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同事A接到領導的臨時通知要去單位加班,就帶著2歲多的女兒一起去了。同時加班的還有另外一位男同事B。碰面的時候兩人打招呼,同事A讓女兒和對方打招呼,女兒沒有理會,躲在媽媽的後面。同事B見小丫頭有些害羞,就自己主動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將孩子的小手牽了起來,溫柔地準備開始說話。誰知小丫頭「哇「地一聲大哭了起來,弄得同事B一時不知所措,同事A一時尷尬,大廳的保安也不知道如何來勸慰。隨後同事A將孩子抱起來對同事解釋道:「不好意思啊,孩子比較怕生!」然後就哄著孩子去自己的辦公室了。
我們知道後聊天的時候就打趣同事A說,以後周末要多帶娃出來,你看娃都有意見啦!同事A說,周末經常遛娃的,只是娃在外面也是除了家裡人,誰都不讓碰,所以一直都很「認生」,讓同事很是頭疼。
和同事一樣,我娃在幼嬰期的時候也比較認生。每當認生發生的時候,我會覺得不好意思,要和對方說「抱歉「、」不好意思「並解釋下原因,好在孩子1歲半之後就好多了。
「認生」是指孩子對陌生人或者陌生環境的一種警惕行為,有研究數據表明,孩子一般在6-8月份開始認生,在1周歲左右最為明顯,18個月開始有所好轉。當然這是數據的統計,因為嬰幼兒個體差異和環境影響,這個時間的界定只有參考價值,沒有絕對意義。
就如同我同事娃這種2歲多還這麼認生的情況其實也是正常的。只是認生期持續時間過長會讓人通常認為是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教導的問題,所以同事A就特別羨慕那些從小就不認生的娃和她的母親。
我也一直是這樣認為的,直到我讀了《守護孩子的精神健康》一書,才發現,原來應該是不認生的媽媽應該羨慕我們的認生才對。
《守護孩子的精神健康》說:「在自閉症兒童種,80%-90%的孩子都沒有顯現出認生的現象。實際上,認生貫穿整個嬰兒期,是孩子情感發展順利的表現。」
所以,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認生,雖然不能就定性為自閉症,但是會影響孩子情感的順利發展,進而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
彤彤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可是到2歲半了還是不會喊「爸爸媽媽」,說話也是結結巴巴。加上平時也不怎麼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經常一個人對著娃娃自言自語(和娃娃說話的時候表現很正常)。這可急壞了爺爺奶奶,於是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媽媽將彤彤接到他們所在的城市醫院就診。
結果被診斷出是「有自閉症傾向」。彤彤的媽媽在接到這一診斷之後沒有辦法接受,追問醫生原因。醫生說目前的原因還不好說,需要家長提供孩子這兩年多的生活情況作為參考依據。
有自閉症傾向,其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兒自閉症。只是目前公認的兒童自卑症的病因並未達成一致,但是與兒童早期的家庭生活有關係這一項卻是公認的。
彤彤媽媽打電話給奶奶,問奶奶彤彤小時候有沒有什麼異樣的表現,奶奶說沒有,彤彤小時候很乖巧聽話,還在襁褓裡面的時候就不吵不鬧,也不認生,村裡的人基本都抱過彤彤,都很喜歡彤彤的乖巧懂事。
彤彤媽媽將這一情況反饋給醫生。醫生記錄在彤彤的病曆本書上,並在「不認生」上畫了一個圈,在「村裡人都抱過彤彤,喜歡彤彤的乖巧懂事」下面畫了雙劃線。
《守護孩子的精神健康》說:「認生是嬰兒辨認自己依戀或不依戀的人,同時對不依戀的人感到恐懼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兒童早期情感發展——情動(可以參照我的上一篇文章裡面對情動定義的解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兒童最原始的一種情感,如快樂、恐懼等能力沒有發展好,會影響孩子與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所以很多自閉症的孩子才會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能也不能與他人進行正常交流。
這讓我想到同事A對其女兒認生的進一步解釋:同事A說帶娃出來的頻率一般,主要是每次出來的時候,娃的模式是:娃對別人表現出很大興趣,喜歡盯著別人看研究別人,也很喜歡坐公交車看沿途的風景;可是別人盯著自己看,或者碰自己一下就不行。
同事家孩子對家人的依賴、對外人的恐懼、對人、事、物的好奇正是其情感由情動向情緒發展的過渡期,只是這個過渡期時間偏長而已。
而彤彤卻在2歲之前的情動沒有很好得到發展,缺乏陌生、恐懼等一些情感中基本情感的體驗,也缺乏對母親等的至親依賴情感的體驗,進而發展成為缺乏對人的興趣,對於彤彤來說,自己就是整個世界,不願也不想與他人交流成了她保護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
雖然不願意承認,可是彤彤媽媽還是按照醫生的建議帶彤彤去看了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給的結論要輕微很多,建議父母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幫助彤彤建立其缺乏的情感:
經常給孩子身體的愛撫。身體的愛撫包括很多,如陪孩子睡覺、撓痒痒、緊緊擁抱等等,並不是指簡單的身體碰觸或接觸。
我家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和我來一個「打滾式「的擁抱,就是女兒平躺在我身上,然後互相用手緊緊抱著對方的腰身,然後我用力左右搖晃三次,就像打滾式的。女兒對這個遊戲樂此不疲,而且是少半圈都不可以。原來我還不知道是為什麼,現在明白了,這是她在主動要求的愛撫。
因為僅僅身體的碰觸或接觸無法產生情感上的愉快氣氛,孩子也無法通過身體感受到母親要表達的情感是什麼。有些母親或家長會不喜歡這種愛撫,很可能就是因為其小時候缺乏這種愛撫。
而在與孩子進行這種愛撫後,孩子在短時間或者一段時間會對母親形成強烈的依賴,就會出現只要媽媽不要別人的「認生」現象。
要注意的是,即使「認生」階段度過後,孩子對愛撫的需要雖然會減少,但不會消失,一般這個需求會持續到8-9歲。所以不要以「你是男子漢啦」、「你已經長大了」為藉口來阻止孩子對你的愛撫的要求。
減少孩子與玩具的時間,增加家長與孩子肢體接觸的遊戲時間。現在要問現在為什麼和爸爸的感情最好,就是得益於小時候經常「騎爸爸」。
在我們小時候的時候沒有多少如汽車、洋娃娃等玩家來玩,多數都是和家裡人一起遊戲,而「騎馬」就是最常見的一種。騎在爸爸的脖子上、騎在爺爺的背上,坐在爸爸肚子上做伏地挺身、窩在媽媽的懷裡當搖籃……
而現在孩子的這些項目都被智能化的玩具所替代,相當於變相減少孩子與父母愛撫的機會,減少了孩子對「人」的了解和興趣,情感得不到豐富的表達,自然也就沒有多少「認生」的機會。所以建議父母有時間還是放下你手中的手機,孩子放下手中的玩具,來一次人的遊戲吧,當然任何與孩子的遊戲要以孩子的安全為前提哈!
上飯桌的寶寶更有安全感。平井信義教授在《守護孩子的精神健康》裡說,歐美國家的家庭凝聚力更好是因為他們經常在飯桌上討論有趣的話題來吸引孩子;而日本的家庭凝聚力差是因為日本的家庭飯桌上基本不怎麼說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少。
而在中國,寶寶的安全感也是可以通過飯桌體現出現的。開篇說到的我那位同事,她家娃到現在快3歲了,從能拿勺子開始就上飯桌,一來是為鍛鍊她的抓握能力,二來是不上桌孩子就不吃飯。所以一直一來孩子與大人都在享受著一家人用餐的氣氛,更加深了孩子對「這是我的一家人」的認知,所以會在外面出現排斥他人的「認生」行為就是自然的啦!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意訓練,現在彤彤已經表現出願意和碰觸他人的意思,說的話也漸漸多了起來,彤彤媽媽決定不管生活多艱難,都要把彤彤帶在身邊!
我們經常會用「還沒有學走就學爬」來形容一個人不願意踏實努力的人的取巧;為避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陷入上述這樣的尬尷之境, 「認生」這個過程不可少,所以下次孩子再表現出「認生」,媽媽不僅不用難為情,而且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家孩子正在表達她的情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