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這樣一則新聞: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雖有錢供她讀書,但認為「撿垃圾都比讀書強」而拒絕提供學費和生活費。
「讀4年書8萬,高中畢業打工掙8萬,來回16萬,拿去買房或開店都能賺錢。」玲玲父親為讀大學算了一筆經濟帳,於是認定讀大學是「肯定會失敗的投資」,他寧願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
人民日報發文:讀書還有什麼用?提出這個問題本身是一種悲哀。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讀書的作用,難道還需要回答嗎?這個答案寫在數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中,寫在無數普通人家「耕讀傳家」的匾額上。讀書表達著一種願意明事理的姿態,一種超越自身局限、追求更好生活的心氣。
青年作家劉同在一次演講中講到:
高三時和同學去長沙湖南師範大學考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主持系,初試就被淘汰了,我的那些同學都過了複試。於是,在我同學去參加複試的時候,我就繞著整個大學城一點一點地逛。我看到那些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們結伴成群,一起彈吉他,一起唱歌,一起表演話劇,一起去看電影,在英語角用英文隨意聊天……在我眼裡,大學就好像幸福自在的天堂一樣。
這和我在初中、高中單調壓抑的校園生活完全不一樣。我完全不能理解這是個什麼環境,難道大學都是這樣的嗎?
回去之後,我就一直想這個事情。我的家鄉湖南郴州,是一個小得不起眼的城市,生活了十幾年,我周圍的同學和熟人都是一樣的,我的親戚朋友也是一樣的。同樣的面孔、同樣的思維、同樣的習慣、同樣的言談,生活圈子極其狹窄,我稍微有點事,立刻便傳得人盡皆知。大家都知道我成績不好,所有人看見我必說的一句話就是,劉同你很難考上大學,你真不是讀書的料。久而久之,我對這種環境生出了極度的厭惡,周圍所有人都在唱衰我,每個人都認定,你,劉同,就這樣了,這輩子都沒什麼出息。
那時我牴觸所有人。我不是不想考大學,我只是太討厭那些在我耳邊叨叨著讓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的人,他們好像是情感綁架者,以所謂的「用心良苦」,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給我施加壓力,不斷灌輸給我可怕的理念:考不上大學,一輩子就全完了。
我突然開竅了,眼前似乎打開了一扇門,通往一條從未見過的道路。我不再消極對抗,不再懈怠沉淪,我開始強烈地想嘗試一種新的生活,我想認識更多有趣的人,而不是十幾年來隨時隨地都會諷刺我的那些老面孔;我也想去參加那些社團,接觸全新的世界、全新的人群;我想擺脫父母的安排,不再由別人告訴我該如何去做。
那一刻,我幡然醒悟,整個人都亮堂了。我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不考大學,留在這個小城,找一份看得到盡頭的工作,那我這輩子就真的全完了,我肯定被自己給堵死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之前有多蠢。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在跟成績好的人較勁,好像我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要爭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而我無論如何也爭不到。我人生的全部挫敗都來源於此,我所有的精力、思想,也都集中耗費於此。
我一直以為,讀書是為了父母,為了親戚,為了老師,為了面子。但那一刻,我才清楚地知道,考大學,不為任何人,只是為了自己,為自己能夠展翅高飛,離開一成不變的環境,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認識更多更好更有趣更優秀的人。
讀大學的價值在於你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人,你開始有了靠近他們的動力,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你現在努力,未來就會遇見那些和你一樣努力的人,你現在不努力,你未來遇見的人大概也是和你一樣的處境。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發表的演講:
為什麼要上大學?大學是為了什麼?我相信不少家長到現在還在想這個問題,我作為院長也還在想這個問題。究竟是為了什麼?
當然,我們為了學知識、充實自己,但一定不只是為了學知識!甚至在你這一輩子的過程中,在大學裡學習的知識只是其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也為了學技能、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也不只是為了學技能!甚至學技能也不是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為什麼來大學呢?我以為,是學做人。
做人並不是一定要做我們覺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範,更不是要學八面玲瓏會做人的那個「做人」,我覺得是學做一個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別人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大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這樣的人。大學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幫你樹立社會價值觀、人生觀。
我把自己的兩個孩子帶到河南省駐馬店,到一所農村留守小學,和那裡的小學生一起吃一起住,接受教育。儘管這所小學已經得到當地鄉政府的關照,但是條件還是很差,如果不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你不會知道條件有多艱苦。孩子們很受教育,我也很受教育。當你們在這裡、在清華可以享受所有的優勢和優惠的時候,你們其實應該好好想一想:我承載了多少人的期望?我需要做什麼回饋社會?
有些學生,有時候會陷入一種無端的狹隘—在一些消極的輿論影響下,天天想著找工作,天天想著只為個人奮鬥。其實我告訴你,為個人奮鬥是很重要,但這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因為你生活在一個大世界中,你看看你生活的這個國家、你看看中國社會方方面面,有多少人需要你的關愛?你超越了多少人才有機會參加今天的畢業典禮?你難道不應該有一點社會責任感?你不覺得到清華以後、如果你的人生目標還只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家庭找一份工作,實在是很狹隘?天下之大,有這麼多事情需要我們去做,當你把自己限制到這麼小的一個圈子裡的時候,你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大學培養你的就是價值觀,我希望大家都樹立自己最認同的價值觀。我真的覺得現在是一個大時代,希望我們畢業生每一位同學真的不要辜負你的老師、你的家長和那些對你充滿期望的人,中國要想騰飛的話一定是我們的學生、我們的青年人強大才會騰飛。我們清華人的奮鬥目標從來不是、也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找一份愜意的工作!我衷心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在追求小我的同時,心裡也要有一個大我—即便在困境,也要有一個承擔起天下的雄心壯志!做事的時候要做到極致,不留下遺憾。生命就是體驗,既然體驗只有一次,何不做到極致!
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強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講到:
人生的目標,讀大學,不是一下就悟到的,是要有一個過程。大學絕對不是讓大家只學一門知識,如果要領會大學的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不在於讀哪一所名校。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多去體會這所大學的歷史和文化。
我在浙江大學執教已經快17年了,如果說把看錢塘江大潮,看西湖的美景作為浙江大學的榮耀,我說那是分文不值的。浙江大學應該真正珍惜的是從竺可楨老校長帶領浙江大學的學生西遷幾千裡,在遵義的湄潭辦學的那7年,樹立的「求是」校風。所以我歷來主張,大學的文化是應該有歷史的積澱,而這樣的積澱才是送給孩子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公益辦學創始發起人姜嵐昕: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有一天,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深山,能夠和城市的孩子一樣同處一片教育的藍天;夢想有一天,能夠讓少數民族的孩子走進華夏這個學院,同鑄民族的情節;夢想有一天,能夠讓農二代的孩子真正同享這份免費的教育。請讓所有的世人見證,我將傾盡一生的心血,用盡一生的力量,貢獻一生的財富,傾盡一生的智慧,把這個事業做下去。
人活一世,終歸一把土,精神才是永恆,我要以終為始的用心踐行使命、以眾為己的用力擔負責任、以死向生的用魂播撒大愛!
歷經磨難、多年打拼、頗有成就的他於2009年收購了華夏管理學院。
2011年11月11日,在他的倡導下由國內百家知名企業共同參與發起成立了一所公益的免費學院——北京華夏管理研修學院。
學院免除所有來校就讀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及實習實訓費用,現已幫助了數以千計的貧困學子實現了上大學的夢想。
自學院辦成公益的免費學院以來,創始發起人姜嵐昕老師創造性地提出了「專精、獨特、引領」的辦學宗旨和「優選、優育、優職」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做專、做精」的辦學方針,確立了「同修大愛夢想、弘揚管理大道、培育天下英才、促進世界發展」的辦學使命,確立了將學院辦成「中國管理人才首選培育基地」的辦學定位。
制定了「使命,責任,大愛,榮譽,感恩,共享」的校訓,明確了「道德的楷模,管理的精英,社會的脊梁」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了「住宿書院制、完全學分制、三維導師制」的基本教育教學模式,實行了「早睡早起讀經典、晨思暮省寫日記、孝親尊師做義工」的日常薰習制度。
實行了以做、學、教為原則的教學工作室模式,堅持在教學全過程中突出實戰、實效、實操的培養特色,創造性的開設了企業家課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和實踐課堂,堅持面向全國推舉遴選符合「特困、特優、特長」標準的生源遴選制度等。
學院倡導:放下區別心,大愛全世界,為人類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用生命踐行大愛天下,讓世界同享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