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立行
「對於中國人重視情與義高於理與利的傳統價值觀,日本人不僅理解,而且欽佩。」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形成的歷史和社會根源,人類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對事物的認識和思維方式。各種認識在與別人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經過相互認知演變為共同的認識。這種共識對於個人的行為不僅具有引導作用,還有強大的約束力。它包括判斷事物善惡的價值觀,約束行為的道德規範,支持行為的信念和信仰等等。
無論哪國人,人的社會行為的動機中都含有情、義、理、利這四種因素。情是指人的喜怒哀愁,愛與恨的情感;義是指該不該做的道德規範和價值觀;理是指調節各種社會矛盾的法律和制度;利是指物質上的得失。任何人的社會行為都是對這四種因素進行權衡取捨的價值觀的外在表現。
不同的文化對這四種因素的認識和理解有所不同。「義」可以說是儒教文化中特有的含義。中文中「義」並不是廣義的道德,從中文的「忘恩負義」可以看出,「義」更深的含義是某一個特定的群體或集團中狹義的行為規範。在《春秋》這部書裡,孔子教導人們,除了利害這種基本動機外,還有一種更為高尚的動機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這就是責任 。在儒教中用「義」來表現這種責任,「義」在儒教文化中包括對他人在心靈上的責任、誠信和忠實。儒教傳到日本後,在日文中被譯成廣義的「人們應該遵守的道義責任」,直到今天還大量用在日本男人的名字中。但是在英文中「義」被譯成「moral」,只是一般的道德,不能準確地傳達中文中「義」的含義。
儒教文化中常說「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對於中國人重視情與義高於理與利的傳統價值觀,日本人不僅理解,而且欽佩。我的很多日本學生都非常喜歡《三國演義》,對於「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樣的情義理利的衝突與選擇,日本學生不僅理解,也很嚮往和崇敬劉關張的情義。可在美國時,不僅學生中很少有人知道《三國演義》,就連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談到《三國演義》時,他們說「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做法是不履行職業合同的做法。他們說劉關張是一個緊密的利益集團,而維持這個利益集團的機制來自互守信用。由此可見西方學者對中國的情義解讀不過如此。
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人們的社會行為中對這四種因素取捨不同。即便在同一文化環境下,不同的人對這四種因素的取捨也有所不同。這種取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異樣的人格魅力。但是為了情或義,衝破理的束縛,拋棄利的誘惑,則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學藝術謳歌的主題。因此可以說情和義是一種跨越文化具有感染力的價值觀。很多不朽的世界名著和奧斯卡獲獎的影片都生動地描寫了人們行為背後的情義理利取捨過程中的波瀾起伏。從70年前的《魂斷藍橋》到2008年的《Slum dog&Millionaire》,雖然故事的情節和時代完全不同,卻表現了為了情和義而拋棄利的共同主題。
《魂斷藍橋》中女主人公的失足,在理和情的層面都與男主人公有關,而且男主人公和他的母親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人都會說女主人公完全沒有必要自己承擔一切責任,拋棄馬上就要得到的嫁進貴族豪門的機會。但是正是因為如此,最感人的就在於女主人公行為中表現了對最愛的人的忠實,和不願因自己的失足而沾汙愛人名譽的責任。這超越了情的範疇,是一種「大義」。《Slum dog&Millionaire》中最令人感動的也是即便是無惡不作的哥哥,最後還是為了情和義而拋棄大把大把的鈔票。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許有很多類似《魂斷藍橋》中女主人公的經歷。不僅男主人公可以原諒她,他的母親也可以原諒她,對外界可能會永遠隱瞞,沒有人會責備她。但是這種心靈上的自責,會讓她很難再回到那天真無瑕的心態。這就是道德對人們行為的自律機制。雖然不同社會的道德觀念不同,很難用對和錯、好與壞來簡單地評價,但其從內部約束個人行動的機制完全相同。
而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對情義理利的取捨不斷變化。義和情被利化的現象隨處可見。在今天的中國,「朋友就像人民幣」這句意義奧妙的段子在網上流行。情義像手紙一樣被不斷利用,不斷拋棄,人們懂得有情有義,但相信真情實意的人越來越少,反而利令智昏、唯利是圖也不只是奸商的惡習了。貧困時夫妻同甘共苦,有情有義,可是隨著財富的增長,情遷義滅。「發得家破人亡,富得妻離子散」的現象在比比皆是。妻離也許會帶來相對的幸福,但是子散所帶來的是絕對的痛苦,血緣的斷裂是兩代人心底裡永遠不能癒合的傷痕。
不可否認,中國的封建道德確實讓一些人做出了犧牲,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失去對情和義的尊重,一切都以利來驅動的話,那麼社會就失去了道德對個人行為的自律機制。這個社會即便有再嚴明的法律、再多的警察也很難讓民眾安居樂業,享受心靈的安寧。
版權聲明:本文為新華網思客獨家稿件,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於新華網思客。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新華網立場
關於作者陳立行:關西學院大學教授,日中社會學會前會長
閱讀作者的其他文章,請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關於思客思客(sike.news.cn),新華網傾力打造的思想傳播與跨界智庫平臺。我們在這裡,與您一起,發現思想力,成就影響力。
回復以下關鍵字提取文章
回復 6 :俞敏洪:為什麼你總感覺不幸福
回復 7 :地鐵漲價:沒有選擇的選擇題
回復 8 :從朝鮮鄰居家的傳聞說起
回復 9:院士被抓:醜聞背後的雄心和恐慌
回復 10 :與眾不同的背後,是無比寂寞的勤奮
更多精彩文章,請回復相應日期。如:查看2014年10月20日文章,請回復20141020,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