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識宏 《自畫像》
近日,「磅礴——楊識宏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行。出生於中國臺灣的藝術家楊識宏,於1979年移居美國,是首位獲得紐約P.S.1當代藝術中心「國家工作室」計劃獎助的華人藝術家,並於1989年獲得「傑出亞裔藝術家獎」。楊識宏的藝術實踐經歷了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由西方美學向東方精神的發展歷程,其所創作的氣勢磅礴的巨幅畫作折射著藝術家對宇宙和宏觀世界的感受及對微小生命的思索。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
本次展覽是楊識宏在廣東美術館的首次集中展示,也是繼2015年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個展之後的又一次創作梳理與深度呈現,共展出楊識宏作品二十餘件,涵蓋藝術家近年來的繪畫創作和文獻史料,包括作品相關的珍貴信札、尺牘、手稿、照片等,立體地呈現了楊識宏的繪畫發展軌跡及抽象創作歷程。
在中國臺灣長大的楊識宏,於1968年畢業於臺灣藝專(現為臺灣藝術大學)。畢業之後,初出茅廬的楊識宏開始進行藝術創作,並且積極參加展覽活動,卻一直沒能得到市場的接受和認可,「在去美國之前,我在中國臺灣一共舉辦了6次個展,一張畫都沒有賣出去,但是我仍然堅持了下來。」 楊識宏說:「其實我一開始是想去巴黎,因為巴黎是我喜歡的『藝術之都』,但因為語言的關係,我只能選擇美國。巧合的是,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世界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這讓我下定了決心。出國前在中國臺灣的最後一次展覽,我的作品開始賣出去了,這也給了我一些信心和勇氣。」
移居美國後,沉浸於不同的生活、學習和創作環境,楊識宏的內心仿佛在不同的時空變化中不斷更新自己的創作面貌,其創作也經歷了一個由具象到抽象的發展歷程:上世紀80年代,他的作品涉及「後現代的浪漫與象徵主義」;至上世紀90年代開啟以「植物美學」為抽象繪畫創作風格;2000年以後則開始於內在世界的精神性探討。他不僅成為了繼趙無極、朱德群之後華人世界重要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之一,也是首位進入紐約MoMA P.S.1展出的華人藝術家。
2007年以來,楊識宏開始創作「意識流」系列作品,早期的水墨創作深受喬伊斯的「意識流文學」的影響,觀念的表達不是片段的銜接,而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程,並從中國傳統書法的觀念與實驗中取經,使作品體現出一種東方的深厚內蘊與精神平衡。而近期的創作更加強調中國傳統繪畫的「骨法」與「留白」,畫面中也呈現出許多留白之地,顏料之揮灑亦如狂草之舞動。在此次展出的作品《狂狷》中,楊識宏將其對中國狂草書法的理解轉為抽象藝術的用筆源泉,筆隨意動,行雲流水般地在畫布上縱情揮灑,極富速度感的筆觸在畫布上縱橫的張力,呈現出藝術家在創作中意識的湧動和充沛的激情。磅礴恣肆的畫面上,斑駁的肌理恰恰是藝術家將剎那迸發的思緒轉化為畫布上的永恆。
在楊識宏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生命意義的探討」是其不變的主題。「生命是一種對地心引力溫柔的反抗。」楊識宏表示,自己的作品基本都是向上的、積極的,希望能給人正向能量。談及此次展出的二十餘件近作,楊識宏直言:「這次的特點就是基本『都為大畫』,連題目『磅礴』都是我取的。定義生命的意義、思考生和死是我畫作中蘊含的東西,然後現在再加上時間——藝術是可以復得失去時間的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