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網絡是人工智慧中最重要的工具,它們模仿人腦的操作,可以可靠地識別文本、語言和圖像。到目前為止,它們以自適應軟體的形式在傳統處理器上運行,但是專家們正在研究另一種概念,即「神經形態計算機」。
神經形態計算機,英語:,neuromorphic computer,不是由軟體模擬,而是在硬體組件中重建大腦的神經元。 這種方法在神經仿真中的主要優勢在於,計算機是從硬體層面設計為物理上類似於大腦,因此可以簡化計算本身。
最近,德國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針對此類硬體的新方法,該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該研究基於一個直徑僅幾微米寬的磁性材料鎳鐵的小盤。在該光碟上放置一個金環:當千兆赫茲範圍內的交流電流流過時,它會發出微波,從而激發光碟中的自旋波。
如圖所示大腦的神經元轉換點是用電磁波模擬,電磁波是在微觀上小的渦盤內使用非線性過程專門生成和劃分的。
研究人員解釋說:「鐵鎳中的電子表現出自旋,就像在旋轉的陀螺一樣在現場旋轉。」 「我們使用微波脈衝使電子頂部稍微偏離航向。」然後,電子將這種幹擾傳遞給它們各自的鄰居,這將導致自旋波射穿材料。以這種方式可以高效地傳輸信息,而不必移動電子本身,這就是當今計算機晶片中發生的情況。
「造成這種情況的是非線性效應。」 「只有當輻射的微波功率超過某個閾值時,它們才會被激活。」這種行為表明自旋波是人造神經元的有前途的候選者,因為與大腦的運作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些神經元也只有在超過一定的刺激閾值時才會觸發。
以微波為誘導
除了使用金環,研究人員在磁晶片附近還附有一條小磁條。短的微波信號在該條帶中產生自旋波,該自旋波可與晶片中的自旋波相互作用,從而充當誘導。條帶中的自旋波使晶片中的波更快地分開。「非常短的附加信號足以使分裂發生得更快。」 「這意味著可以觸發過程並控制時間延遲。」
這也意味著原則上已經證明自旋波晶片適用於人造神經元硬體,它們的開關方式類似於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可以直接控制。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是用我們的自旋波神經元建立一個小型網絡。」 「然後,這個神經形態網絡應該執行簡單的任務,例如識別簡單的模式。」
面部識別和交通優化模式識別是人工智慧的主要應用之一。為了使其工作,必須預先訓練神經網絡,這涉及巨大的計算能力和大量數據。晶片有一個弱點。它不是自適應的,因此無法識別例如戴著口罩的臉。
但是,神經形態計算機可以處理這種情況:與傳統晶片相比,它的組件不是硬接線的,而是像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一樣起作用。 「因此,神經形態計算機可以像處理人類一樣一次處理大量數據,並且可以非常高效地進行處理。」除了模式識別之外,這種計算機還可能在另一個與經濟相關的領域中有用:用於諸如高精度智慧型手機路線規劃器之類的優化任務。
參考:Nonlocal Stimulation of Three-Magnon Splitting in a Magnetic Vortex,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20).DOI: 10.1103/PhysRevLett.125.207203
#神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