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成就一番事業,或者說為戰勝敵人,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我們決不能和敵人決一死戰,有時候需要隱藏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以退為進,積蓄力量,待我們自己的力量足夠強大,時機成熟,再向敵人進攻,往往能夠一擊致命,取的最後的勝利,這就叫韜光養晦,歷史上很多名人就是靠這個辦法成為最後的成功者。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吳越本來矛盾就很深,簡單點說,到了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時期,達到了最激烈的頂點。吳王闔閭趁越王允常去世的時候進攻越國,允常的兒子越王勾踐繼位,結果闔閭不但沒有殲滅越國,反而在檇李一戰中,被勾踐打敗,闔閭也被越軍刺傷,回國途中死了,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繼位,他時刻不忘父親被勾踐殺死這個仇恨,讓人立於宮門,只要夫差進入宮門,就問他,你忘了父親被殺的仇恨了嗎?過了兩年,吳國出動精銳進攻越國,吳國實力本來就比越國強,再加上戰神伍子胥的幫助,大敗越軍,勾踐僅剩五千人,被吳軍包圍於會稽山,勾踐向夫差求和,伍子胥不同意,但是勾踐賄賂了夫差的寵臣伯嚭,勸夫差同意了勾踐的求和,條件是勾踐來到吳國為奴三年。
勾踐到了吳國,為了表示對夫差的忠誠,聽說夫差病了,親口嘗了嘗夫差拉的大便,其他的事不用多說,比兒子還要聽話。三年一到勾踐回到了越國,後來又送給了夫差大美女西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由弱變強,最終滅掉吳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任霸主。夫差意氣用事,目光短淺,導致了自己的悲劇。蒲松齡的對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指的就是這件事,千古韜光養晦的典範。
時間到了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昏庸無能,只知道玩鬧,信任太監劉瑾,朝廷上下一派烏煙瘴氣,正直大臣一概回家,誰依附劉瑾,就可以升官發財,大學士李東陽知道自己勢單力孤,鬥不過劉瑾,沒有辦法,只能依附劉瑾,他在等待時機,所有人都諷刺李東陽,李東陽從不發怒。為了迷惑劉瑾,表明自己沒有和劉瑾爭權的心思,他一年上書幾次,要求自己回家養病,都被皇帝駁回。最後,他終於戰勝劉瑾,成功為自己正名。劉瑾被凌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