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寶媽私信小袋鼠問:
寶寶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添加輔食?
滿半歲是不是就可以「開葷」吃肉肉了?
給寶寶吃肉需要應該注意些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吃肉那些事兒」。
滿6月齡最佳,不能早於4月齡前,不能晚於7月齡後。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嬰兒添加輔食應從6個月開始,但最早不能早於17周,最晚不能超過26周。
過早引入食物可能影響母乳鐵的吸收,增加寶寶食物過敏和腸道感染的機會。
過晚引入可能錯過味覺、咀嚼功能發育的關鍵年齡,造成進食行為異常、斷離母乳困難、嬰兒營養不足等。
但是,如何判斷可以添加輔食了呢?其實,除開月齡數,寶寶也會給到我們信號。
1) 能自主坐著
在外力支撐下能保持上半身坐穩,能夠很好豎頸、控制頭部;
2) 挺舌反射消失
通常在4-5月齡。挺舌反射是指寶寶用舌頭將置於其雙唇間的物體推出口腔的行為。
如果滿6月齡添加輔食時,寶寶仍然把食物頂出來,說明他還沒準備好,媽媽需要耐心等待其口腔處理食物的能力成熟後再添加;
3) 對大人的食物有濃厚興趣
寶寶喜歡把玩具或手放進口中,顯示出對食物或大人進食的興趣,看到食物就張嘴想吃。
當發現寶寶出現以上3個發育信號後,媽媽們就可以嘗試給寶寶添加輔食了。
但是,如果有以下情況,添加輔食需遵循醫囑:
動物性食物含有優質蛋白及較豐富的微營養素,如礦物質、維生素,對於寶寶成長發育意義重大。但是,什麼時候給寶寶吃肉呢?
理論上說,只要寶寶開始添加輔食,就能吃肉了。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嬰兒最先添加的輔食應該是富鐵的高能量食物,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在此基礎上逐漸引入其他不同種類的食物以提供給寶寶更豐富的營養。
添加肉食,我們需要先了解肉食及其營養成分。
簡單來說,肉類根據種屬劃分為三類:畜肉(如豬、牛和羊肉等)、禽肉(如雞、鴨和鵝肉等)和魚蝦蟹貝類(如小黃花魚、草魚、海蝦和扇貝等);
根據肉類瘦肉部分所呈現的顏色,又分為紅白肉兩種,畜肉屬於紅肉,禽肉和魚蝦蟹貝類屬於白肉。
每種肉營養成分不一樣,如牛肉蛋白質含量最高、海蝦和扇貝脂肪含量最低、小黃花魚膽固醇含量最低、鴨肉維生素A含量最高、扇貝鐵和鋅含量最高......沒有哪種食物佔居營養的首位,我們需要根據寶寶需求均衡攝入。
①肉食選擇原則
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出添加葷食沒有絕對的順序,但也有專家建議:紅肉先於白肉添加,豬肉先於牛肉添加。
因為,紅肉又比白肉含鐵量高,據數據顯示:瘦豬肉含鐵量是雞肉的2倍、魚的3倍。
◆ 7個月添加肝臟
富含鐵,防止寶寶貧血。可以將西紅柿泥與肝泥同吃,去腥。
另外,肝臟系身體裡的解毒器官,不建議多吃,一周兩次即可(一次20g以內)。
◆ 8個月添加魚類——鱈魚、三文魚等
魚肉系優質蛋白質更容易消化吸收。富含DHA、鐵、鈣、鎂、鋅、磷等營養素,對寶寶的骨骼、肌肉生長和免疫系統建立提供營養基礎。
▲美媽們記得保存哦~
建議肉食引入順序:
②肉食引入原則:
由細到粗,由少到多,由單一到多樣。
引入新食物宜單一,每3-7天只能上一種新食物,如無食物過敏、腹瀉、溼疹、嘔吐等反應,耐受性較好再換另一種食物。
食物一種一種添加,每種食物均無明顯過敏反應,才能混合兩種或多種食物餵養。
③肉食的質地
寶寶的食物質地應隨年齡增長而變化,促進嬰兒口腔功能發育。
如6個月月齡添加輔食,建議製作成泥糊狀,利於寶寶消化,訓練口腔協調動作及吞咽能力;
7-9月齡用碎末狀食物幫助寶寶學習咀嚼,增加食物能量密度;10月月齡後逐步過度到顆粒較大的肉粒。
性狀變化為:
稀泥狀→稠糊狀→碎末狀→足夠軟爛的小塊狀。
除開關注肉食的添加時間、步驟、種類、製作以外,爸媽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保證奶量
1歲以內,奶是主食。
添加輔食是為了讓寶寶適應除奶以外的其他食物,過程中還要訓練寶寶用咬、嚼、吞咽的能力,同時保證每天800ml的奶量。
②調節胃腸
輔食期的寶寶身體發育還不夠成熟,需要時刻關注是否有便秘、腹瀉、嘔吐等情況。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可以適當補充益生菌飲品,平衡腸道菌群。
③多樣化、適量而止
帶量添加、多樣添加。不要因為某一種肉食營養價值高就過度餵食,且只添加一種。
另外,在添加肉食過程中,也要注意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以免寶寶營養不均衡。
④切記少鹽
1歲以後才能添加少量食鹽,每日攝入量在1克左右。
⑤少喝肉湯
入秋天氣轉涼,家長習慣給寶寶煲湯進補,其實是不健康的。給寶寶喝湯時,也要給他吃肉,因為大部分營養還是在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