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時間「衝刺」!暫時少睡點問題不大。
好好休息,延長睡覺時間,谷出一個好狀態。
孩子的心情最為重要,隨心所欲不想睡就不睡!
全國高考即將開始,家長是考生的後勤保障,休息狀況決定臨場表現,今天,醫健館著重向讀者介紹考生睡眠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
如何休息好,讓考生保持最佳的應考狀態,這是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於是,不少考生家長糾結於睡眠時間長短,妄圖找出個最佳答案。其實,在睡眠問題上,只要孩子沒有失眠症,家長不妨「無為而治」。
因為,考前遵循平常的睡眠習慣最重要,按時休息,按時複習,瞎調整反而擾亂睡眠,擾亂生活規律,影響考生精神狀態。即使孩子睡眠模式有問題,但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隨意打亂既有的習慣,企圖通過考前僅僅「三把火」是很難達到好睡眠要求的,所以,學校老師、學生及家長應該重視的是考生的睡眠質量。
如何好睡
維持作息規律,重視睡眠質量
臨近高考了,無論飲食還是睡眠時間,考生考前應該遵循平常的習慣。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於徵淼副教授指出,睡眠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沒必要強求,關鍵要養成一個良好習慣。家長更無須執著於「一天睡多長時間最佳」這樣的觀念,而對考生的睡眠時間長短橫加幹預。只要考生第二天睡醒後頭腦清醒、精神愉快,沒有睡眠不足的感覺,那就說明睡眠質量好,已經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考生完全可以按照原來習慣,平日的睡眠時間到了,就閉上書本上床,鬧鐘響了馬上起床,不要賴床。如果考前精神緊張難入睡,家長可以想點辦法,比如熱水泡泡腳、飲一杯牛奶、一碗清心蓮子羹,做做按摩,這些都是可以安神定志,幫助睡眠的小招數。
該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瑞芳教授認為,情志調節對考生也很重要。過重的學習及精神壓力會大大減少睡眠質量及智力發揮,因此考生要適當放鬆心情,安排好學習與休息時間,學習之間聽點輕音樂,做下深呼吸,飯後散散步,小小的休閒有利於釋放壓力,讓精神緩和。研究發現,適當的有氧運動可以緩解精神壓力,促進身體代謝,使頭腦運作更靈活。
此外,對廣大考生來說,除了保證夜晚睡眠外,中午休息20~30分鐘,能恢復大腦腦力。陳主任進一步強調說。
陳教授提醒道,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腸胃不適也容易引起身體的不適,也會間接影響睡眠,所以,如何孩子睡眠有問題,不妨看看有無腸胃方面的問題,因而做相應改善。
考生睡眠三大誤區
Q:俄國的彼得一世每天只睡5小時,愛迪生只要睡2~3小時就能恢復精力,拿破崙有時只要靠在樹上打個盹就能消除疲勞。縮短睡眠時間,花時間多溫習功課,是否也適合考生呢?
A:愛迪生、拿破崙等成功例子只能算是個別特例,並不適合於每個人,特別是考生。
考前要保證睡眠質量為主,保持大腦的清晰,考場才能更好地發揮。僅僅依靠考前的加班加點,甚至犧牲睡眠時間來複習功課很難達到效果的,有時候適得其反,讓考生上課注意力下降,思維遲鈍。
長期睡眠不足,會引起體質下降,引起判斷力減弱,思維遲鈍,協調功能不良,甚至會導致神經衰弱,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從心理學角度看,睡眠不足可造成心理疲乏,情緒容易不良變化等。
Q:睡不好肯定影響考試表現,乾脆多花點時間睡覺,休息好,狀態才好?
A:其實,睡眠時間不等於睡眠質量,睡得多不代表睡得好。睡懶覺的人睡眠中樞長期處於亢奮狀態,而其他神經中樞由於受到抑制時間太長,恢復活動的功能就會變得相對緩慢,因而會感到終日昏昏沉沉、無精打採,甚至智力下降。不能企圖用長睡眠來代替低睡眠質量,一個好質量的睡眠,即使只是5~6個小時也足矣。
而睡眠質量的好壞與基因、個人習慣、環境等因素有關,家長確實可以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如少噪音、黑暗、床褥清潔,床墊軟硬合適),讓孩子獲得高質量睡眠。
Q:想睡就睡,不想睡就複習,自然放鬆才能考出好成績?
A:按照平常生活規律,按時休息,按時複習才是最好的。隨意更改生活規律,很容易適得其反。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比長的時間,隨意打亂既有的習慣,企圖通過考前「三把火」是很難達到好睡眠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