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湖南衛視大型原創音樂公益支教節目《讓世界聽見》迎來收官,沒有喧囂,孩子們的合唱像天使在歌唱。
汪峰和蔡國慶兩位支教老師一手打造的鄉村童聲合唱團終於第一次來到首都北京,站上音樂廳的大舞臺演出了!
身著民族服飾的小朋友們各個神採飛揚,音樂的魔力讓他們變得自信滿滿。
從零基礎到擁有專業水準的童聲合唱團,孩子們經過兩個多月的不懈的努力終於讓夢想照進現實,汪峰帶領的「向陽花」合唱團和蔡國慶麾下的「大白菜」合唱團在北京中山音樂堂舉行匯報演出,孩子們以專業合唱團般的天籟之音深深打動了五位世界級評委。
無論是向陽花合唱團演唱的重新填詞版《那年我五歲》,還是大白菜合唱團演唱的新編曲版《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過去的故事》,都獲得了專業評審的認可,他們奇蹟般的完成了「不可思議」的任務(此處應有掌聲給這些孩子們)。
「向陽花」與「大白菜」合唱團同時獲中新國際青少年合唱節的參賽資格,真正實現了將歌聲唱出大山,唱向世界的夢想。
這一條音樂成就夢想的分割線
沒有炒作的話題、沒有流量明星,希媽和櫻桃都認為《讓世界聽見》為2017年零差評的治癒系綜藝節目之一。十集刷完,希媽默默流過許多次淚,不是被煽情,而是被這群孩子們的遭遇和他們的樂觀。
節目由兩位明星支教老師走進大山,以支教老師的身份陪伴孩子們生活、學習,用組建合唱團為形式載體;致力於幫助山村兒童接受正規的音樂教學、民族文化推廣與傳承,以及關愛留守兒童等社會現象為本意,實現孩子們帶著歌聲與民族文化走出大山,改變命運走向世界的美麗夢想。
節目一開始,大山深處孩子們在音樂教育方面缺失的問題就很明顯,因為師資力量的不足,導致很多時候音樂課這三個字只存在於課表上,很多學校甚至沒有開設音樂課程。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文化成績很重要,但是音樂、美術等課業對於孩子的情商、審美培養是很重要的。畢竟我們未來是需要綜合型人才的呀。
面對如此艱難的大環境,兩位明星支教老師在了解了基本情況之後,一開始對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組建一支純熟的兒童合唱團並沒有什麼信心。
時間短任務重,再加上山裡的孩子接受的音樂領悟力上水平參差不齊,實在是難倒了對於音樂一向嚴謹認真的汪峰和蔡國慶。
雖然困難重重,但蔡國慶和汪峰卻在心底堅定了信念,山裡的孩子需要機會來了解這個世界的美麗。
對於山裡的孩子來說,未來能不能憑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還是一個等待時間回答的問題,但當下的音樂就是他們飛出大山實現夢想的翅膀。
剛到校區面對全校學生的一對一甄選,汪峰雖然有點崩潰,但他仍然耐心仔細的聽完每一個孩子的試唱,生怕錯過任何一把好聲音。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們從白紙一張到漸入佳境靠的是對夢想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
作為老師的汪峰和蔡國慶不厭其煩一遍遍的教學,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有歌唱夢想的孩子。按照常規操作,次數應該有無數煽情,但是《讓世界聽見》一點都沒有,孩子們的自然狀態反而最打動人,童真的不受控,以及對於外面世界的渴望,矛盾又真實。
經過數月的努力,大大小小的幾次表演洗禮,長時間的努力和磨合,孩子們不言氣餒逐漸成熟起來。當他們站在北京中山音樂堂的舞臺上時,曾經羞澀自卑的孩子們胸有成竹毫不怯場,舉手投足之間從容自然,是音樂改變了他們,也是音樂為他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這是一條真情實感才感人的分割線
在北京的匯報表演中,汪峰帶領的「向陽花」合唱團登臺演繹了向陽花版《那年我五歲》,這首重新填詞的歌把孩子們經歷的真實故事寫了進去,也正是這一個個山村孩子們的故事真的讓人倍為深思。
「我的爸爸媽媽已經走了,每當夜晚來臨都會想念他們,我多想他們依舊在身旁,多想放學時候拉著他們的手回家。」
在笑容背後是她對於父母離去的悲傷,或許是因為旁邊的許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讓她覺得沒有父母作伴也變成了習慣。
他們的父母多數外出務工,或者在務工中已經離異各奔天涯,一年或者幾年都不能回家,孩子們只能與老人相伴。作為一個媽媽,希媽真的為這種舍下心頭肉生存背井離鄉打拼的痛楚揪心。
為了給留守兒童銀花一個溫暖的回憶,汪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給她過生日,並在節目中精心安排了媽媽與女兒的見面。
這樣的母子相擁是臺上臺下留守兒童們小小的心裡最大的渴望,看到這裡希媽跟小朋友們一樣哭得稀裡譁啦的。
(看到這裡希媽是震驚的,臺下的小朋友幾乎都在流淚,說明的是他們都能體會銀花和媽媽的思念之情,那麼留守兒童的的現象在農村數量到底有多少?)
近年來留守兒童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社會問題,官方有數據顯示流動+留守人口已經到達1個億,其中留守兒童的人數佔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親情以及教育方面缺失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將會是全社會都要共同面對的。
就是像節目裡汪峰對留守孩子的父母所呼籲的,請能在儘可能的時間裡陪伴孩子,那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會是一生不會忘記的溫暖時刻。
《那年我五歲》中還講述了而一直特別的懂事又充滿陽光的小姑娘何妞背後的心酸故事。她是「向陽花」合唱團的一員,唱起歌來特別清亮,笑起來特別甜。
舞臺上的何妞是合唱隊的主力隊員,懂事到讓人心疼。
面對高強度的合唱訓練,雖然已經很累,但仍然在堅持不會退縮,像山谷裡倔強盛開的小雛菊般的何妞唯一的遺憾就是爺爺的離世。說起這些,小小年紀的她哭得不能自已。
汪峰將何妞的故事寫進了《那年我五歲》這首歌,讓她在舞臺上唱出自己對於逝去親人的思念,人生總在不斷的面對悲歡離合,但比起城市裡的不少孩子都是全家人的寶,山裡的孩子早早的扛起了成年人的責任。
山裡娃看似天真爛漫的笑容背後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心酸和本不應該這個年紀承受的分離,他們小小的心靈比我們想像中更需要關愛的溫暖。
這是一條為支教老師打Call的分割線
支教老師有多辛苦?或許一本書都寫不完,《讓世界聽見》裡,無論是為留守兒童過生日的汪峰,還是親力親為給孩子們做飯的蔡國慶,他們都是千千萬萬支教老師的縮影。節目裡特別展現了許多支教老師,或許他們沒有濃妝豔抹,可眼神裡都是溫存有愛閃著光。
陪著孩子學習生活是他們的工作,通常一個支教老師要身兼數職,還要教不同年級、不同科目,很多支教老師在崗位上默默無聞一幹就是好多年,在他們心中村裡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們心裡也早把支教老師當做媽媽一般的心靈的依託。
在遮擋節目裡除開我們之前已經說過的蔡國慶真的是讓人看到了細膩溫暖,希媽比較意外的是汪峰和孩子們的相處既嚴肅也有溫存。
除了悉心教授孩子們音樂、組建合唱團,在生活上,支教老師汪峰對孩子們滿滿都是父親般的慈愛與關懷。
他一直鼓勵聽力障礙的李明富堅持理想,並自掏腰包帶李明富來北京換上最先進的人工耳蝸幫他圓一個歌唱的夢想。
為了孩子們能有一個溫暖完整的家,汪峰化身泥瓦匠幫銀花家修好漏雨的屋頂。
出發去北京前,他為孩子們悉心檢查衣物行李,擔心第一次出遠門去北方的孩子們生怕他們穿得不夠暖。
看多了在舞臺上恣意搖滾,野性不羈的音樂教父汪峰,這樣細緻溫柔父愛如山的支教老師汪峰還真是第一次見。其實這些點拿出來炒炒可以上頭條的,可是節目組並沒有,汪峰也沒有。so,希媽真的對汪峰老師有改觀!
從節目伊始的壓力山大困難重重,到兩位支教老師在心裡許下承諾,想辦法帶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前往首都甚至世界舞臺進行表演,孩子們用自己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驚豔的答卷。
對於未來,這些孩子們是否憑藉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真的要靠努力的學習。但是如果因為有機會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看到更大的舞臺,從而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改變人生,有了努力的方向,這就是給我們的未來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希媽真的認為《讓世界聽見》不只是一檔綜藝,以音樂的形式讓外界看到了山村孩子們的生活狀態,他們各有各的堅強與樂觀;同時也讓人看到了農村孩子們的關愛缺失、教育缺失,需要為人父母的正視,也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與幫助。它所帶來的感動與思考遠超一檔綜藝的意義。有第二季的話,偶還會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