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意識流文學
意識流,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造出的名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
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將「意識流」概念引入文學界,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識,更包括無意識、夢幻意識和語言前意識。
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概念,強調了思維的不間斷性,即沒有「空白」,始終在「流動」;也強調其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意識是不受客觀現實制約的純主觀的,因此被引入到文學領域的意識流小說,有著與詹姆斯所提出的心理學意識流概念有著相通的特點。因此由於過於晦澀強調無秩序,跳躍、斷片、折回等手法打亂了傳統敘事結構,讓原本順暢的故事而變得難以理解。尤其是長篇意識流小說,在原本複雜的敘事上加大了理解難度,讓人更加感覺隱晦難懂。
但是如果你認真讀過一部意識流小說(比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你就會發現,意識流文學中那些看似無序凌亂的文字和結構,其實都有它巧妙的安排,以及只有按照這種形式才能表達出的作者深藏於心的奧義。
意識流文學一般都採用對主人公內心意識活動的忠實記敘,一篇完整獨立的意識流文章屬於記敘文體裁,但由於它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較為高級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徵,因此也常被當作散文來看待。意識流文學的表達方式讓它更適用於現代詩和小說的寫作,戲劇也比較適用,需要大量的現代主義創作手法輔助,比如影視劇中最常見的蒙太奇。
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受西方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影響較大,意識流文學作為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分支,也深受其影響。所以談到20世界西方文學,常常離不開同時期的哲學思想。
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當屬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他強調直覺是認識世界本體的唯一根據,世界的本體是「生命衝動」,即「意識的綿延」。只有它才是宇宙運轉的唯一動力,客觀萬物無非其外在表現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遠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只有依靠直覺才能獲得實在的知識,才能認識世界和解決社會的一切問題。在他看來,潛意識應該成為文學的表現對象,作家必須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潛意識領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東西;打破傳統的時間觀念,按照「心理時間」結構作品。
另一位深刻影響現代主義文學、尤其是意識流文學的理論家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中關於潛意識和無意識的理論,意在反駁「人是理性動物」的傳統觀念。認為潛意識乃至無意識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動機出自人的本能衝動;人類的本能衝動經常受到社會規範及理性良知的束縛,使人充滿矛盾。作家的創作活動就是衝破理性,發揮本能衝動的過程,藉此釋放受到扼制的本能。
意識流文學的創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於它是一種文學流派還是一種創作方法的問題,長期以來頗多爭論。它難以算作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因為被公認的意識流作家之間在創作上沒有溝通,沒有發表宣言闡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體的組織;但意識流文學發展的時間較長,早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就在文學創作中得到運用,而整個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不同時期仍有意識流文學作品出現,甚至在今天的21世紀,意識流的創作還存在著,只是它始終未能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意識流小說的創作,離不開現代主義創作的技巧,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如果你不能區別一部作品是不是意識流,可以注意觀察一下它是否在作品大量運用這些手法。
內心獨白。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我國意識流文學出現過兩次高潮,一是五四期間,一是八十年代。1985年開始,莫言的出現,將中國意識流文學推向了一個高峰。他相繼發表了《枯河》《球狀閃電》《爆炸》《紅高粱》《歡樂》《紅蝗》等一系列具有強烈意識流風格的小說,引起文壇轟動。其中《紅高粱》成為了80年代中國文壇的裡程碑之作,小說以時空錯亂的順序,借用意識流的表現方法,敘述了昔日發生在山東某鄉村的一曲生命的頌歌。莫言稱福克納為導師,他的意識流技巧也與福克納相似,多採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鏡頭描寫、多視角敘事、意象比喻等。
但莫言和福克納一樣,他們的作品有強烈的意識流特徵但並非純粹的意識流作家,仍隸屬於現實主義範疇。80年代之後,意識流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寫作技巧,出現在很多作家的作品裡,例如王小波、餘華等。
除了文學意外,意識流還對其他藝術形式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比如電影。意識流電影,通常指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意識流電影的重點不是展現故事情節,而是將一切弱化、打亂,只為突出表現人物的心理。通過時間空間跳躍多變,大大擴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題,打破了傳統戲劇化構造的電影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