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溫州人,人們的印象是頭腦活絡,能賺錢,善賺錢,與斯文的讀書人相去甚遠。有人說:「溫州人什麼都不缺,就缺個書架子。」
然而,面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溫州人卻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
前不久,記者來到溫州市新華書店,只見書店裡人頭攢動,敞開的書架前佇立著一個個虔誠的求知者,這是該市實施「書架子工程」,全民掀起讀書熱後出現的現象。
「改革開放後,溫州人米袋子充足,菜籃子豐盛,衣架子豔麗,屋架子寬闊。溫州人富了,有的人富造豪華墳墓;溫州人什麼都不缺,就缺知識。要使人的腦瓜子充實,就得家家有個書架子,興起愛讀書有書讀的風氣。」溫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鄭達東作為「書架子工程」具體組織實施者之一,談起了四年前啟動「書架子工程」的緣由。這是面對未來溫州人一種必然的選擇。
1996年,溫州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書架子工程」,市裡專門召開動員大會,提出「書架子工程」的具體目標:建立一個遍布全市城鄉的圖書發行網;建立一個集中全國大部分圖書品種,能輻射全市的圖書發行中心;創辦一所沒有圍牆的溫州青年文學院,造就一支挖掘和發揮溫州人文資源和優勢、體現溫州風格、自成流派的文學創作隊伍;建造一座館藏豐富的全市最大的書架子——溫州圖書館。
1998年溫州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現代化新溫州的口號,把「書架子工程」建設擺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蔣巨峰指出:「推進人的現代化,是建設現代化新溫州的戰略重點之一。要把發展教育和科學作為提高人的素質、推進人的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來抓,努力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深入開展『書架子工程』建設,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
當年,該市便選出溫州市十佳藏書家。「十佳」聯合發出「家庭一二三工程」倡議: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個書架,訂閱兩份報紙,藏書300冊。
1996年秋,溫州市舉辦首屆金秋讀書節,讀書節上有古詩詞朗誦、名著閱讀、各類知識競賽等二三十個項目。有30多萬人參與了這一活動。
自此,每年秋季,溫州市必舉行一次讀書節活動。
溫州市讀書協會成立了。這個協會成了該市最大的群眾性團體,協會依託市圖書館,凡協會會員可優先借書、買書。圖書館辦理借書證排起了長隊,成為一大新景觀。
「書架子工程」推動了溫州全民讀書熱,讀書、寫書、買書、藏書、評書,各種有關書的活動頻繁展開。農民朱善樂出資30多萬元,創辦了「溫州籍作家著作陳列室」,著名作家葉永烈向陳列室贈書。
「書架子工程」滲透到農村。永嘉甌北老幹部金崇柳興建了個人藏書樓「中天閣」,藏書8000餘冊;蒼南縣湖前鎮農民楊茂昌將收藏的6000多冊圖書,無償向社會開放;沙城鎮圖書館很有特色,企業家捐資的,以企業家的名字設專櫃,個人藏書也向大眾開放;鹿城區黨校成立要建一個圖書館,一個上午群眾捐款就達20萬元。
給部隊送食品改為送圖書;圖書被送往大牆內,讓迷途的人用知識洗滌心靈的汙垢;圖書被送往戒毒學校,送往少教所……
擁有圖書的人越來越多。瑞安市汀田鎮農民擁有100冊以上圖書的達2000戶,擁有300冊以上圖書的有100戶,全鎮個人藏書總共超過30萬冊。他們自發形成了一個讀書沙龍。
讀書改變著溫州的風氣。記者乘計程車時問一位司機讀不讀書,「讀啊,」他說,「一個人不讀書,就好像做生意沒本錢。」
以讀書為榮,以贈書為貴,這已是溫州的時尚。書已成了溫州人最體面的禮物。
「我寧願少賺錢也要騰出時間讀書。」溫州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總經理吳邦東說。
今天,《書架子工程之歌》唱響浙南大地,「書架子工程,智慧的土壤,播種知識收穫富強;書架子工程,理想的翅膀,放飛知識編織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