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剛過,就曝出了老師催學生給自己買教師節禮物的新聞。據鄭州旅遊職業學院的學生爆料,他們的班主任在班群裡催學生交班費,用來購買教師節禮物,這禮物還得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要求每人交10元,買禮物之後錢剩餘的話,會退還給學生。後來班主任則回應說,這是為了教會學生感恩,遵循自願原則,自己並不在乎什麼禮物,如果學生覺得為難就不買了。
有網友看了這條新聞表示,這是把「教師節」過成了「送禮節」了,整個教師隊伍的風氣就是被這樣的老師敗壞的。也有人認為,現在教師不都是拿錢辦事嗎,教書育人是他們的本職工作,除非你真的對學生的人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否則就是一個普通的老師,沒有被感恩的必要。更何況,現在的教師隊伍當中還有很多不配做老師的人,更不配得到孩子的感恩。
其實,這個新聞當中有幾個問題:一是在當今時代,學生是否還有必要以送禮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二是老師主動向學生索取禮物的行為,是否違反了教師的職業規範?三是感恩教育雖有必要,但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
首先,不管在什麼時代,教會孩子感恩都是有必要的。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師不光教會了我們文化知識,還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能夠長成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有正確的三觀。向老師表示感謝,是學生知恩圖報的表現,畢竟沒有哪個老師會想讓自己在學生身上傾注的心血被忘得一乾二淨,如果是這樣,恐怕沒有多少人有熱情再去從事祖國的園丁這個行業了。
但是,如今給老師送禮,似乎都變成了金錢的比拼。家長叫孩子給老師送禮,也不再是真誠地想向老師表示感謝,而是為了讓老師平時更關注孩子一點,最好能給自己家孩子開開小灶。以往孩子們都會自己製作小卡片、手工小禮物等,現在呢,卻是菸酒、首飾等比較貴重的禮品,即使有精心準備的手工卡片,老師在拆禮物的時候,也只會注意禮物是什麼,而不是卡片上寫了什麼。試想,教師節收到過於貴重的禮物,老師真的會開心嗎?
可是,卻有那麼一些老師,就是喜歡明著暗著向學生討禮物,如果收到了期望值以下的禮物,還會向整個班發脾氣。這些老師覺得,看到別的班的老師都是捧著花抱著禮物,高高興興地回到辦公室,自己卻沒有收到禮物,或是沒有收到比別的老師好的禮物,就顯得比較寒酸。但是,他們是否有想過,自己在學生身上花費的精力,是否值得那一份禮物?
為了防止部分老師向老師索取禮物,有學校也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不允許老師私下收受學生禮物。並且,與文首提及的那位向學生索取禮物的老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是教師節,廣州一小學門口卻擺滿了家長送給老師的鮮花。這是因為學校規定不允許老師收禮,所以即使家長們費心準備了禮物,也都被攔在了門外,不允許進校。該所小學也向媒體表示,「家長表達心意應注意方式方法」。
對學生來說,感恩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應當如何感恩,卻是一門藝術。若是強迫學生給老師送禮,那麼禮物代表的不是心意,而是暗含著學生祈求老師能夠看在禮物的份上放過自己的潛臺詞。雖然老師嘴裡說自願,但是學生會怎麼想?你不交試試,老師當面不會說你什麼,其實心裡會覺得你對老師有意見,背後給你穿小鞋,這誰受得了。而且,老師還說什麼「如果學生覺得為難就不買了」,可是,誰敢覺得「為難」,這句話聽起來不覺得有點威脅的意思嗎?連給老師買禮物都「為難」,是不是在其他地方對老師有不滿?
感恩,當然應該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人才會確實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對方的需求,用心去為你準備禮物。這份禮物,不一定有多貴重,只要送的人在禮物上花費了自己的心血,它就有無價的價值。俗話說得好,「禮輕情意重」,收禮從來都不是看它的市場價值,而是送禮人在挑選、準備、包裝禮物的過程中花費的種種心思。
學校,本應是一座象牙塔,同時也是一個小社會。孩子在學校裡學習文化知識,也學會了各種人情世故,但要怎樣才稱得上是「成人」,或許其中一個標誌就是學會花錢送「人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