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窩心暖」也有「透心涼」,寒冬,城市更要有溫度!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嗬,真冷!」一陣北風吹過,在團結湖南路從事垃圾運輸工作的黃師傅不由得縮了縮脖子,「幸好老楊那兒有熱水,喝完身上能暖和不少。」

12月7日,「大雪」節氣伴隨著斷崖式降溫如約而至,宣告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寒冬中,那些暖心之舉顯得格外珍貴,而人們對這座城市也有了更多關於溫暖的期待。

小店供熱水 溫暖眾人心

黃師傅口中的老楊名叫楊新興,今年61歲,在團結湖南路經營著一家副食店。小店面積不大,也就4平方米左右,貨架上密密麻麻擺滿了菸酒糧油等商品,地上還堆著各類瓶裝水,空間十分侷促,轉身都有些費力。

即便如此,老楊還是在玻璃門內立起一塊牌子,上面用醒目的紅字寫著:本店為寒冬中防控執勤人員、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普通勞動者免費提供熱水熱茶。

「大冷天的,在外面幹活都不容易,好多人天不亮就要開始忙,身上都凍透了,喝口熱水能緩一緩。」除了一個不鏽鋼電熱水壺外,老楊還特意在門口放了一個老式塑料暖瓶,「這樣隨時過來都能喝上現成的,也可以泡麵。」

事實上,老楊免費提供熱水已有多年,哪怕不立牌子,也常常會有人登門。「這麼做最開始是因為一個拾荒的老大爺。」老楊至今仍然記得,五六年前的那個冬天,經常從門前經過的老大爺突然來到店裡,小心翼翼地問有沒有熱水,他想吃點藥,「挺心疼他的,那麼大歲數,一個人在外頭,身體又不舒服,實在撐不下去才張口求人。」

老楊趕忙給拾荒的老大爺倒了杯熱水,又免費給他泡了碗熱騰騰的面。打那以後,老楊店裡的熱水就再沒斷過。「夏天的時候給大伙兒煮綠豆湯,剛好有一口大鍋,煮好了端出來,誰來了就喝點兒解解暑。」

在老楊看來,這些不過是舉手之勞,就像他堅持了二十多年的義務送貨一樣。「附近社區老人多,腿腳本來就不太方便,拿東西更費勁,需要什麼的話,我就給送過去。」小店門外,停放著一輛黃色人力三輪車,老楊笑著說,「也幫不上什麼大忙,就是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

開店近30年來,老楊所做的其實遠不止這些小事。2003年「非典」期間,眼看市民瘋狂搶購導致米麵油蛋等價格猛漲,他特意手寫「安民告示」,呼籲市民保持冷靜。此後,「安民告示」被首都博物館收藏。今年初,他又把原本準備回河北老家翻修房子用的一萬塊錢捐給武漢市慈善總會,用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這些年裡,老楊累計捐款多達十七八萬,而他和妻子依舊蝸居在附近租來的小房子裡。「家裡人都很支持我。」對老楊來說,小店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寄託,「不圖掙多少錢,只是對這兒有感情,想儘可能出份力。」

公廁能供暖 居民不受凍

對於住在草廠社區的居民來說,自帶暖意的公廁讓這個寒冬不再難熬。

「變化太大了,這要是擱過去,大冬天去趟廁所那真夠遭罪的,冷風一個勁兒地吹,凍得人直打寒戰。」居民劉大爺在胡同裡住了大半輩子,對曾經的公廁條件記憶猶新,「好在前些年對公廁大改造,這下不光環境乾淨,還實現了冬暖夏涼,特別是冬天,看到牆上會發熱的壁畫,心裡就覺得暖烘烘的。」

在草廠四條北側,記者實地探訪了一組這樣的新型公廁。從外觀來看,五個獨立隔間整潔清爽,並設有無障礙廁所。推門而入,頓時覺得暖意融融。儘管當時室外氣溫僅有3度,但隔間牆壁上的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達到12度。環顧四周,似乎找不出有什麼特殊裝置。伸出手,才能覺察出牆上的壁畫內有玄機。

這幅看似簡單的裝飾畫其實是一個石墨烯取暖設備,通過持續散熱,讓公廁在冬天也能保持相對舒適的室溫。

「自從裝上暖氣,上廁所好受多了。」同樣作為平房區居民,住在騾馬市大街北側胡同裡的李阿姨也頗有感觸,「以前冬天廁所跟外面一樣冷,地上會結冰,好多老人都不敢來,怕在裡面摔跟頭。」

如今,這片平房區的公廁都已經舊貌換新顏。在棉花頭條南段,記者走進一處公廁,發現靠牆壁處擺放著一臺白色取暖設備。離近一些,便能感覺到明顯的熱氣。雖說公廁因疫情防控需要撤掉了門帘,室內難免進風,但總體仍然比外面暖和許多。

不遠處,位於鐵門胡同南段的公廁也有自己的「法寶」。站在公廁外,便能看到空調外機。進入後,可以看到一臺白色掛機正在運行中,陣陣暖風撲面而來,讓整個公廁內再無寒意。

座椅冰冰涼 扶手易打滑

在這個寒冬裡,也有不少人切身體會到大風降溫後的「透心涼」。

「這兩邊都是大高樓,剛好形成一個風口,站這兒等車只能被直吹,實在太冷了。」晚高峰將至,位於國貿橋北側的大北窯北公交站上乘客越來越多,趙女士便是其中一員。儘管已經是帽子、圍巾、手套全副武裝,但她還是凍得直哆嗦,「本來想著坐下來能避避風,可一挨凳子發現太冰了,寒氣幾乎鑽到骨子裡,把身上僅有的一點熱度都給抽走了。」

與絕大多數公交站一樣,這裡的候車凳夾在廣告牌中間,由不鏽鋼板製成。一到冬天,金屬表面便透出一股涼意,觸感格外冰冷。一些乘客嘗試坐下,但很快起身放棄,而體力不支的老人則只能陷入受累還是受凍的糾結中。

「說到底,這還是材質本身的問題,但馬上統統換掉顯然也不現實。」趙女士建議,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做些改進,「比如加裝防寒墊等,改善使用體驗。」

近日,有網友拍到一位老人給薊門橋北公交站的不鏽鋼候車凳手工加裝軟墊,而在工人體育場公交站上,記者也看到部分不鏽鋼候車凳上「穿」有量身定製的「棉衣」。

除了公交站臺的候車凳以外,不鏽鋼材質的無障礙扶手也讓許多老人犯愁。「不抓吧,上下坡的時候總覺得心裡不踏實,但要真是抓上去,又太冰手,戴上手套抓的話,還容易打滑。」家住椿樹園小區的李大爺對此著實有些無奈,「能不能借鑑一下公交車上的做法,給扶手加個防滑套?那樣握起來沒那麼涼,也更穩當些。」

在椿樹園小區12號樓前,記者看到這裡的無障礙扶手處境更為尷尬。左右兩側的不鏽鋼材質扶手均被巨大的綠植緊緊包裹,旁邊還停放著自行車和電動車,導致扶手幾乎淪為擺設。雖然樓門玻璃上張貼著「門廳內、大門口禁止停放自行車電動車」的通知,但14號樓前也還是停得滿滿當當,把兩側的無障礙扶手完全擋住。

母嬰室灌風 低溫缺設施

作為新手媽媽,小雅期待公共場所的母嬰設施也能更有溫度。「孩子小,出門難免會有需要換尿不溼或餵奶的時候,特別是大冬天,就怕不小心著涼。」在興隆公園遊玩時,小雅就曾被這樣的難題困擾,「西門旁邊的公共廁所那兒倒是有母嬰室的標識,當時還挺欣慰的,可一進去就傻眼了。」

記者來到此處探訪,發現母嬰室位於無障礙廁所內。開門掀起帘子,能聞到一股刺鼻的異味。由於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再加上開窗通風,冷空氣直接灌進來,室內溫度明顯偏低,即使身穿羽絨服也不暖和。打開牆上安裝的嬰兒打理臺,可以感覺到觸感冰涼。

「在這種環境下,給孩子換尿不溼很容易感冒。」讓小雅頭疼的是,餵奶更不現實,「雖說有兩把摺疊椅可以坐,但畢竟還有廁所的味道,衛生條件也難保證。」在小雅看來,一些商場推出的移動母嬰室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起碼那是一個獨立空間,相對乾淨一些,溫度方面也可以控制,不至於讓孩子受凍。」

根據導航搜索的結果,記者又來到四惠公交樞紐。在地圖顯示的母嬰室所在地,並未看到任何有關母嬰室的標識。沿途走來,也沒有找到任何路牌或指示標。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記者推開無障礙廁所的門,發現所謂的母嬰室同樣藏在裡面。

不過,這裡除了一張掛在牆上的嬰兒打理臺外,再無其他與母嬰相關的設施,也很難滿足哺乳需求。

(原標題:記者調查 | 寒冬,城市更要有溫度)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宗媛媛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記者調查|寒冬,城市更要有溫度
    一陣北風吹過,在團結湖南路從事垃圾運輸工作的黃師傅不由得縮了縮脖子,「幸好老楊那兒有熱水,喝完身上能暖和不少。」12月7日,「大雪」節氣伴隨著斷崖式降溫如約而至,宣告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寒冬中,那些暖心之舉顯得格外珍貴,而人們對這座城市也有了更多關於溫暖的期待。
  • 足暖心暖,公交駕駛員收穫寒冬裡「踏實」的溫度
    臨發車前,他將昨日在分公司領取的暖足貼貼到了腳上,1分鐘左右鞋裡就暖和起來了,他駕駛公交車駛向上客站。在零下十幾度的溫度下,靜置一夜的公交車,進入車廂就像走進冰庫,車廂內甚至比車外還要冷,進入車廂後身上瞬間就涼透了。張浩說前幾天的下雪天,由於路況不好,原本90分鐘的路程他跑了150分鐘,跑了兩圈的他在車上凍了5個多小時,腳到小腿都被凍木了。
  • 評論:為「8元管飽」水餃留出路 城市管理也需有溫度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為「8元管飽」水餃留出路:城市管理也需有溫度「8元一份的水餃,管飽不限量。」在濟南歷下區某工地旁的「暖心攤位」火了,但其經歷也有些波折。媒體記者詢問城市管理執法局後,工作人員告知,該局對規劃經營區域也無權限。就在不少人憂心「暖心小攤」難留之際,得聞此事的當地街道辦事處,專門畫出臨時「暖心攤位」,規定每天中午11點到1點可擺攤經營,經營期限與工期同步。有愛心的小攤,遇上有溫度的城市管理,這不啻為寒冬裡的一股暖流。從報導可知,這家水餃攤給附近工地工人們吃飯提供了不小便利。
  • 三伏天孩子睡覺有講究,父母牢記「兩暖一涼」,孩子才能安心入睡
    但與大人不同的是,小孩子睡覺更有講究,畢竟孩子比大人的體質弱,抵抗力也差一些,所以三伏天關於孩子睡覺,父母要牢記「兩暖一涼」,這樣孩子才能安然入睡。家長們趕緊來了解一下吧。.兩暖之腹部要暖小孩子的腹部有很多重要的器官,特別是孩子的腸胃,如果孩子的腹部因為晚上睡覺沒注意而一不小心著涼了,那麼娃的身體就會出現發燒感冒的症狀,還會出現腹瀉拉肚子的現象,同時還導致孩子食欲不振,夏天本來人吃飯就沒胃口,孩子不舒服就更吃不下飯,但是食物又是孩子汲取營養和能量的最佳方式,所以夏天睡覺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腹部要暖。
  • 小米有品推出九安暖貼,秋冬貼身防寒保暖就用它
    天涼好個秋,寒冬亦不遠,這個時段北方距離暖氣供暖還早,很快就要進入那種早晚涼中午熱的惱人天氣,穿多了熱,穿少了冷,青壯年尚且冷兮兮,體寒小姐姐、家中老幼保暖更要費心。9月30日上午,小米有品正式上線一款暖貼產品,主打12小時超長溫熱貼身取暖,對關節風寒、生理腹痛人群提供額外呵護。
  • 心都暖化了!怕藥水太涼,鄭州爸爸嘴含輸液管為女兒暖藥液
    心都暖化了!怕藥水太涼,鄭州爸爸嘴含輸液管為女兒暖藥液 2019-12-14 1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下雪天氣入園,多半有這3種麻煩,涼了孩子又感冒,建議家長請假
    下雪的天氣,在南方可能要持續一周,而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園裡吃飯飯涼,孩子消化不良冬季這個溫度越低。比如:一度的溫度,放涼的速度,會隨著天氣溫度而變化。原來七八度的氣溫,5分鐘之內飯就涼透。現在一度的溫度,2分鐘之內涼透,而且孩子吃飯又慢,就算老師的監督,督促孩子吃飯,孩子吃飯速度也跟不上飯冷掉的速度。
  • 讓我們的城市更有溫度
    低保戶渴望一輛電動車,心願見諸報端當天就被人認領;經歷兩年多「馬拉松」,首部老小區加裝電梯圓滿完成;落葉緩掃,市區出現7條落葉景觀路……臨近年尾,讀著這些有溫度的新聞報導,不自覺就會心生溫暖,也令這座城市總能給人一種「溫情脈脈」的感覺。
  • 寶寶冬天穿衣有門道,「三暖二涼」原則要注意,孩子出門更舒適
    奶奶覺得媽媽說得也有道理,但出於心疼孫子,每天送小虎上學前,奶奶總是裡三層外三層地給孩子包裹嚴實。  其實像小虎奶奶這樣的家長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但小寶寶在冬天穿衣是有門道的,並不是穿得越多就越好哦。02  那麼小寶寶冬季該穿啥呢?「三暖二涼」的原則要注意  在冬天,防寒保暖是關鍵,但如何防寒,又如何保暖,家長們要記住「三暖二涼」的原則。
  • 組圖:北京寒冬背後的暖
    近日,北京氣溫驟降,寒風凜冽,市內最低溫度已達零下10多度,北部山區最低氣溫已接近零下20度,這無疑給戶外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如此寒冬下,廣大首都公安民警堅守在崗位上,城市各個主要交通路口、重點景區、繁華街區、進京治安檢查站點都可以看到耀眼的警燈為群眾帶來安心和暖意。
  • 原創七十九:漢俳·透心涼
    透心涼高考欲翱翔,偶坐公交遇死亡。父母透心涼。
  • 三伏天,寶寶睡眠有講究,牢記「兩暖一涼」才能安然入睡
    大人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小寶寶們了。初夏尚且能用涼蓆和風扇代替,入伏後,開空調就成了家長的必然選擇。然而小寶寶身體嬌弱,冷氣輸送模式若是錯了,小傢伙感冒發燒就在一夜間。這情況讓家長們很是著急,不懂這其中的分寸在哪裡。作為家長,我們要如何保證孩子在適宜的溫度下入睡又不會生病呢?答案是入睡前保證「兩暖一涼」才行,一起來看下吧。
  • 寒冬暖人先暖腳,這款保暖鞋墊,恆溫蓄熱、吸溼除味
    冬天到了,近期也是降溫降的厲害,不過暖人得先要——暖腳。但是讓腳下溫暖談何容易啊!睡覺時倒是可以用暖手袋、穿襪子來保暖,但如果是要出門或者運動,要麼襪子太厚穿不進鞋,要麼緊到影響走路,穿時間長了一脫下來那股酸腐味道......
  • 家要暖更要美 暖再欣美在心
    ——第2代明裝暖氣系統專家  不論你生活在南方還是北方,你是成人還是孩子,冬季的寒冷是每一個人切切實實感受到的溫度,隨著每一年都宣布著「最冷的冬天來了」南北方的人們開始為如何取暖過冬花費著心思。相信每個人的取暖方式都不一樣,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都希望家裡的溫暖設備安全、美觀。
  • 三伏到了,孩子睡覺有講究,牢記「兩暖一涼」,孩子才能安然入睡
    孩子因為身體功能沒有發育完全,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樣自如地調節自己的體溫,對孩子來說他們又怕冷又怕熱,溫度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實夏天讓孩子安然入睡並不是一件難事,只要父母掌握了「兩暖一涼」,你的孩子也能夠在三伏天裡安然入睡。
  • 炎炎夏日 透心涼心飛揚遊戲特別企劃
    必須有!那就是荒姐的今日推薦:夏日消暑必備遊戲,保證讓你由內而外,透心涼心飛揚!翻轉跳水——說起跳水,我有一千零一種姿勢!還有什麼比玩水更適合夏天的清涼遊戲嗎?《翻轉跳水》絕對是荒姐玩過最逗逼的跳水遊戲了。
  • 愛情其實很脆弱:心若傷了,補不好;心若涼了,暖不回。望珍惜!
    想了一下,我還是掏出手機,在屏幕上快速敲打幾個字發過去——愛情其實很脆弱:心若傷了,補不好;心若涼了,暖不回。望珍惜!有些人總要等到真正失去對方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有些人總要等到無法挽回的那一刻,才懂得要珍惜。當TA決定離開你的時候,請別說對不起,因為這個世界上最沒用的就是「對不起」這三個字。心被傷透了,心被澆涼了,已經對愛情絕望了,此時說再多的對不起還有用嗎?愛情其實很脆弱。
  • 浦東新區:改革開放,讓城市更有溫度(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浦東新區:改革開放,讓城市更有溫度(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原標題:
  • 天氣降溫,牢記寶寶穿衣法,「三暖二涼」,防止孩子感冒
    正因為家長有顆拳拳愛子之心,所以才有了廣大網友的調侃,「世界上有一種冷叫時你媽覺得你冷」,乃至升級版的「有一種冷是你奶奶覺得你冷」。記得小編剛生寶寶時正好是冬天,雖然暖氣開得很足,但是孩子的姥姥依然擔心寶寶凍著。
  • 秋分| 頭要涼,腳要暖,肚子要不滿!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這種感覺在秋分之後尤其明顯,頂熱的太陽,和透涼的空氣在一起,陽光下覺得熱,陰涼下就會覺得涼。最近很多人問春捂秋凍,是怎麼個狀態。前兩句就是個很好的解答!讓頭部儘量適應溫度的變化。別太捂著,古人此時有「勿戴暖帽」之說,不要稍微有點降溫就馬上戴很暖的帽子。有大風的時候,可以帶單帽。等到真正冷下來的深秋和冬天,再去戴暖一點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