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兒童走進了電影院。
從春節檔刷屏的《流浪地球》,到最近熱映的《復仇者聯盟4》、《何以為家》,在電影院裡都不難發現孩子們的身影。
kimi老師的一個朋友上周末就帶著她4歲的孩子去看了場電影,因為她老公非常喜歡《復仇者聯盟》,所以閒著沒事就一起去看了。
我個人是覺得孩子才四歲進電影院有點不妥,至少要等到孩子六歲之後。
不過一般媽媽都會認為,當孩子能夠在家中安安靜靜地觀賞動畫片時,就能帶他去電影院了。
其實,電影院與家中環境截然不同,過於刺激的音效和畫面不利於孩子的聽力和視力發育,而且長時間的持續觀看對孩子來說也很傷眼。
今天就為各位家長們細數帶孩子觀影4件「錯得離譜」的事,媽媽應避開這些誤區:
錯誤一:兩三歲就進電影院
不少媽媽從懷孕後就沒進過電影院,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兩三歲了,就想著帶孩子一起去看電影。
1、長時間觀影不休息易致眼部損害
5歲以下的孩子仍處於視力發育關鍵期。一部電影少則90分鐘,多則120分鐘以上,對於孩子來說長時間的用眼而得不到休息就極其容易損害眼睛,頻繁如此則會導致近視。
2、孩子耳朵對外界刺激敏感
關於聽力的安全界限,國際標準為:在90分貝的噪音環境中不超過24小時,如果是120分貝則為3分鐘,3分鐘以上就會造成聽力損傷。現在很多電影院音效有時高達120分貝,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聽力肯定會受到影響。
錯誤二:帶孩子看3D電影,效果更逼真
自從電影3D潮流興起後,國內3D銀幕陡增,連不少兒童動畫片、大電影都推出了3D版本。有些媽媽認為3D電影效果非常逼真,就想帶孩子看3D。
頻繁觀看3D影像可能影響眼睛正常發育
觀看3D立體電影時,人的眼睛會不停進行自動調節以適應屏幕上的內容,因此非常容易引起視疲勞,長時間觀看3D電影還可能出現頭痛和視力模糊等情況。
錯誤三:帶孩子一起看大片
現在各大影院上映的大片,爸爸媽媽很想看,但孩子放在家裡沒人管,因此,不少家庭會全家總動員前往觀影。
1、大片並不適合孩子觀看
大片多為愛情、驚悚、動作、恐怖、冒險等類型,有些電影還有暴力、血腥、恐怖等電影橋段,影院裡漆黑的環境和逼真的音效會使恐怖情節更加真實,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
2、孩子太小會影響別人觀影
有些父母看電影太投入,不管孩子在幹什麼。孩子有時不愛看或看不懂電影時,就在影院裡與其他小孩聊天,甚至嬉鬧追逐、哭鬧,嚴重影響別人觀影。
錯誤四:孩子哭鬧也要看完
孩子一開始對電影很期待,但進了電影院,看到一半卻看不下去了,鬧著要離場。有些媽媽怕浪費電影票,連哄帶騙讓孩子堅持看完。
1、環境封閉,空氣不流通
電影院內的空氣流通不暢,容易讓孩子不舒服,陌生環境也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
2、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短
如果是太小的孩子,不可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集中,他可能看了一二十分鐘就厭倦了,非得出去玩別的。
kimi老師羅列了這麼多幼兒看電影的誤區,並不是說不能讓孩子看電影,只是想提醒家長,想帶孩子去電影院看電影,最好等到孩子大點了再去,這樣才能有更好的觀影體驗。
電影作為藝術作品的展示方式,可以對孩子產生良好的影響,我們要正確看待電子熒幕這個媒介。
如今,電子熒幕時代已經到來,我們躲不開,也無需躲。
電子智能設備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教育類APP和趣味遊戲,讓孩子突破學習的機械化和枯燥感,以更有效、更有趣的方式學習數學、科學、閱讀等各種知識與技能。
另一方面,長時間過度接觸電子智能設備確實會損害孩子的視力,要培養孩子健康的用眼習慣。
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門診案例:有個家長帶著5歲的近視眼寶寶來找醫生,家長很苦惱地說「我們平常完全不給孩子看電子產品,也不玩手機,孩子為什麼還會近視呢?」後來,通過聊天了解到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彈琴,每天連續彈幾個小時,眼睛一直盯著琴譜看。這樣近距離、長時間的連續性用眼,孩子就近視了。
因此,在某種角度來講,導致孩子近視的罪魁禍首並不是電子產品,近視真正的原因是無節制、不間斷的近距離用眼。
而長時間看電影而不休息、ipad一玩就是幾個鍾、一看電視就沉迷,就是因為用眼的不合理導致視力受損。
叄
所以,只要合理管控孩子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讓電子智能設備變成家庭教育的工具,就能充分發揮其有效的幼兒教育價值。
奇米兒童早教電腦是一款可以讓家長放心的家庭教育電子產品,它既擁有豐富的早教課程內容,又能幫助家長實時地管控孩子的平板使用狀況,讓孩子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六重護眼保視力,貼心保護孩子的眼睛。
家長智能管控,讓孩子健康使用平板。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正視電子熒幕的使用問題,既能讓電子教育產品為孩子們的學習成長服務,又能規避潛在風險,成為一個聰明、負責任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