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臍血科研進展迅速,中國學者一展風採

2021-01-11 人民日報海外網

第16屆國際臍帶血研討會於2018年6月14-16日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中國等300餘位專家參加了此次盛會,就臍帶血在移植治療、再生醫學和體外擴增等領域的進展進行了分享和交流。

臍帶血移植,中國學者一展風採

中國臍帶血儲存及移植技術的發展晚於歐美國家,但是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臍帶血的臨床應用愈發廣泛,甚至在一些惡性難治、罕見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突破。上海復旦兒科醫院血液科翟曉文教授受邀參加此次會議,並做了《非親緣臍血移植在兒科免疫缺陷病中的應用》的報告。

報告分享了上海復旦兒科醫院使用臍帶血移植治療兒童原發免疫缺陷病(PID)的經驗,尤其是臍帶血移植在兒童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的良好療效,以及在國際上首次採用臍血移植治療由IL-10R缺陷導致的兒童極早發性炎症性腸病(VEO-IBD)方面的創新方法,對於兒童極早發性炎症性腸病來說可能提示了未來治療的方向。翟教授還介紹了多個罕見真實病例,患兒年齡小體重輕、病情複雜危重,在醫院多學科團隊(MDT)的積極合作下,採用臍血移植使近80%患兒痊癒獲得重生,顯示出臍帶血在治療兒童罕見病治療方面的潛力。

臍帶血再生醫學潛力可觀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Joanne Kurtzberg教授帶來的《臍帶血治療自閉症及腦癱Cord Blood Therapies for Autism and Cerebral Palsy》備受關注。

針對於腦癱,一項隨機對照的針對自體臍血輸注治療腦癱的臨床研究中,入組了63位1-6歲的患者,分組分別接受臍帶血或安慰劑治療,在1年後接受隨訪,並在後期調換治療方案。1年後的隨訪顯示臍帶血治療組的運動功能比預期提升了30%。隨後,一項使用同胞臍血治療腦癱的安全性研究已經於2018年4月啟動 ,將入組90名2-5歲的兒童,在分組分別輸注臍血、間充質以及無輸注的情況後,進行GMFM以及大腦連接(Brain Connectivity)的評估。

針對於自閉症,一項開放式1期臨床研究(25名患者)已經證實自體臍血治療自閉症的安全性,同時顯示該治療改善了社交能力。隨後,一項2期對照實驗將對比自體、異體臍血以及安慰劑在治療腦癱方面的療效,將入組180名病人,結果預計於2018年10月公布。於此同時,Kurtzburg教授還組織進行了一項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閉症的1期研究證實其安全性,2期實驗有望隨後開展。

臍帶血擴增研究取得新的進展

臍帶血的醫學價值已經得到臨床的認可,但因為有限的CD34+細胞數量,臍帶血移植後較長的植入時間以及較高的植入失敗風險限制了臍帶血的廣泛應用,目前已經有多個臍帶血擴增相關的技術取得了初步成果。此次國際臍帶血研討會上,臍帶血擴增的研究公布了最新的數據,臍帶血擴增產品的應用指日可期。

MGTA-456的2期研究

MGTA-456是一種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產品,是臍帶血細胞經含有芳香烴受體拮抗劑(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ntagonist)、SCF、Flt-3L、IL-6和TPO等物質的培養基培養15天而獲得。

在之前1/2期的安全性試驗中,18位患者同時接受了MGTA-456和另一份未擴增的臍帶血輸注。所有的患者的植入中位時間為14.5天,明顯快於對照組(p<0.01)。基於這些前期的結果,研究者將MGTA-456分別在清髓及非清髓條件下進行獨立的移植,並進行了評估。20位患者入組該研究,其中18名患者接受了治療,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恢復更快,植入率達到100%,GVHD發生率低,生存率更高。

NiCord研究成果的更新

NiCord是經由含尼克醯胺(Nicotinamide)以及細胞因子(Cytokine)培養體系體外擴增得到的臍帶血產品。多個臨床研究的結果顯示,Nicord的移植治療具有更短的中性粒細胞以及血小板植入時間,可以促進免疫重建,並且較比標準的雙份臍血移植可以降低細菌感染,移植後100天內的住院時間減少。一項多中心NiCord治療血液腫瘤的3期對照研究(NCT02730299)已經啟動,計劃入組120人。

UN171臍帶血擴增

UN171 是一個新型的促進造血幹細胞自我更新的強效激動劑,可以降低臍帶血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應(cGVHD)以及移植後的復發。研究者使用UM171擴增的臍帶血(eCB)進行安全性及有效性實驗。

在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間,共計17位患者接受了單份UM171擴增的eCB,1位患者接受了雙份臍帶血治療。研究結果顯示,CD34+細胞增加了34倍,中性粒細胞達到100/ul及500/ul的中位時間分別為9天和18天, 中性粒細胞達到100/ul的中位時間明顯快於預期並且不受CD34+細胞劑量影響,而達到500/ul的時間則和CD34+劑量相關。患者可以更早的獲益,例如eCB治療的患者比接受外周血或骨髓治療的患者更早退燒,住院時間減少11天,並且10個月隨訪期間沒有巨細胞病毒感染(CMV),沒有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PTLD),僅有1例3-4度的aGVHD,1例移植相關死亡以及1例復發。

臍帶血移植已經同骨髓移植、外周血移植一樣成為臨床常規的治療手段之一,同時臍帶血因為其中含有多種細胞成分成為細胞治療的重要資源。我們相信,隨著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臨床研究結果的突破,臍帶血在醫學領域將持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每年11月15日為世界臍帶血日,期待每個人的關注,共同珍視這份寶貴的醫療資源!

責編:張行野

31342933,.國際臍血科研進展迅速,中國學者一展風採,.2018-06-28 11:25:26,.204341,.張行野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家臍血庫迎來成人禮
    陸道培院士(左一)等專家學者參與北京市臍血庫籌建工作1996年,以我國造血幹細胞移植領域奠基人陸道培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專家學者,開創了中國臍帶血事業先河。在經過多年對臍帶血造血幹細胞製備技術的探索與完善、臍帶血採集與存儲積累、臨床移植應用的成功驗證,以及嚴格的執業審核,2002年,北京市臍血庫經國家衛建委(原衛生部)驗收合格核准執業,中國首家臍血庫誕生!自此,一批又一批「臍血人」為臍血庫的成長與發展接續奮鬥。從北京市臍血庫籌備開始,已經工作23年的付衛華坦言:「剛來到血庫時,我才大學畢業,能參與到首家臍血庫的籌建並為此全力付出,我感到很驕傲。」
  • 臍血幹細胞不僅能治白血病 罕見病、神經系統疾病中也能應用
    目前,全國臍血應用已超過1.6萬例,越來越多的患者,從當初留存或產婦捐獻的臍血中獲益。大會現場,來自臍血幹細胞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探討臍血的應用前景。第二屆廣東省臍帶血大會由廣東省婦幼保健協會主辦,大會現場邀請了國內造血幹細胞移植專業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到會作專題講座和討論,對臍血採集、質量管理與控制、臨床應用、科研進展以及產科相關熱點等問題進行專題交流與研討。
  • 看看臍血造血幹細胞最新應用進展
    日前在穗舉行的第一屆廣東省臍帶血大會上,廣州、上海的名院醫學團隊同時發布了自體、異體臍血造血幹細胞的最新應用進展,醫學專家們因為臍血已不局限於治療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擴展到神經系統等其他疾病而歡欣鼓舞。
  • 北京市臍血庫15年保市民健康
    本報訊(實習生 向穎羿)9月底,由北京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主辦的「臍始於愛,礪行致遠——北京市臍血庫十五周年媒體溝通會」在京舉行。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於小千為北京市臍血庫正式授牌。
  • 中國學者獲國際燃燒學會多項獎勵,科大人很多!
    國際燃燒學會中國分會近期取得積極進展,分會多位成員獲得榮譽獎項。堯命發、姚洪、李水清、胡隆華當選為國際燃燒學會會士(CI Fellow),陳正獲得國際燃燒學會Hiroshi Tsuji青年學者獎(Hiroshi Tsuji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楊斌、李玉陽、王佔東榮獲國際燃燒學會傑出研究獎(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 【愛的孕育·一小風採】中國心,世界眼,國際路,一小外交官展風採 —2020世界青少年模擬聯合國大會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在隨後的視頻發言中代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對參會的青少年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他鼓勵代表們藉助這次大會相互學習交流,提升人文素養;拓展國際視野
  • 孫自敏教授:醫者仁心,探索臍血新世界
    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血液科,有著這樣一位女醫生:20多年來,她孜孜不倦、探索臍血移植的「中國方案」,帶領團隊步入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全球領先行列;她仁心仁術,是無數白血病患兒眼中給予新生、和藹可親的「孫媽媽」。她就是中國科大附一院血液科學術主任孫自敏教授。
  • 2019清華大學國際學生學者新年晚會異彩紛呈
    2019清華大學國際學生學者新年晚會異彩紛呈2019清華大學國際學者新年招待會同期舉行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華美舞臺展風採,流光溢彩綻芳華。12月14日晚,2019清華大學國際學生學者新年晚會和2019清華大學國際學者新年招待會在新清華學堂舉行。
  • 芬蘭中國留學生學者在赫爾辛基舉行2011學術論壇
    芬蘭當地時間2011年8月28日,留學芬蘭中國學生學者學術論壇在赫爾辛基市舉行。此屆學術論壇由赫爾辛基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辦,由留學芬蘭中國女博士論壇、芬蘭華人生命協會、留學芬蘭中國學生學者數學協會、坦佩雷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約恩蘇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圖爾庫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庫奧皮奧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等積極協辦。
  • 採臍血對寶寶和產婦有傷害嗎?看完這個真實記錄就明白了
    隨著醫療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加快了全世界學者對臍帶血的研究,臍帶血的應用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它在醫學實踐中獲得了廣泛認可。截止2019年,全球臍帶血應用已超過50000例,中國臍帶血應用已超過12000例。 其次,我們了解一下臍帶血如何採集的?臍帶血採集是在臍帶結紮並且離斷以後進行,新生兒已經完全脫離母體,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 中國人體冷凍背後的豪賭:操刀方曾接手臍血庫,經營地產
    49歲的展文蓮成為了在中國本土實施的第一例人體全身冷凍者。8月14日的這則報導,瞬間引爆了公眾對於「永生」話題的討論。 在對人體冷凍尚且陌生的中國,展文蓮會有多少效仿者?無從得知,目前這一選擇更多地被稱作是一場富人的「豪賭」。然而,在中國搭建起這場「豪賭」平臺的是誰?
  • 武漢理工大學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
    3月30日至31日,武漢理工大學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中國香港等15個國家和地區、83所國際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12名優秀青年學者齊聚江城武漢,通過主題報告、學術研討、參觀座談等形式,共同探討國際科技前沿熱點和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
  • 現身說法:為什麼日本學者要來中國搞科研
    「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員『投奔』中國的動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體報導稱,中國正在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員因在本國難以就職流向海外,而在華開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續增加。《環球時報》記者最近聯繫數位在中國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學者,聽他們講述來中國搞科研的故事。
  •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英文縮寫: ACSSPU,中文簡稱「普林學聯」)是註冊於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學生組織,致力於為普林斯頓地區中國留學人員及華僑華人提供日常生活、學習科研、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幫助
  • 學者:「中國學者不愛參加國際同行評議,等於放棄話語權」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同行評議(peer reviews)是國際學術領域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參與者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建立自己在全球的科研學術網絡,還可儘快了解國際同行的最新動向,意義重大。 但中國學者似乎不怎麼喜歡參與。
  • 寶媽必知|選擇正規合法的臍血庫很重要!
    社會上一些商家都會聲稱自己合法,而大多數商家都是打著科研的名義進行商業炒作,而科研是不可以進行商業交易的。根據國家政策規定,實行「一省一庫」統一管理,截至到現在,全國獲得國家頒發血站執業許可證,正式執業的正規臍血庫僅有7家,分別是:廣東省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北京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浙江省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山東省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四川省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上海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山東省內合法儲存臍帶血的機構是什麼?
  • 為更多病患帶去生命的火種,山東省臍血庫匠心凝聚築夢新輝煌
    科研力量優勢集結臍血採集應用更「智慧」山東省臍血庫目前臨床科研方面擁有工作人員八十餘人,其中高級職稱十餘人,中級職稱近三十人,並獲批「濟南市院士工作站」,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涵蓋了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生物學等專業,組成了血液學、遺傳學
  • 中國人體冷凍豪賭:操刀方曾接手臍血庫還經營地產
    銀豐基金會負責人賈森此前對媒體直言「我很煩有人一上來就談錢」,他認為「這不是一個 錢 的事情」。至於費用,賈森提到,「你要是認可這件事,想為科研事業作貢獻,你就為基金會捐點錢。捐多少完全看個人。」人體進入低溫保存狀態後,每隔10天到半個月需要補充一次液氮,這一費用大約為每年5萬元。聯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值得一提的是,銀豐研究院一家並不能勝任人體冷凍這一項目,共同為之的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委屬(管)醫院,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山東大學的附屬醫院,始建於1890年,現系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 FIC秋季精彩轉身更名為中國國際提取物和健康食品配料展
    「全國秋季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展」(FIC秋季展)不斷增加和健康食品配料企業增多的新情況,根據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經有關部門批准,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決定將在廣州舉辦的「全國秋季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展暨提取物、功能性配料、保健食品供應商見面會」 (簡稱FIC秋季展) 提升更名為「中國國際天然提取物和健康食品配料展覽會暨全國秋季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展覽會
  • 短短一個月,江蘇這所高校取得多項重大科研進展,引起國際關注!
    科研成果體現著一所高校的核心實力。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之一的東南大學,在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學校持續實施"原創能力突破計劃",強化科研戰略布局、加強科研製度建設、優化科研組織管理模式,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