「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的話,那問題可就嚴重了,「父母國人皆賤之」,這是多麼狠毒的一句咒罵啊。
賈芸自從進了大觀園來種植花草樹木之後,就看上了寶玉的丫鬟紅玉,想要和她結識,可又苦於沒有機緣。
正好,賈芸在無意中聽到紅玉和小丫頭墜兒說自己丟了一塊手帕,於是他過後就把自己的一塊手帕拿給了墜兒,說這是他拾到的,要她拿去問一問紅玉,是不是她丟的那一塊兒。
賈芸想,紅玉要是也對他有意的話,自然就會收下這份定情物的。
其實紅玉同樣也看上了賈芸,所以當墜兒在滴翠亭裡把賈芸的手帕拿出來問紅玉的時候,紅玉不但收下了他的手帕,還打算用自己的一個隨身帶著的小物件來做回禮。
這哪是回禮呀,這分明是在利用無知的小丫頭墜兒,來為他們私相傳遞定情信物。
寶釵在滴翠亭外偷聽了他們的故事之後,也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於是就在心裡稱他們為「姦淫狗盜」之徒,想自己一個清清白白的大小姐,要是被牽扯進這樣的事情裡面去,那可就太丟人了。
當鴛鴦撞見司棋和潘又安的醜事時,她自己是有多麼的難為情啊。鴛鴦只是一個丫鬟,而寶釵卻是一個大家族的千金小姐。
然而,黛玉也是一個千金小姐啊,難道寶釵就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麼!
事件的中心人物紅玉,「是個頭等刁鑽古怪東西」
紅玉在寶釵的眼中,是個「素昔眼空心大」,是一個「頭等刁鑽古怪」的人,這樣的人可不好惹,現在自己竟然在無意中聽到了她的短處,這要是讓她知道了,難免不會有被她暗地裡報復的可能。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紅玉的能量,雖然她只是賈府裡的一個三等丫鬟。
在小姐們搬進大觀園之前,紅玉早就被分配在怡紅院裡工作了,後來恰好寶玉又住進了怡紅院,紅玉也就成了服侍寶玉的人。雖然她只是做一些燒茶爐子、餵鳥的活計,到不了寶玉的身邊,但她要是萬一有機會靠近寶玉的話,說上幾句寶釵的壞話,那可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呀。
對於寶釵來說,這種事情不得不防。
再說,寶釵自選秀女失敗之後,母女二人放著自家的宅院不住,長期寄居在賈府裡,即使薛姨媽不對寶釵明說出自己的打算,冰雪聰明的寶釵恐怕也想得到母親的良苦用心了吧。
所以,寶釵對寶玉身邊的丫鬟們還是相當留心的,最起碼紅玉作為寶玉的丫鬟,寶玉見了面還都不認識紅玉呢,而寶釵在滴翠亭外一聽,就知道了她是怡紅院的紅玉了。再說,寶釵的丫鬟鶯兒,後來還認了寶玉的貼身小廝茗煙的母親為乾娘呢,這裡面未必不包含著寶釵的小心機。
寶釵和寶玉身邊的丫鬟、小廝們聯絡感情還怕來不及呢,怎麼會願意得罪她們呢。
更何況,紅玉還是榮國府管家林之孝的女兒,她的媽媽林之孝家的就負責管理榮國府的丫鬟、婆子們,是一個很有權力的下人,寶釵可不想在做「寶二奶奶」之前,就先得罪了管家的女兒。
寶釵並不是急中生智,而是深思熟慮
自從寶釵來到滴翠亭外聽到紅玉和墜兒的談話,一直到紅玉忽然想起探查一下外面是否會有人偷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寶釵有著這麼多的思考時間,她完全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偷聽這種事件的危險性,順便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身份,這麼做(偷聽丫鬟們的隱私)是否合適?
然而,她選擇了繼續聽下去。
如果寶釵真是一個「女夫子」的話,當她一聽到紅玉和墜兒的談話內容有所不妥的時候,她就應該立即起身離去。畢竟挺身上前去斥責她們行為的不和禮法是不合適的,自己又不是人家的主子,你管不著,再說,這也不是一個大小姐該管的事情啊。
在來到滴翠亭之前,寶釵原先是想要去瀟湘館找黛玉玩兒的,但是見到了走在前面的寶玉,她就停住了腳步:
寶釵便站住,低頭想了一想:寶玉和黛玉是從小兒一處長大的,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不忌,喜怒無常;況且黛玉素多猜忌,好弄小性兒:此刻自己也跟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倒是回來的妙。
試想一個女孩子,在見到了自己喜愛的男孩子去苦苦追求他喜歡的另一個女孩子,她的心裡又該如何做想呢?離開瀟湘館,不去參合寶玉和黛玉之間的「爛帳」,是寶釵的理智,但當她遇到能為自己扳回一局的時候,她又該如何做呢?
在小說中,說寶釵是使了一個「金蟬脫殼」的計策,這計策指的是製造或利用假象來保住自己,但黛玉卻不是一個假象,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同樣也生活在大觀園裡的人,寶釵這麼做,實際是在把自己摘了出來,卻把黛玉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之中;。
這可不是什麼三十六計中的「金蟬脫殼」,分明是「李代桃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