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這個成語指的是失敗之後重頭再來,而東山再起的最初含義指的是隱退之後再度出任要職,所以古人出來做官又稱為出山,那麼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南山,北山再起呢?東山再起的東山又是那裡的山呢?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了解一下這個話題。
東山再起,首先,東山不是方位詞語,如果知道這個詞語來源就不會糾結東南西北的問題了。東山就是一座山的名字。東晉謝安曾隱居在名為東山的地方,後來重新出山建功立業,所以稱為東山再起。如果他當時隱居在南山,華山,這個成語也許就會叫做南山再起,華山再起了。
東山再起這個成語來源於東晉名相謝安,我就來簡單的講一下這個成語和謝安的故事。謝安前半生不願意做官而隱居東山,後來出仕做官,一發不可收拾,幹了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聲望如日中天,名流青史。年輕時謝安住在會稽東山,整天跟王羲之等一群不喜歡朝政的朋友閒雲野鶴,遊山玩水,《蘭亭序》就是這群人在遊山玩水時寫出來的,由於那個時候還沒有科舉,這群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一出生就註定有官做,可是朝廷幾次徵召讓謝安去當官,謝安都找藉口推辭了,謝安之所以這麼逍遙自在,是因為家族中有人在朝廷頂著,謝安是河南太康人,謝家,是當時最著名的士族之一,他的父親和哥哥都在朝為官,並且官職很大,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的「謝」指的就是謝安家族,但是後來謝家在朝中的勢力接連受損,尤其是後來他的哥哥去世,弟弟又因在領軍的時候腐敗無能被貶為庶人,家族勢力面臨很大的威脅,他便隱居在了東山。
公元383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肥水之戰,當時前秦皇帝苻堅已經統一了中國的北方,企圖進一步的消滅東晉王朝,於是他動用了全國的兵力,共計78萬大軍,號稱百萬雄師,分水陸兩路向江南發動了進攻,大敵當前,而東晉的可用之兵只有八萬,力量非常懸殊,晉孝武帝和滿朝文武官員人心惶惶,而富有雄才大略的謝安這時候還隱居在會稽東山,直到他的好朋友王坦之去東山面請,將他痛陳的社稷危難急需良將謀臣扶,這個時候謝安才應召出山,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謝安調兵遣將不敢怠慢,最終,他指揮的肥水之戰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創造出軍事史上的奇蹟,從此也奠定了他千古名相的不仕功業,東山再起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謝安也因此被稱為謝東山,而東山再起中的東山就在現在的紹興上虞上鋪鎮境內,據上虞市大約13公裡,因為謝安曾經隱居於此,所以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謝安山,這個上虞市還是梁祝中祝英臺的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