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神經形態計算機的組件

2020-12-11 量子認知

神經網絡是人工智慧中最重要的工具,它們模仿人腦的操作,可以可靠地識別文本、語言和圖像。到目前為止,它們以自適應軟體的形式在傳統處理器上運行,但是專家們正在研究另一種概念,即「神經形態計算機」。

神經形態計算機,英語:,neuromorphic computer,不是由軟體模擬,而是在硬體組件中重建大腦的神經元。 這種方法在神經仿真中的主要優勢在於,計算機是從硬體層面設計為物理上類似於大腦,因此可以簡化計算本身。

最近,德國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針對此類硬體的新方法,該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該研究基於一個直徑僅幾微米寬的磁性材料鎳鐵的小盤。在該光碟上放置一個金環:當千兆赫茲範圍內的交流電流流過時,它會發出微波,從而激發光碟中的自旋波。

如圖所示大腦的神經元轉換點是用電磁波模擬,電磁波是在微觀上小的渦盤內使用非線性過程專門生成和劃分的。

研究人員解釋說:「鐵鎳中的電子表現出自旋,就像在旋轉的陀螺一樣在現場旋轉。」 「我們使用微波脈衝使電子頂部稍微偏離航向。」然後,電子將這種幹擾傳遞給它們各自的鄰居,這將導致自旋波射穿材料。以這種方式可以高效地傳輸信息,而不必移動電子本身,這就是當今計算機晶片中發生的情況。

「造成這種情況的是非線性效應。」 「只有當輻射的微波功率超過某個閾值時,它們才會被激活。」這種行為表明自旋波是人造神經元的有前途的候選者,因為與大腦的運作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些神經元也只有在超過一定的刺激閾值時才會觸發。

以微波為誘導

除了使用金環,研究人員在磁晶片附近還附有一條小磁條。短的微波信號在該條帶中產生自旋波,該自旋波可與晶片中的自旋波相互作用,從而充當誘導。條帶中的自旋波使晶片中的波更快地分開。「非常短的附加信號足以使分裂發生得更快。」 「這意味著可以觸發過程並控制時間延遲。」

這也意味著原則上已經證明自旋波晶片適用於人造神經元硬體,它們的開關方式類似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可以直接控制。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是用我們的自旋波神經元建立一個小型網絡。」 「然後,這個神經形態網絡應該執行簡單的任務,例如識別簡單的模式。」

面部識別和交通優化模式識別是人工智慧的主要應用之一。為了使其工作,必須預先訓練神經網絡,這涉及巨大的計算能力和大量數據。晶片有一個弱點。它不是自適應的,因此無法識別例如戴著口罩的臉。

但是,神經形態計算機可以處理這種情況:與傳統晶片相比,它的組件不是硬接線的,而是像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一樣起作用。 「因此,神經形態計算機可以像處理人類一樣一次處理大量數據,並且可以非常高效地進行處理。」除了模式識別之外,這種計算機還可能在另一個與經濟相關的領域中有用:用於諸如高精度智慧型手機路線規劃器之類的優化任務。

參考:Nonlocal Stimulation of Three-Magnon Splitting in a Magnetic Vortex,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20).DOI: 10.1103/PhysRevLett.125.207203

#神經科學#

相關焦點

  • MIT科學家讓計算機定規矩,上萬種機器人形態隨你挑!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支研究團隊倒是給出了滿分答案。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機器人設計系統,叫做RoboGrammar,把提供創意的工作交給計算機來做。我們不是已經告訴它目前可用的機器人組件了嘛,RoboGrammar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組件排列組合起來。不同的排列組合方法得到的多種機器人形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圖形語法(GraphGrammar)」,這是對機器人組件排列的一系列約束。
  • 能「聞出」10種有害物質的神經形態晶片是什麼樣的?
    他們說,他們的技術不會破壞晶片的氣味記憶;與以往最先進的傳統方法相比,它具有「優異的」識別精度,其中包括的機器學習解決方案,需要每級的訓練樣本數量多3000倍才能達到相同級別的分類精度。英特爾神經形態計算實驗室高級研究科學家Nabil Imam認為,這項研究將為神經形態系統鋪平道路,該系統可以診斷疾病,檢測武器和爆炸物,發現毒品以及發現煙霧和一氧化碳的跡象。
  • MIT科學家讓計算機自動設計機器人形態
    設計出合適的形狀,對於機器人穿越特定地形的能力來講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不可能通過人工設計來構建和測試每一種潛在的形態。近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了一種計算機系統,研究人員利用該系統可以對機器人的形狀進行仿真,並確定哪種設計的效果是最優的。
  • MIT成功讓計算機提供創意,自動設計機器人形態
    MIT成功讓計算機提供創意,自動設計機器人形態 新智元 發表於 2020-12-09 16:00:04 設想一下,如果人們需要一個能爬樓梯的機器人,那麼這個機器人應該是什麼的形狀
  • 歐洲開發出計算機用純磁振子集成電路,所需能量比CMOS晶片少10倍
    根據《自然電子》中描述的研究成果,「強磁半加法器」僅需要三根納米線,並且比最新的計算機晶片所需的能量要少得多。bWMEETC-電子工程專輯物理學家正在為追求更小,更節能的計算樹立一個裡程碑:他們開發了一種集成電路,使用磁性材料和磁振子來傳輸二進位數據,1和0構成了當今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的基礎。
  • 科學家開發卷積神經網絡預測三維基因組
    科學家開發卷積神經網絡預測三維基因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5:45:23 格萊斯頓研究所的數據科學和生物技術Katherine S.
  • 《自然》雜誌:「可微分神經計算機」問世
    英國《自然》雜誌12日發表了一項人工智慧重要成果,描述了一種集神經網絡與計算機優點於一身的混合型學習機器,既能像神經網絡那樣學習,又能像計算機那樣處理複雜數據
  • 研究人員開發了可以對機器人形狀進行仿真的計算機系統
    那如果用計算機幫忙模擬機器人的結構呢?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了一種計算機系統,利用該系統可以對機器人的形狀進行仿真,並幫助確定哪種設計的效果是最優的。   舉例來說,假如我們需要根據已有材料建造一個可以在有斷層的路面上爬行的機器人,在設計它的外觀時,我們可能希望它的身子儘可能短一些、手臂儘可能長一些,以適應這種存在斷層的地面。
  • 你能想到的機器人形態最多有多少種?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支研究團隊倒是給出了滿分答案。 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機器人設計系統,叫做RoboGrammar,把提供創意的工作交給計算機來做。 我們不是已經告訴它目前可用的機器人組件了嘛,RoboGrammar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組件排列組合起來。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模擬生物大腦被科學家們視為有效之徑。杜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的斯科特·胡特爾曾說過:「在已知的宇宙中,人類的大腦是最複雜的東西,它複雜得讓試圖解釋它的簡單模型可笑,讓精緻的模型無用。」
  • 科學家研發仿人眼傳感器 可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性能
    此前,科學家就製造了模仿視網膜的傳感器,然而,這些傳感器具備複雜的電路,不適用於大規模生產的傳感器。為此,Labram及其同事使用一種更簡單的材料,取代這些複雜的電路。此種替代材料是一種稱作鈣鈦礦的光敏材料,目前主要用於下一代太陽能電池的開發。 此種新型傳感器的核心組件是一層塗有鈣鈦礦、甲基銨碘化鉛的絕緣玻璃層。
  • 科學家製造出全新光子分子形態
  • 圖神經網絡開發必備組件,NetworkX、稀疏矩陣、稀疏Tensor等
    【導讀】隨著圖卷積網絡、圖注意網絡等圖神經網絡研究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工業應用開始引入圖神經網絡並取得了可觀的效果
  • 谷歌DeepMind 的可微分神經計算機 DNC 怎麼樣?看 Facebook AI...
    賈揚清,擁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曾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NEC美國實驗室、Google Brain工作,現任 Facebook 研究科學家,主要負責前沿AI 平臺的開發以及前沿的深度學習研究
  • 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多功能的新型機器人
    打開APP 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多功能的新型機器人 發表於 2019-08-15 15:29:19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多功能的新型機器人,他們可以學習拾取和放下各種各樣的東西,甚至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 「研究智慧機器人最重要的是要仔細觀察機器人沒有做什麼,或者不能做什麼。」
  • 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開發出類腦計算新方案
    導讀據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和工程師們探索出一種基於材料的方案,它可以模仿負責在人腦內傳遞信息的神經信號,為類腦計算開闢了一條新途徑。技術在開發新的節能計算模型的過程中,由來自不同領域的合作者們組成的這個研究小組,利用具有可調諧的電子不穩定性的材料,實現所謂的「神經形態計算」,或者說模仿大腦獨特功能以及無與倫比效率的計算方式。
  • 科學家開發出「海綿」人工腦
    原標題:科學家開發出「海綿」人工腦   初次見到它,你會覺得這像一塊培樂多彩泥,但這種多彩的、類似海綿圈的黏性物是有生命的,並且在未來的某一天還將具備學習能力。這些環狀物經過處理,能夠具有類似人類皮層腦組織的6層結構和功能。之後,科學家能夠讓神經存活在以絲蛋白為材料製作的多孔基質上,並將這些基質注入膠原凝膠中。
  • Google Deepmind最新開發的可微分神經計算機是什麼?
    Graves et al.本周《自然》發表的研究Hybrid neural computing using a dynamic external memory描述了一種集神經網絡與計算機優點於一身的混合型學習機器。傳統計算機可以處理複雜的數據形式,但是需要手工編程來執行這些任務。
  • 計算機科學家vs程式設計師vs開發人員vs黑客,你們更想成為哪個
    通常,我們會聽到他是一名程式設計師,他是一名開發人員,他是一名黑客以及他是一名計算機科學家。但是程式設計師,開發人員,黑客和計算機科學家之間有什麼區別?因此,在本文中,我將嘗試區分這幾個詞。在這裡,我給出一個基本的想法,我不會深入探討。
  • 三位清華大學校友當選國際計算機學會傑出科學家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13日訊(記者 張程 通訊員 田陽)11月7日,國際計算機學會公布2018年度傑出科學家名單,全球共有49名研究人員入選,其中有三位清華校友:微軟亞洲研究院王井東因傑出工程貢獻當選,美國杜克大學陳怡然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李晨因傑出科學貢獻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