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創新強國的兩條腿

2020-12-13 中國政府網

■最好的創新政策應該是一種競爭政策,讓創新主體開展充分競爭,其要旨是創造和維持一種有利的創新環境。要讓無數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和創新過程中真正發揮基礎性作用,實現現有技術下的配置效率和創新可致的動態效率。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移動互聯與智能製造為主導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些關鍵性技術創新能夠根本性地改變人類的生產與生存基礎,引發全球範圍內經濟學家熊彼特所稱的「創造性的破壞」,帶來長期的經濟增長長波。由此,原有產業結構可謂慘遭破壞,但新的產業結構得以湧現,更有關鍵性新產業的創生。這種關鍵性技術創新,不僅導致產業轉型和升級,更帶來一場產業革命,大量新組合替代了舊組合。熊彼特將實現新組合者稱為「企業家」,而把為其提供購買力資金者稱為「資本家」。企業家只需要有意志和行動,資本家為其行動供給「購買力資金」。企業家需要把這種資金投入經濟過程中去,與現有的資源利用者爭奪資源,將爭奪到的資源投入生產。企業家支付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之後獲得的所有得益均為「企業家利潤」,他從中支付資本家所提供資金的利息。

這種根本性技術創新,迄今為人類帶來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人類由此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 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遺傳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遺傳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屬於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目前,人類正在經歷以移動互聯與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它以革命性的生產方法為標誌。人類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虛擬-物理系統,使得製造業朝著智能化轉型。這種數位化革命其實不局限於生產領域,也涵蓋人類的生活與政府治理。

每次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經濟增長長波,都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協同演化與共同驅動的結果。根據經濟學家麥迪遜的數據,世界經濟增長大約從1820年開始顯著發力,人均GDP從該年的667國際元(學者使用的1990年購買力平價貨幣單位)提升到1998年的5709國際元。而從公元0年到1000年,人均GDP從444國際元上升到435國際元,也即長期停滯。

總體來看,在1820年世界經濟開始發力的源頭要追溯到英國的工業革命甚至更早些時的歐洲制度變遷。根據麥迪遜的分析,西歐經濟早在11世紀就已開始較快增長,到1820年則實現了更大的提速。到17世紀結束時,在造船和武器方面,歐洲已很明顯地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同時發展出了更先進更複雜的專利、銀行、信用、外匯市場、金融和財務管理、會計、保險與公司治理制度。這些制度與歐洲國家推行武力徵服、殖民政策、重商主義政策有關。在歐洲國家爭霸的背後,居然是這些商業文明在不斷拓展。英國在18世紀至19世紀中期曾推行保護性的工業政策,而當英國在經濟實力上擁有領先地位以後,便開始支持自由貿易,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長達60年之久。

歷史上,中國的發展早於歐洲,但是後來長期處於停滯。中國的人均GDP在1700年為600國際元,1820年仍停滯在600國際元,1900年下降到545國際元,2001年上升至3583國際元。雖然歐洲過去很長時間落後於中國,但是在1820年,歐洲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經是中國的兩倍。

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成就就是成為專利大國

早在1624年,英國就已經開始實施《壟斷法規》,這部實質上的專利法明確規定,把專利權授予最早的發明者,這些發明涉及新創工業領域中的最早發明,而專利的年限為14年以內。根據《大國崛起:英國篇》介紹,到1851年為止,英國總共頒發了13023項專利。英國政府通過規定專利法的手段,有力地促進和保護了私人的發明積極性,大大推動了英國的經濟發展。據說專利法出臺後,對財富和榮譽的渴求,使幾乎所有英國人都陷入了一種對新技術、新發明的狂熱崇拜中。

專利法的作用巨大,不過其弊端也較為明顯。首先,專利法是通過給某個人的所謂想法或其對一種自然規律的發現確認一種壟斷專有權而設立,限制其他所有人所擁有的一般產權納入這種想法或者發現的排他性支配權。也就是說,所謂智慧財產權是通過限制他人行使一般產權而形成的。其次,它剝奪了其他不屬於第一申請人的平行發明人的發明專利。再次,專利法的不當規定往往會妨礙進一步的科技創新。

總體上看,一國若要成為創新大國,以保護專利為核心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必須加強。如果能在專利保護方面妥善處置上述專利法問題,在專利保護上推行制度創新,那麼一國成為創新大國的概率就會增大。

中國總體上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才開始一路實施趕超戰略,無論是在軍事上、科技上還是在經濟上,迄今為止仍然在推行一種趕超戰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就赫然,已顯示出一種「巨國效應」:只要制度對頭,人口大國可以做小國所不能做到的許多事情。中國儘管人均GDP尚低,但已經是GDP規模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且,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此外,中國在一些領域開始擁有競爭優勢,比如在高鐵領域;中國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比如華為公司;中國有了超級網店平臺,比如淘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初一度採取技術模仿戰略,因此被稱為「模仿大國」甚至「山寨大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也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撰文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模式國家,認為屬於投入擴張性國家,只有增長,沒有發展。他認為,所謂「亞洲奇蹟」只是一種神話。中國「經濟奇蹟」的成功,可以歸因於部分選擇性地、有意或無意地推行一種德國「弗萊堡學派」代表人物歐肯所倡導的「競爭秩序」。根據其觀點,需要由國家建立和維持競爭秩序,而且國家必須在法治國框架內運作。這一「競爭秩序」的構成原則一共有七項:一個有運作能力的價格體系,幣值穩定,私人產權,開放市場,契約自由,承擔責任(指每個人為其投入和行為負責),經濟政策的穩定性(指應該持之以恆地推行上述原則)。實際上,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日本和中國,各自的經濟成功均在不同程度上遵循了這些原則。

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成就就是成為專利大國。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髮明專利申請110.2萬件,同比增長18.7%,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共授權發明專利35.9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26.3萬件。可以說,中國的發展事實推翻了克魯格曼的「亞洲神話」說。

最好的創新政策應該是一種競爭政策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製造」在某種程度上是劣質產品的代名詞。到目前,中國貨的品質仍有待提升,好在「中國製造」基本上摘掉了劣質產品代名詞的形象,倒是食品安全之類的新問題影響了中國產品的國際形象。而且,隨著中國越來越多企業在其產品和技術方面獲得競爭優勢,人們開始討論「中國創造」。中國政府首次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成為「創新強國」,這不是沒有根據的——政府也可以成為熊彼特意義上的「企業家」,所需要的是意志和行動。中國從此之後不應僅僅局限於發揮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而是要兩條腿走路,同時發揮「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之際,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藍圖,將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與德國的「工業4.0」戰略遙相呼應。如果說中國在前三次工業革命過程中只是無關或者追隨者,那麼只要制度運用得當,中國可以參與甚至引領這第四次工業革命,而且中國已經在發揮部分引領作用。比如在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方面,中美兩國居於領先地位;在3D列印技術方面,中國也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在航空航天方面,中國正在成為競爭力中心。

中國從2015年開始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出臺了眾多政策措施,包括改善市場運行環境、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減稅、補貼、培訓等措施。2015年全國全年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21.6%,平均每天新增1.2萬戶。毫無疑問,其中必有「雙創」政策的功勞。

目前,我國的創新政策措施多種多樣,「雙創」政策措施即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創新屬於一種隨機現象,政府在識別促進對象方面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對稱性,而且定向補貼也存在淪為「撒芝麻」政策的風險——其收穫可能只是來自於補貼範圍內的隨機成功。我們也要警惕,部分接受「雙創」補貼者,可能缺乏企業家的素質與精神,難以成為真正的企業家。

最好的創新政策應該是一種競爭政策,讓創新主體開展充分競爭,其要旨是創造和維持一種有利的創新環境。要讓無數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和創新過程中真正發揮基礎性作用,實現現有技術下的配置效率和創新可致的動態效率。為此,需要建立和推行前述競爭秩序的「七大原則」,還要奉行法治原則、低稅原則以及與市場兼容的原則等。創新政策要與市場兼容是指:要儘量不扭曲市場,而是改善市場結構;要儘量促進競爭,而不是妨礙競爭;要儘量有利於新技術與新興產業的形成,而不是維護舊有的應淘汰的產業;要培育創新文化,而非扼殺創新精神;要儘量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並減少對大型企業的補貼。唯有如此,「創新強國」才有望夢想成真!(馮興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經濟特區的工業化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變
    40年來,我國經濟特區在「開放」和「創新」基因的哺育下,在發展優勢的不斷演進中,實現了對全球資源的高效配置和較高的經濟效率,從規模擴張逐步轉向質量提升,不斷推動工業化走向深入。在此進程中,我國經濟特區的發展優勢實現了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重要轉變。
  • 【轉型進行時】比較優勢如何變競爭優勢(下)
    山西抓住新一輪技術變革機遇,打造大數據產業創新生態,推動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和強鏈資料圖片 數據是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事關山西未來。山西發展大數據產業集聚資源優勢,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大數據中心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而依託大數據中心拓展應用空間,加強上下遊產業集聚同樣重要。山西正是要以算力算法強大大數據應用,以創新生態壯大大數據產業,使大數據產業躍居全國第一方陣,為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提供有力支撐。
  • 形成以競爭優勢為基礎的貿易模式
    在參與全球競爭中,我國絕非新貿易理論所說的「第一進入者」,而且在全球化的國際分工體系和經濟體系中業已喪失了「最先進入者優勢」,但作為後發國家,我國仍然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如可以利用「學習曲線」實現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效仿和改革完成制度創新等。目前每年過萬億美元的對外貿易額賦予了我國貿易大國的稱號,但我們遠非貿易強國。
  • 在價值鏈競爭中發揮我國新的比較優勢
    究其原因,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後又爆發了歐債危機,直到現在,發達國家經濟大都仍處於低迷狀態,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整體放緩;二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下,產業創新速度加快,由此推動了全球價值鏈的結構性變化。這意味著勞動力和資源環境不再具有比較優勢,要求我國原先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的企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由追求數量增長轉向追求附加值提高。其方向,一是進入營銷和服務環節,二是進入研發環節。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製造業大國,即使處於生產製造環節的產業和企業,也可以通過創新和研發進入價值鏈中高端。
  • 轉型進行時丨大數據:比較優勢如何變競爭優勢
    轉型進行時丨大數據:比較優勢如何變競爭優勢 2020-11-27 2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區位優勢明顯競爭實力突出———中原高速競爭優勢分析
    &nbsp&nbsp&nbsp&nbsp河南中原高速(相關,行情)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所處行業、地理區位以及自身的經營狀況等多個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nbsp&nbsp&nbsp&nbsp二、公司的交通區位優勢明顯&nbsp&nbsp&nbsp&nbsp公司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省,河南承東啟西,連貫南北,是全國交通運輸幹線的樞紐地帶,具有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
  • 如今,所有企業都面臨著「競爭優勢+生態優勢」的雙重大考
    競爭優勢與生態優勢是兩個平行的概念。從定義上比較,競爭優勢主內,生態優勢主外,在各個維度上兩者都有本質的區別;從影響企業利潤率的路徑來看,競爭優勢直接影響的是競爭地位,生態優勢則改變集體行動、並通過集體行動間接優化行業結構、改善競爭地位,分別從不同的路徑影響企業的利潤率水平。
  • 中國的競爭優勢在哪裡(圖)
    美國大企業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福斯勒 周霽錕攝 [圖片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大企業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接受專訪  勞動力成本低廉一直是中國的競爭優勢之一,但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以及能源、水等資源價格的上升,低成本競爭的狀況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 立足「比較優勢」 創造「競爭優勢」
    城陽區委書記孫立傑認為,步入藍色經濟發展新階段,城陽區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區位交通條件、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強化「捨得才有所得、投入才有回報」理念,以「海納百川」的氣魄,「風物長宜放眼量」的眼界,加快建設宜居幸福現代化北岸新城,讓國內外投資客商在城陽這片投資熱土上收穫財富、收穫友誼、收穫成功。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我在此想和大家探討,中國在未來三十年裡在創新發展方面有哪些優勢,同時又面臨哪些挑戰。現代化強國的標準我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是到2049年建國一百年時,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先需要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指標是什麼?
  • 小米的競爭優勢
    相較於傳統產品品類,小米手機的特點在於渠道的創新。正值網際網路應用技術的廣泛推廣,以社區起家的小米手機天然的找到了一條區別於傳統銷售渠道的新路徑—即網際網路渠道。渠道的產生是為了降低產銷信息費用及成本的,網際網路渠道相較於傳統渠道在成本上顯現的更加便宜的優勢十分突出,基於渠道上的優勢,小米手機成功的佔據了性價比這個特性,從而在國內手機市場迅速佔領了一塊山頭。
  • 劉步塵:從比較優勢到絕對優勢
    (專供搜狐財經稿件,請勿轉載)無論你做什麼,怎麼做,也無論你有沒有自己的品牌,在你的領域建立絕對競爭優勢,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一個燒到100度才能生存的時代中國平板電視誰第一?答案是:海信、TCL、創維、長虹。
  • 比較優勢在變化 出口戰略需調整
    我國比較優勢及影響因素發生改變  比較優勢是指一國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另一種商品,從而可以專注於生產並出口具有更低機會成本的產品而參與國際分工。如果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同時還比貿易夥伴具有更低的成本,則該國在該產品具有絕對優勢。傳統貿易理論認為,一國的比較優勢取決於資源稟賦。
  • 聶無逸:集中力量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優勢
    國內產業面臨國際競爭的重重擠壓,具體來說就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一方面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成本優勢正在快速消失,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被越南、菲律賓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快速超越;另一方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高科技產業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明顯。
  • 【熱評】重塑茂名產業競爭優勢時不我待
    在此基礎上把準綠色化工產業的變革趨勢,發揮茂名大港口優勢,引進建設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推動茂名從「油化工」到「氣化工」的戰略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正是重塑產業競爭優勢的一著好棋。可見,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對調整優化茂名石化產業結構,重塑產業優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將其定位於我市一號工程實至名歸。重塑茂名產業競爭優勢,是搶抓發展機遇,爭奪產業制高點的大勢所趨形勢所逼。「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市場競爭風雲變幻,目前,從粵東的揭陽、珠三角的惠州到粵西的茂名、湛江,一批重大石化項目相繼投產和加快建設,廣東沿海石化產業帶正在加速形成。
  • 互補品戰略競爭優勢分析
    當今世界競爭日益激烈,互補品競爭戰略能給企業帶來獨特的競爭優勢,為企業的生存立足、發展壯大帶來便利。而且,競爭的激烈迫使越來越多的企業用競合的眼光看待未來,互補品戰略這種典型的雙贏戰略,讓企業之間願意攜手合作,開拓更大的疆土。
  • 嘉實長青競爭優勢股票A(007133)詳細資料
    2、股票投資策略(1)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公司股票的界定本基金所指的具備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上市公司指因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或在經營效率和公司治理上具備核心競爭力,能夠長期持續的保持競爭優勢的公司。本基金對上市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1)研發創新能力公司具備突出的研發創新能力,同時擁有技術轉換、技術保護能力,提高生產效率、保持產品差異性,這種內在的增長動力可隨外部環境變化做出快速反應,賦予公司強大的競爭優勢、帶來專業技術壁壘,一定時期內難以被其他競爭對手模仿、替代或超越。
  • 張伯禮建言千年藥鄉甘肅:中醫與中藥「兩條腿」走路
    張伯禮建言千年藥鄉甘肅:中醫與中藥「兩條腿」走路 2020-08-29 15:50: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 航新科技: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市場優勢、技術實力優勢、管理...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7月21日訊,有投資者向航新科技(300424)提問, 同行競爭中,你們的最大優勢是什麼公司回答表示,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市場優勢、技術實力優勢
  • 信託業:競爭優勢藏在哪裡
    3、信託業相對於證券業所具有的優勢  與證券公司相比,信託投資公司除了在基金管理業務方面存在一定的競爭優勢之外,在投資銀行業務方面還存在著利用金融資本整合產業資本的獨到優勢。無論是個人、機構、團體、組織都缺乏應有的財富規模,並且經濟生活多元化、複雜化、綜合化程度不高,經濟關係比較單調等,造成經濟內部對信託業務的需求不高。其次,我國的產權制度還沒有完善,整個社會產權處於混沌狀態,嚴重阻礙了資源的流動和組合,從而直接阻礙著對信託業務需求的發育,產權明晰的可託物有限。再次,全社會對信託業缺乏起碼的認識,甚至連什麼是信託都不知道,又何以去進行委託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