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東山再起」?南山、西山、北山就不可以「再起」嗎

2020-12-23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成語都有歷史典故,「東山再起」的典故,出自於《晉書·謝安傳》,說的是謝安辭官歸隱東山後,又出山做官的事。

(謝安雕像)

東晉名士中,謝安不論出身、相貌還是才學,都是名士中倍受追捧的偶像級人物。

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謝家是東晉時期最有名望的門閥望族,謝安妥妥就是名門貴公子。

和二,謝安極有才學,在文學和書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第三,謝安生的清朗俊逸,是個清雅曠達,不願追求高官厚祿的人。

總之,謝安是個很完美的男人,是大家的偶像。據說,他因為鼻炎,在清談或吟詩時,鼻音較重。士人爭相模仿,故意捂著鼻子吟詩,以模仿他的聲音。

紅極一時的謝安,不光在士人中倍受追捧,在達官貴人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他年輕時,便被朝廷徵召為官。

朝中有人妒忌謝安的才學,屢屢在皇帝面前進讒言。

昏庸的皇帝信以為真,所以一會兒提拔他,一會兒又貶謫他。

謝安不屑與小人為伍,也看不上皇帝給他的官職,乾脆辭官歸隱在會稽東山。

但東晉皇室想要鞏固權力,必須得到門閥世家的支持。再加上謝安名聲在外,因此朝廷又數次徵召他出仕。

不過,儘管官職一次比一次大,但他都不理不睬,就是不肯應召。

士人見他執意不肯入朝為官,只得長嘆:「安石(謝安的字)不肯出,將如蒼生何?」意思是說,謝安不肯出來做官,天下百姓該怎麼辦呢?

(苻堅)

公元383年夏天,前秦苻堅率87萬大軍攻打東晉。

眼見東晉不能敵,驚慌不已的晉孝武帝和朝臣們,再次想到了謝安。就在大家擔心謝安不肯應召時,會稽王司馬昱站出來說:「安石既能與人同樂,必能與人同憂,這時候徵召他,他必定不會拒絕。」

於是晉考武帝親自派人到東山去徵召,並封謝安為徵討大都督。

果然,謝安這次沒有推託。但當時由於權臣把持朝政,軍閥四方割據,東晉已成頹勢,所能用的兵力不足8萬人。

謝安知道以8萬人馬,與前秦87萬人馬相拼,確實很困難。但是,這仗也不能不打。雖說人少,精神很重要。所以,為了鼓舞士氣,他不顧眾人阻攔,將侄子謝玄派往前線應戰。

謝玄率5000精銳部隊,夜襲前秦前鋒部隊帳營。由於秦軍毫無準備,同時又走了一個月,有些人困馬乏。所以,晉軍在很短的時間裡便取得了勝利。

這一仗,讓晉軍士氣高漲,而前秦軍則士氣大挫,人心浮動。

(淝水之戰)

隨後,曠古爍今的「淝水大戰」展開。

當時,秦軍緊逼淝水西岸,晉軍根本無法渡河上岸。

謝玄用謝安的主意,派使者見秦軍大將苻融,請求秦軍後退數裡,好讓晉軍上岸,再決一勝負。

苻融認為不妥,但前秦皇帝苻堅卻認為,所謂「半渡而擊之」,正好趁晉軍渡河的時候,迅速剿滅他們,於是同意了謝玄的主意。

然而,秦軍本就士氣低迷,在尚不明情況下大家便被命向後撤退,後方的秦軍以為戰敗,立刻亂了陣腳。

就在此時,早已混入前秦軍隊中的晉軍將領朱序,在前秦軍中高喊:「秦軍敗矣!秦軍敗矣!」前面的將士都相信了,立刻四散而逃。

就在秦軍陣勢失控時,晉軍已經迅速渡過河,殺入混亂的秦軍陣營中,很快便殺了大將苻融。

沒有將領,秦軍愈發混亂。苻堅眼看大勢已去,只得負傷狼狽逃走。

捷報傳來後,東晉朝野一片歡呼。而以計謀救下東晉的謝安,也被朝廷封為宰相,位居三公之上。

由於謝安是做官後,辭歸東山,然後再次出仕成就了大事業。因此,人們便把歸隱後又出任重職的人,或者失勢又重新得掌重權的人,稱為「東山再起」。

至於南山、西山、北山,與之相關的成語是「壽比南山」「日薄西山」「北山愚公」,都與這事不搭界,也就不能「再起」了。

(參考史料:《晉書·謝安傳》)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南山、西山、北山再起呢?
    東山再起這個成語指的是失敗之後重頭再來,而東山再起的最初含義指的是隱退之後再度出任要職,所以古人出來做官又稱為出山,那麼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南山,北山再起呢?東山再起的東山又是那裡的山呢?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了解一下這個話題。
  • 我們常說的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哪座山嗎
    關於山的成語也有很多,像我們在給老人祝壽的時候,都會說「壽比南山」,這個成語中的南山指的哪座山呢?關於山的成語還有很多,下面這十個成語中的山分別指的都是什麼山?泰山1.東山再起,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那麼,這裡的「東山」指哪座山?
  • 「壽比南山」中「南山」是哪座山:成語中十座山,無一不出乎想像
    為什麼是這裡呢,因為以上三個成語說的都是一個人——許由。據《嵩山志》載,上古高士許由,字仲武,陽城槐裡人,堯的老師。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他不受堯的禪讓,隱居箕山。後堯又讓他做九州長,他很厭煩,便去潁水邊洗耳。許由死後,就葬在箕山。
  • 雁塔區的兩個村離山很遠,為什麼起名為「南山門口」和「北山門口」?
    西安雁塔區山門口村分為南山門口和北山門口兩個村子,兩個村子離山還很遠,和山基本沒有什麼關係。之所以叫「山門口」,是因為唐代外郭城安化門在北山門口村附近,由於安化門有三個門洞,這裡就被人們順口叫成了「三門口」,日久年深,安化門早就蹤跡全無了,於是「三門口」就被訛化為「山門口」了。
  • 東山再起的東山是哪座山?
    「東山再起」這個成語一般指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這個成語我們都很熟悉,但是成語裡面的「東山」如今在哪裡?可能有人就不知道了。東山、西山、南山……,全國各地以東南西北方位命名的山不計其數,要搞清楚東山到底在哪裡,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歷了。
  •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南山」,到底指哪座山?
    (文:安久)(原創作品,抄襲必究)都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也許有人問,黃山真的有那麼美嗎?我想這個問題,去過的人會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祖國的大好河山,其秀美、險峻都是不同的,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特色。
  • 還想著東山再起嗎?
    還想著東山再起嗎?我有個同事,在公司上班十多年,存了一筆錢,人一有了錢,就總想搞些事,可他沒有買房,因為他自己又有房子,是他結婚的時候父母給他買的,還有一輛十多萬的車子。他總覺得手上這筆存款,放在銀行卡裡好像很虧,所以他總想著要是去做一門生意,去創業!前期由於沒有確定做什麼生意,所以那時他也沒有急著辭職,只是偶爾跟我們幾個要好的同事提一提他的想法。
  • 昔日的長江五虎4個突飛猛進,這個卻跌落塵埃,它還能東山再起嗎
    由此可以看出,經濟方面安慶與其他四個城市差距太大了,已經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的了。再看看城市以及人口規模。人口方面重慶相當於一個省的規模,就不說了;其次是上海最多,達到2400多萬,武漢超越了1000萬,南京800萬+,而安慶不足500萬,不到武漢的一半。
  • 伊春北山公園,還記得那座群雕、那些樹嗎?
    伊春市內景點主要有北山公園、南山公園、興安森林公園(據說包括北山公園和南山公園,分不清啊)以及沿伊春河的小興安嶺石苑、中國林都木雕園等。今天就來記錄一下攀爬北山公園,還記得那座群雕?伊春市北山公園,位於市區北部,面積不大,山峰不高,佔地66.5公頃,是伊春市民業餘文化生活的綜合性休閒娛樂場所。
  • 難忘的北山棧道
    但北山對從小城走出的人,卻再熟悉不過。2018年,伴隨著舊城拆遷。北山的美化也拉開了序幕。棧道:(辭條)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架木開成的窄路。又稱閣道。第一次聽到棧道一詞,是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蜀道難》一文。「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以及「梁州秦嶺西,棧道與雲齊」的詩句 。棧道千裡,通於蜀漢。
  • 越南傳奇建國皇帝三起三落,勵精圖治多年,瞄準機會最終東山再起
    無半寸土地唯有寄人籬下企圖東山再起阮福映在1787年瀝涔吹蔑之戰喪失自己最後一片國土,最終被迫與王母阮氏環及宮眷流亡曼谷王朝。當得知阮福映已入暹羅避難,那些打不過西山軍的阮主臣子也陸續前來曼谷拜謁阮福映,當時暹羅的拉瑪一世對阮福映一行人優厚有加,阮福映於是與臣子們在曼谷城村落住下了並積極生產農作物自給自足,這個村落後被阮福映命名為龍邱,有暫時待在曼谷以待時機再起之意。(阮王)駐蹕龍邱暹稱芋原,在望閣城外。
  • 為什麼可以拿的起,但放不下!——豬知樂
    很多人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失敗了還能東山再起。現實中,拿得起的人遍地都是,放的下能再起的人有幾個呢?一旦人嘗過了掌控、欲望、權利的峰值,就會代入到「位置」的意境,脫離了本質個體的人,有的會飄、「豪橫」;是因為把這個位置當成固有而不是持有!
  • 桂平西山:西山鐵塔話往昔上——西山山頂多風光,電視鐵塔無影蹤
    一年也就回桂平一兩次,每次回來車近桂平,都不由得抬頭看看那片山頭,認認哪座是西山,只要認出了西山,也就知道,快下車了,家也快到了。那個年代,要認西山山頭,靠什麼,觀音巖的觀音廟?不是,換個方向就看不見了;靠九龍亭?也不是,站九龍亭裡是可以觀全城,可在城中卻不一定能一眼認出山上的九龍亭;那麼靠什麼,那時有什麼?自然,就是西山電視塔了!
  • 西安:北山門村改造原來的為了打通電子四路到東儀路
    最近路過電子正街看到北山門村有保安在巡邏,原來是要拆遷了,是電子四路向東穿到東儀路,只是拆遷這些佔路的地方。其他的不拆。今天路過北山門,特意多拍了幾張照片,也轉了一下,情況也如網友說的那樣,就是打通電子四路往東到東儀路。
  • 北山門,西安zui低調的「城中村」!熱鬧程度堪比小寨!
    門中不明顯,村裡不耀眼因此有人稱它是西安最低調的城中村但當你走進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很神(有)奇(毒)的村子也最終被時間無情剝落到了明清它已經變成了不起眼的土堆徒留了三個門洞人們就叫它三門口村叫著叫著漸漸成了山門口村村子也分成了南山門村和北山門村
  • 人們常說「東山再起」,「東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連一個小小的成語都不簡單,其背後必然有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或跌當起伏,或扣人心弦。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關於「東山再起」這個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還有就是成語中的「東山」到底是指哪座山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真相。
  • 豫北大平原:1縣城內有2座山,西山叫南山,北半建姑庵因名小姑山
    河南鶴壁,無人機航拍的濬縣縣城內的「南山」——浮丘山。豫北大平原的濬縣縣城內有兩座山,東面的叫「大伾山」,本組航拍照片是西面的這座「西山」,因為位於縣城老城的南面,當地人叫「南山」。(王子瑞 攝)浮丘山位於濬縣縣城西南,故又稱南山,系太行山餘脈。
  • 蘭州榆中北山造林人紮根荒山築綠洲
    劉子安老人正在栽樹  一叢40釐米高的檸條,根部卻可達五六米,可以固土23立方米還能截流雨水34%。在榆中縣北山,檸條被廣泛種植,漫山遍野的檸條枝蔓貼地叢生,黃土內根系交織如網,昔日草木不生、四望黃沙的榆中北山煥發出勃勃生機。  他們在山上一幹就是一整天  「造林人最看重檸條的『性格』,生命力頑強,抗旱耐寒,特別能保持水土、防風固沙。」74歲的曾恆貴說。  曾恆貴是榆中縣北山地區貢井林場最早的一批造林人。
  • 從小年少聰慧跟成語「東山再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東山再起,指的是誰東山再起?它又是由誰而取的呢?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著各位歷史人物和背後的事件千絲萬縷的關係。那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東山再起又是指的什麼呢?但西安長大了之後,果然是不負大家所期望的那樣,他為社會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當時那個時代,有一個宰相叫做王導,和王羲之等等這樣子的社會名流,都非常的喜愛她,看好他。但是西安這個少年郎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他並不想要當官,從而領取豐厚的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