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醫藥文化智慧 領略綠色生態詩意美

2020-12-22 今日惠州網

上山識草藥、聆聽中醫藥大講堂、製作廣東涼茶、中醫現場問診……10月20日,由市林業局主辦的「傳統智慧與中醫中藥」——惠州首屆自然教育基地開放日活動在惠州植物園、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基地同步舉行,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大家走進「森林氧吧」,在親近自然、感受生態之美的同時,賞草藥、聽講座、享義診,切身感受中草藥的魅力和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據悉,此次活動旨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播生態之美,傳承生態文化;按照我市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部署和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舉措,結合我市特色中草藥文化,通過科普教育的方式,將傳統中醫藥的豐富文化內涵傳遞給廣大群眾,增強社會對中醫藥的普遍理解與認同。

一直以來,市林業局高度重視自然教育活動,全力整合全市自然保護地、城鄉公園、科普場館、志願者、社會組織等宣傳教育和自然資源,推動自然教育工作規範化、專業化發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目前已成功創建4個省級自然教育基地。近兩年,全市各林場、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活動50多場,惠及2萬餘人,有力推動了我市生態文明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

惠州植物園

參觀特色南藥,體驗中醫問診

活動當天秋高氣爽,風光秀美的惠州植物園裡,搖曳著身姿的草藥花吐露著芬芳。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大家饒有興致地參觀了草藥園的特色南藥,如用於製作「羅浮山百草油」的植物木麻黃、兩面針等,領略嶺南特色藥食文化及中草藥藥用及食用知識。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有哪些使用價值?」活動中,博羅縣羅陽二中高級生物老師周天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家講述了中醫發展的起源和過程,並詳細講解了多種嶺南常見中草藥的藥性、用途及效果,在場群眾都聽得津津有味、掌聲不斷。另外,當日下午,主辦方邀請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在主入口廣場開展現場問診,傳播中醫藥知識,提供中醫藥政策解讀、健康諮詢等服務。

當前,我省自然教育工作處在蓬勃發展階段,在自然教育的發展中,植物園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接下來將積極與社會機構合作,注重特色課程開發,加強挖掘科普教育徑和科普講解員培訓,大力推進自然教育,共築生態文明。」惠州植物園有關負責人介紹,將根據園區現有資源和植物特色,突出弘揚中醫藥文化,在5年內開發出5條科普教育徑,讓更多人參與自然教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自然教育事業發展。

象頭山

做中草藥香包,跳養生「八段錦」

「大家請看這種小草,它叫淡竹葉,也叫林下竹、山雞米,廣東二十四味涼茶中就含有它,它具有清熱、除煩、利尿的功效……當天上午,秋風習習,在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會場,大家跟著工作人員和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惠州市中醫醫院)的中藥師們學起了中醫中藥知識。在場的男女老少專注地學習識別中草藥植物。活動現場中藥師還教大家製作中草藥香包,市民還跟著護士舞起「八段錦」養生操……

作為惠州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龍頭」,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的中藥師們也受邀參加了此次活動,他們對中醫藥有關知識進行講解,還帶來了該院製作的當季養生茶飲,讓現場參與活動的群眾免費品嘗,同時現場教學手工製作中藥香囊。該院主任中藥師黃慧介紹,中藥香囊源於中醫外治法「衣冠療法」「聞香治病」,具有防禦疾病的作用。她還介紹了香囊的佩戴方法、注意事項等,讓大家近距離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截至目前,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開展100餘場、累計有5000餘人次參與的自然教育活動。」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劉彩琴說,自2017年底開始,保護區管理局充分利用區內科研宣教中心、生態教育徑、科普長廊等科普宣教設施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南崑山

尋找中藥「臉譜」,製作廣東涼茶

觀察植物中草藥、品嘗養生茶及小吃、親手製作廣東涼茶……在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分會場,華南地區自然教育組織導師帶領大家上起了自然觀察課,了解南崑山植物中草藥與傳統智慧,讓公眾認識中醫中藥,並倡導健康養生的生活方式。

活動現場,近百位來自各地的中草藥愛好者和本地居民,在興致勃勃聽完專家們關於植物中草藥與傳統智慧的講課後,和專家們到野外認識日常的中藥「臉譜」,了解功能與使用方法。中草藥愛好者還在導師的指導下,親手製作了中草藥涼茶,並品嘗薏米、阿膠糕等中藥材製作的零食,學習掌握常見的中藥調理知識。

「你們看,這就是野葛,長得很好、很茂盛,下面才會有根……」沿著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小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執業中醫師伍彥坤指著路邊的野葛,給中草藥愛好者介紹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中草藥愛好者們紛紛拍照,並用筆記錄。

據介紹,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珠三角為數不多較為原始、保護得較為完整的地方,是生態保護、科研監測、自然教育的理想場所。這裡的森林、溝谷、溪流庇護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擁有約2000種植物,很多植物為中醫作為中藥所用,蘊藏著深奧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主辦方還向當地村民贈送了保護區培育的枳椇藥材苗木,並向沿街居民進行森林防滅火宣傳工作,以更好地保護自然資源。

羅浮山

現場尋寶搶答,探中草藥寶藏

「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擁有1600多種植物,其中1300多種是藥用植物,佔比達77%,藥用資源非常豐富……」在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分會場,當地嶺南特色中草藥文化正被現場市民和遊客熟悉。

聽專家講座、觀看宣傳片、遊覽展廳……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周邊的群眾,通過現場秘境尋寶、趣味搶答等活動環節參與體驗。「這是我第一次來到羅浮山,通過今天的開放日活動,我認識了很多中草藥,還在這裡知道了青蒿素的由來。」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森林資源保護專業的大三學生林曉珠說。

「我們將持續推進,爭取明年向省裡申請羅浮山自然教育基地項目,把羅浮山自然教育搞得更好,更多地向社會、公眾進行科普宣傳。」廣東羅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李先霞介紹,羅浮山憑藉著天然的資源優勢,更利於宣傳和弘揚傳統智慧與中醫藥文化。一方面可以豐富羅浮山自然教育基地的活動內容,另一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方式讓參與者接觸自然、親近自然,開拓參與者的眼界和知識。

據悉,此次活動把傳統智慧與中醫中藥文化通過有趣的探索學習方式,在中草藥植物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參與者對自然環境的感知,加深對自然教育的認知與認識,同時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模式,讓參與者釋放壓力、放鬆身心,從而啟發及宣傳愛護、敬畏自然和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新的起點,努力探索建設一批有標準、有課程、公眾參與度高的自然教育基地,建立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教育徑、自然教育之家,培育一批自然教育服務機構、導師、課程、線路和產品,打造一批具有惠州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為中醫藥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和輿論條件,助力我市生命健康產業發展。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楊熠

採寫 惠州日報記者楊熠 周智聰 黃岸媚

張薈婷 通訊員宋少兵 陶君

相關焦點

  • 小手拉大手,和生態小衛士一起探秘「環保智慧大腦」
    為激發區域青少年傳播和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熱情與行動力,12月5日上午,由西安市生態環境局主辦,市智慧環保綜合智慧中心和未央區生態辦承辦的百名親子家庭走進西安市智慧環保綜合指揮中心一起探秘「環保智慧大腦」活動順利舉辦。
  • 圖文:首屆中國·武漢綠色產品交易會暨中國·湖北生態文化論壇成功...
    生態文化論壇以「建設生態支點、推進綠色發展」為主題,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省內著名林業企業家進行專題演講和高端對話,探討生態文化的核心價值、哲學智慧、審美體驗、制度創新、行為準則等,營造了生態文明氛圍;發布了題為《建設生態支點 推進綠色發展》的倡議書,倡導低碳生活,人人爭做「生態行者」。
  • 探古蜀王國、賞大足石刻 在金沙領略成渝雙城文化之美
    其中最富盛名的太陽神鳥金飾,其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和成都城市形象標誌的主圖案。如今,在成都各大標誌景觀與大街小巷,我們都能看到太陽神鳥翱翔的身影。但作為位列《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國寶重器,只有在金沙遺址博物館,才可以近距離欣賞到它的真跡。
  • 用生態「底色」描繪發展「綠色」 蜀山區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十三五」以來,合肥蜀山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關於生態文明重要論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激活發掘綠色環保產業新動能,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副生態「高顏值」、發展「好氣質」、居住更「養眼」的大美蜀山畫卷正徐徐展開。
  • 聊城市神州旅行社 東阿阿膠研學課程 帶您探秘阿膠的故事
    為了讓學生們對中國傳統中藥文化進行了解和認識,聊城市神州旅行社專門推出了一日研學項目——東阿阿膠研學課程一日研學計劃。通過一日的研學,讓學生們領略阿膠三千年「工匠精神」。一日研學的行程安排:學校門口集合,參觀毛驢博物館,東阿阿膠城,東阿藥王山。下午進行中國阿膠博物館和阿膠體驗工廠的參觀。
  • 大美嶽麓 找回心靈詩意歸處
    梅溪夕照、洋湖靜月大美不言,雨蓮含十裡畫廊尋夢田園詩意,大王山國際旅遊度假區憧憬未來。在這552平方公裡土地上,匯集長沙千年靈秀,浸透湖湘文化風骨,放眼全國少見。  近年來,國家級新區湖南湘江新區的創新跨越式發展,宜居宜遊嶽麓新城的蓬勃建設,為嶽麓旅遊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全域旅遊春風拂過,千年嶽麓秀出國際風範,正成為城市心靈,最詩意的歸處。
  • 貴州錦屏,一幅詩意的畫卷
    美麗的錦屏是一幅畫,流淌著濃濃的綠色;是一首詩,詠嘆著詩意的情懷;是一首歌,蘊集著高亢的力量。當你一踏入錦屏,看到天是湛藍的,山是黛綠的,樹梢是嫩綠的,水是碧綠的,仿佛置身於一片遼闊的綠色海洋裡,仿佛走進朱自清先生筆下《春》的世界。錦屏是綠的世界。
  • HHD洪忠軒在英國劍橋大學介紹墅之塢綠色生態建築
    「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馬丁·海德格爾、可持續再生的綠色人居建築和生態環境。「生態情景美學設計應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關聯的新秩序、新趣味,使其在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的前提下,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統一,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智慧、文明的人居環境。」智能科技在人居環境的運用
  • 石碣「東江生態文化季」正式啟動,11項文旅活動貫穿全年!
    生態東江,歡樂無限。6月6日,石碣舉行「東江生態文化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同時「文化四季·四季如歌」之2020「照」亮東莞攝影大賽、「大美東江」攝影大賽雙賽共啟,聚焦生態石碣、人文東江,發現東江之美,感受東江文化魅力。
  • 打造城市消費新場景,看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的「新都表達」
    生態價值凸顯的森林公園  如何體現生態價值  傳承天府文化、發展綠色經濟?  新都準備在這裡喚起「老新都」記憶:以沱水記憶茶坊為代表,打造竹林「品茶嘮嗑」的經典生活場景,建設泡泡營地、畫卷棧道、趣重力樂園等遊憩領地,創造市民交流空間,體現「慢」生活城市態度。
  • 濠江旅遊呈現新熱點,「文化+教育+旅遊」研學活動受追捧
    濠江生態、文化、非遺資源豐富,已成為研學旅行的一處熱點。 近日,汕頭青旅組織45名來自塞北大草原內蒙古小記者走進濠江研學冬令營,通過寓教於遊的研學方式領略潮汕文化、海洋文化、非遺文化、美食文化。
  • 當「中醫藥」邂逅「旅遊」 「綠色故事」正在上演
    事實上「中醫藥」+「旅遊」的發展模式並非首次提出,作為中國獨有且深厚的中醫藥文化與快速發展的旅遊產業相結合,正呈現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這不僅能夠繁榮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更符合追求生活品質、注重綠色發展的世界潮流。基於此,一個個精彩的「綠色故事」即將或正在上演。
  • 品文化韻味 賞傳統之美 ——泰州市康和實驗小學第三屆校園中醫藥文化節活動小記
    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同學們用心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神奇。「文化」在課堂中文化節期間,老師們利用晨會課帶領同學們重溫了「七步洗手法」「如何正確佩戴口罩」等防疫小知識。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空中課堂觀看短視頻,走近「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聽張爺爺講述中醫藥的神奇之處。
  • 體驗式遊學中醫藥艾灸文化 學生們化身「中醫迷」
    愛灸堂將「中醫艾灸+研學遊」結合,以艾草種植園、艾草原料庫、艾灸博物館等為參觀主線,打造了集艾灸基礎知識、動手製作艾條及如何艾灸為一體的艾灸文化體驗區,讓同學們對艾灸文化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艾灸課堂開課啦習典故 知歷史感受中醫博大精深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 聚焦攻堅一線 感受綠色脈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
    採風團圍繞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感受千年古韻,行走詩意山水,聚焦攻堅一線,把脈綠色發展,深入了解眉山各地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走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努力與實踐。
  • 旅遊+文化:「詩意」張家界相約全世界
    本屆詩歌節共有中國·張家界第四屆國際旅遊詩歌節開幕式、旅遊詩歌主旨演講、張家界與鶴壁文化旅遊對話交流等主題活動,旨在將傳統的詩歌文化與張家界的秀美山水相結合,以詩歌為切入點,展示張家界的詩意山水,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持續提升張家界旅遊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拉動張家界旅遊業回暖復甦。
  • 青田洞背村:劉基文化之旅 品味山水詩意憩居
    三立堂        編者按:美麗鄉村是「兩美浙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康生活的重要標誌。為近距離、真實了解美麗鄉村的現狀,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組織採編團隊深入每個報名的美麗鄉村,挖掘鮮活的故事,體驗「農村讓城市更嚮往」的慢生活,搭建美麗鄉村和外國遊客之間的互通橋梁,向全世界推廣浙江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  美麗鄉村名片:洞背村(伯溫古村)坐落在石門洞國家AAAA級景區「華東一絕」石門飛瀑的山背上。
  • 中醫藥文化進課堂 帶著老祖宗的智慧長大
    這套書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藥文化中小學生讀本》。中小學生學中醫知識,不是搖頭晃腦地背誦「十八反」「十九畏」「湯頭歌」,不是學習「把脈」「針灸」「氣口」等專業知識,而是從圖畫開始,從故事開始,開啟一段具有「東方的思維方式」的藥香旅程。
  • 「綠色寫作」:女作家新世紀繪製生態圖譜
    本文作者對新世紀以來女作家的「綠色寫作」進行了檢視,認為當代女作家將把人文關懷與生態關愛融合起來,正在尋找人與自然互動的和弦與詩意棲居的路徑。■ 朱育穎「綠色寫作」是以表現人與自然關係為主要訴求的敘事,並在這一主題框架下所進行的文本建構。在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歷程中,人與自然的精神關聯這條命脈時隱時現,生態主題處於無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