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對於每個人都是一個戳痛神經的敏感詞。2018年12月1日是第31個世界愛滋病日。截至2018年9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高達85萬,預計我國存活愛滋病感染者大約在125萬。隨著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數量持續增長,相伴而來相關衛生服務需求也急劇增加。
目前,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117.3萬人(截止2016年數據)。作為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人員,在處理相關愛滋病患者時,他們必須冒著臨床上所可能出現的風險,將患者的健康視為最先的考慮,盡一切可能去救治病人。
不過總有些相關媒體,總是顛倒是非,故作玄詞,總以「XX醫院拒收愛滋病患者、醫生歧視HIV」等相關報導,而醫院以及工作人員自然首當其衝,被掛上「推卸」、「歧視」、「沒人性」等標籤。
愛滋病感染,醫務工作人也是高危人群面對醫療救治,最讓人擔心問題莫過於就是職業暴露。由於愛滋病潛伏期較長,再加上HIV感染者又無法從外貌標識,醫療工作人員難免會接觸到患者的體表、傷口、血液、陰道分泌液等。
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婦產科,以及血液科、化驗室等相關工作人員以及法醫,都是愛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不過若是針頭刺傷,也不一定就會感染HIV,它還需跟針頭是否被HIV汙染,針頭的特性、刺傷的深度以及針頭上有無可見的血液與自己血液量多少等等有關。
一般而言,若針刺的平均血量大約在1.4μL,一次針頭刺傷感染HIV概率為0.33%。數據顯示,美國HIV職業暴露危險機率大約在6.4/萬,遠低於B型肝炎病毒刺傷職業暴露(19%感染機率)。雖說發生概率低,但醫務人員也不可掉以輕心
在實施普遍性防護原則基礎上,不同科室的醫務人員又有自己不同的防護要點。外科、婦產科醫生在進行手術、穿刺以及靜脈切開等侵入性工作,就需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口腔科醫生在進行治療時也儘量減少血液、唾液的飛濺和產生氣溶膠等。
而對於護理人員,由於經常性接觸愛滋病患者,因此尤其需要做好預防HIV職業暴露以及醫源性感染工作。實施護理時需要穿隔離衣,帶一次性手套,對不合作的患者又或者汙染危險性較大的操作,更應由技術熟練的二人配合,嚴格按照規範操作程序。要是真的不幸HIV職業暴露,又該怎麼辦?
即便再小心,難免也有意外的發生,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及時按照如下的處理流程:
在做局部緊急處理時,若是血液、體液等弄在皮膚黏膜表層,應先用肥皂清洗,再用清水、生理鹽水衝洗;若濺到口腔、眼睛等部位,也需長時間徹底衝洗。而濺到皮膚黏膜,又或者刺傷、切割傷、咬傷等出血性損傷,先出損傷局部的血,接著用清水等徹底衝洗,再用碘伏、75%酒精、0.2%-0.5%過氧乙酸等消毒創面。
當然,除了消毒、清理傷口,藥物預防是被證實可減少職業暴露後HIV感染的發生,因此醫務人員還可以根據情況來選擇服藥。
若需要抗病毒藥物,時間就是金錢,最好在暴露後1個小時內服藥。根據以往調查分析,很多意外性的職業暴露,都是因醫務人員操作失誤或防護知識欠缺而引起。所以,政府除了需要普及愛滋病防治知識外,還需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知識培訓,並完善對從事傳染疾病的工作人員的補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