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真冷!」一陣北風吹過,在團結湖南路從事垃圾運輸工作的黃師傅不由得縮了縮脖子,「幸好老楊那兒有熱水,喝完身上能暖和不少。」
12月7日,「大雪」節氣伴隨著斷崖式降溫如約而至,宣告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寒冬中,那些暖心之舉顯得格外珍貴,而人們對這座城市也有了更多關於溫暖的期待。
暖
小店供熱水 溫暖眾人心
黃師傅口中的老楊名叫楊新興,今年61歲,在團結湖南路經營著一家副食店。小店面積不大,也就4平方米左右,貨架上密密麻麻擺滿了菸酒糧油等商品,地上還堆著各類瓶裝水,空間十分侷促,轉身都有些費力。
即便如此,老楊還是在玻璃門內立起一塊牌子,上面用醒目的紅字寫著:本店為寒冬中防控執勤人員、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普通勞動者免費提供熱水熱茶。
「大冷天的,在外面幹活都不容易,好多人天不亮就要開始忙,身上都凍透了,喝口熱水能緩一緩。」除了一個不鏽鋼電熱水壺外,老楊還特意在門口放了一個老式塑料暖瓶,「這樣隨時過來都能喝上現成的,也可以泡麵。」
事實上,老楊免費提供熱水已有多年,哪怕不立牌子,也常常會有人登門。「這麼做最開始是因為一個拾荒的老大爺。」老楊至今仍然記得,五六年前的那個冬天,經常從門前經過的老大爺突然來到店裡,小心翼翼地問有沒有熱水,他想吃點藥,「挺心疼他的,那麼大歲數,一個人在外頭,身體又不舒服,實在撐不下去才張口求人。」
老楊趕忙給拾荒的老大爺倒了杯熱水,又免費給他泡了碗熱騰騰的面。打那以後,老楊店裡的熱水就再沒斷過。「夏天的時候給大伙兒煮綠豆湯,剛好有一口大鍋,煮好了端出來,誰來了就喝點兒解解暑。」
在老楊看來,這些不過是舉手之勞,就像他堅持了二十多年的義務送貨一樣。「附近社區老人多,腿腳本來就不太方便,拿東西更費勁,需要什麼的話,我就給送過去。」小店門外,停放著一輛黃色人力三輪車,老楊笑著說,「也幫不上什麼大忙,就是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
開店近30年來,老楊所做的其實遠不止這些小事。2003年「非典」期間,眼看市民瘋狂搶購導致米麵油蛋等價格猛漲,他特意手寫「安民告示」,呼籲市民保持冷靜。此後,「安民告示」被首都博物館收藏。今年初,他又把原本準備回河北老家翻修房子用的一萬塊錢捐給武漢市慈善總會,用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這些年裡,老楊累計捐款多達十七八萬,而他和妻子依舊蝸居在附近租來的小房子裡。「家裡人都很支持我。」對老楊來說,小店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寄託,「不圖掙多少錢,只是對這兒有感情,想儘可能出份力。」
公廁能供暖 居民不受凍
對於住在草廠社區的居民來說,自帶暖意的公廁讓這個寒冬不再難熬。
「變化太大了,這要是擱過去,大冬天去趟廁所那真夠遭罪的,冷風一個勁兒地吹,凍得人直打寒戰。」居民劉大爺在胡同裡住了大半輩子,對曾經的公廁條件記憶猶新,「好在前些年對公廁大改造,這下不光環境乾淨,還實現了冬暖夏涼,特別是冬天,看到牆上會發熱的壁畫,心裡就覺得暖烘烘的。」
在草廠四條北側,記者實地探訪了一組這樣的新型公廁。從外觀來看,五個獨立隔間整潔清爽,並設有無障礙廁所。推門而入,頓時覺得暖意融融。儘管當時室外氣溫僅有3度,但隔間牆壁上的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達到12度。環顧四周,似乎找不出有什麼特殊裝置。伸出手,才能覺察出牆上的壁畫內有玄機。
這幅看似簡單的裝飾畫其實是一個石墨烯取暖設備,通過持續散熱,讓公廁在冬天也能保持相對舒適的室溫。
「自從裝上暖氣,上廁所好受多了。」同樣作為平房區居民,住在騾馬市大街北側胡同裡的李阿姨也頗有感觸,「以前冬天廁所跟外面一樣冷,地上會結冰,好多老人都不敢來,怕在裡面摔跟頭。」
如今,這片平房區的公廁都已經舊貌換新顏。在棉花頭條南段,記者走進一處公廁,發現靠牆壁處擺放著一臺白色取暖設備。離近一些,便能感覺到明顯的熱氣。雖說公廁因疫情防控需要撤掉了門帘,室內難免進風,但總體仍然比外面暖和許多。
不遠處,位於鐵門胡同南段的公廁也有自己的「法寶」。站在公廁外,便能看到空調外機。進入後,可以看到一臺白色掛機正在運行中,陣陣暖風撲面而來,讓整個公廁內再無寒意。
涼
座椅冰冰涼 扶手易打滑
在這個寒冬裡,也有不少人切身體會到大風降溫後的「透心涼」。
「這兩邊都是大高樓,剛好形成一個風口,站這兒等車只能被直吹,實在太冷了。」晚高峰將至,位於國貿橋北側的大北窯北公交站上乘客越來越多,趙女士便是其中一員。儘管已經是帽子、圍巾、手套全副武裝,但她還是凍得直哆嗦,「本來想著坐下來能避避風,可一挨凳子發現太冰了,寒氣幾乎鑽到骨子裡,把身上僅有的一點熱度都給抽走了。」
與絕大多數公交站一樣,這裡的候車凳夾在廣告牌中間,由不鏽鋼板製成。一到冬天,金屬表面便透出一股涼意,觸感格外冰冷。一些乘客嘗試坐下,但很快起身放棄,而體力不支的老人則只能陷入受累還是受凍的糾結中。
「說到底,這還是材質本身的問題,但馬上統統換掉顯然也不現實。」趙女士建議,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做些改進,「比如加裝防寒墊等,改善使用體驗。」
近日,有網友拍到一位老人給薊門橋北公交站的不鏽鋼候車凳手工加裝軟墊,而在工人體育場公交站上,記者也看到部分不鏽鋼候車凳上「穿」有量身定製的「棉衣」。
除了公交站臺的候車凳以外,不鏽鋼材質的無障礙扶手也讓許多老人犯愁。「不抓吧,上下坡的時候總覺得心裡不踏實,但要真是抓上去,又太冰手,戴上手套抓的話,還容易打滑。」家住椿樹園小區的李大爺對此著實有些無奈,「能不能借鑑一下公交車上的做法,給扶手加個防滑套?那樣握起來沒那麼涼,也更穩當些。」
在椿樹園小區12號樓前,記者看到這裡的無障礙扶手處境更為尷尬。左右兩側的不鏽鋼材質扶手均被巨大的綠植緊緊包裹,旁邊還停放著自行車和電動車,導致扶手幾乎淪為擺設。雖然樓門玻璃上張貼著「門廳內、大門口禁止停放自行車電動車」的通知,但14號樓前也還是停得滿滿當當,把兩側的無障礙扶手完全擋住。
母嬰室灌風 低溫缺設施
作為新手媽媽,小雅期待公共場所的母嬰設施也能更有溫度。「孩子小,出門難免會有需要換尿不溼或餵奶的時候,特別是大冬天,就怕不小心著涼。」在興隆公園遊玩時,小雅就曾被這樣的難題困擾,「西門旁邊的公共廁所那兒倒是有母嬰室的標識,當時還挺欣慰的,可一進去就傻眼了。」
記者來到此處探訪,發現母嬰室位於無障礙廁所內。開門掀起帘子,能聞到一股刺鼻的異味。由於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再加上開窗通風,冷空氣直接灌進來,室內溫度明顯偏低,即使身穿羽絨服也不暖和。打開牆上安裝的嬰兒打理臺,可以感覺到觸感冰涼。
「在這種環境下,給孩子換尿不溼很容易感冒。」讓小雅頭疼的是,餵奶更不現實,「雖說有兩把摺疊椅可以坐,但畢竟還有廁所的味道,衛生條件也難保證。」在小雅看來,一些商場推出的移動母嬰室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起碼那是一個獨立空間,相對乾淨一些,溫度方面也可以控制,不至於讓孩子受凍。」
根據導航搜索的結果,記者又來到四惠公交樞紐。在地圖顯示的母嬰室所在地,並未看到任何有關母嬰室的標識。沿途走來,也沒有找到任何路牌或指示標。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記者推開無障礙廁所的門,發現所謂的母嬰室同樣藏在裡面。
不過,這裡除了一張掛在牆上的嬰兒打理臺外,再無其他與母嬰相關的設施,也很難滿足哺乳需求。
(原標題:記者調查 | 寒冬,城市更要有溫度)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宗媛媛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