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在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界是頂級的,巔峰期是很少見的低中高音都擅長的歌手(其實現在也是,不過聲帶機能和氣息隨年齡增大總有些退步),在技巧和風格上能完美演繹極為深情柔美和激越豪邁的歌曲。除了強大的氣息、爆發力和獨特的彈射式吐字造就的充滿男性氣概的真聲超高音以外,以情帶聲的唱法以及弱聲和假聲技巧的嫻熟運用使得他在中低音區能唱出溫厚的音色。優秀作品不勝枚舉,要高音和激情聽《敢愛敢做》、《真的漢子》、《海市蜃樓》、《阿Lam日記》、《數字人生》、《十分十二寸》、《花街七十號》、《成吉思汗》等,其他歌手極難翻唱;要深情柔美聽《每一個晚上》、《千億個夜晚》、《抱緊眼前人》、《最愛是誰》、《我要走天涯》、《分分鐘需要你》等。除此之外,其音樂品位和音樂素養也很出色,演唱中文和英文歌曲皆頗有韻味。嗓音狀態也保持得很好,聲帶機能退化得很慢,演唱生涯很長且仍在延續,最新的60多歲時的現場表現也是十分強勁,碾壓一眾年輕歌手。我覺得他真的能完美代言「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這句話。
地位這個東西不好量化,我也沒有什麼研究,也許他的歌迷不是最多和最瘋狂的(跟年齡結構偏大有關),但自行百度他的獲獎記錄,同行評價就能略知一二。
這樣講吧,在陳奕迅被你們這些陳吹捧到天上之前,也就是他還沒爆紅的時候,我對他是抱有一定的好感的,但他走紅之後,我就發現身邊有許多帶著莫名優越感的陳吹,每次無論是強行安利,還是霸佔KTV,亦或是以無比輕蔑衝動不理智的語氣去評價其他歌手及其作品,這就是令我極為厭惡的行為。都說有什麼樣的愛豆就有什麼樣的粉絲,你們,這不是給你們的偶像丟人呢嗎?
我承認陳奕迅在歌曲的演繹著實有過人之處,本人非專業人士,但音樂屬於藝術,每個人對藝術的欣賞都不會相同,至於唱功、地位、成就等強行量化歌唱藝術的指標,勞煩各位秉著客觀的態度進行分析,別的不說,就說一個客觀事實,林子祥定是提攜過陳奕迅的,那麼就可以稱之為老師了,那麼陳吹一些反客為主的說法就比較可笑了。
要說陳吹有多五毛多不理智,看下本問題的題目就知道了,問題評價的是林子祥,至於回答中林與陳二者的比較,不瞞您說,將陳奕迅與元老級人物進行比較,我認為,有點後來居上的嫌疑,說白了就是,沒可比性,陳的成就,完全是依附於老一輩開創的香港樂壇之中的,要是晚輩及其信徒連這點兒尊重都不給予的話,說句不好聽的,你怎麼不去革命呢?人啊,千萬不能忘本。
許冠傑的老大地位是70年代,其次羅文、徐小鳳和溫拿樂隊,許冠傑唱功不是最出眾,但他對粵語流行歌的貢獻開天闢地,沒他先唱後面所有人都不敢唱粵語,這點來說他就是真正的「神」。
林子祥70年代還沒很紅,真正成名是1980年前後,憑《分分鐘需要你》和《在水中央》奠定地位,剛好屬於80年代的先聲,然後84年之前陳百強作為「偶像歌手」很受歡迎(別懷疑,81到83年左右他比譚詠麟還火,《有了你》、《漣漪》、《今宵多珍重》和《偏偏喜歡你》就是當年爛大街級的),這段時間林子祥不是脫穎而出,但比較穩定,每年都有冠軍歌曲;84年譚詠麟紅到寂寞,張國榮異軍突起,梅豔芳脫穎而出,香港樂壇開始被所謂「三巨頭」瓜分,84到86年,譚詠麟是無敵的霸主,其他歌星動不到他分毫;87年張國榮能跟譚詠麟分庭抗禮了,後面兩年更一度風頭反超,梅豔芳雖然在女歌手裡相對穩定,但88和89年先後被葉倩文和陳慧嫻威脅地位,所以也是步步為營才度過80年代。
這一期間,林子祥其實是穩中求進,不說他有多麼爆,但每年都能給人驚喜:85年有空前的《十分十二寸》(現在歌手一起唱都駕馭不了),86年能玩轉rap(《阿lam日記》)和深情(《最愛是誰》)還有原創(他作曲的《這一個夜》,《千枝針刺在心》水準真的好高),87年的《千億個夜晚》被譽為當年改變香港樂壇風格的三首歌曲之一(另外兩首是《石頭記》和《太陽星辰》),論駕馭水準,完全超越原版,另一首《敢愛敢做》則是「炸肺」級唱功,當時都沒人能想到情歌居然可以這麼唱!88年《真的漢子》作為林子祥自己作曲的又一首名作,氣場真不用贅言,在個人看來完全不輸他後來的《男兒當自強》,所以那幾年林子祥唱功穩定,成就實質很高。89年林子祥稍微弱一點,因為那年最火的是陳慧嫻的《千千闕歌》,「譚張梅」一共6張專輯都沒壓倒她,另外聲勢下沉了好幾年的陳百強,那年也憑《一生何求》 成功逆襲——要說的是,這張專輯是在6月下旬發行的,那月因為大陸的某件事,香港人對電影和音樂的熱情都變得很消極,所以《一生何求》在這種負能量下兩周銷量超3白金(15萬張),真的很不簡單。
1990年是這批前輩歌手的最後一次「回勇」,以當時香港電臺中文歌曲龍虎榜冠軍為例,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陳百強、徐小鳳、許冠傑、羅文、鍾鎮濤、甄妮等全部有歌曲上榜,徐小鳳更有3首之多。那年,準備爆發的劉德華和張學友都才1首。所以,不知是不是當年香港聽眾意識到該「更新換代」了,所以這年前輩們都出了一次風頭。
後面,許冠傑退休,張國榮封咪,陳百強昏迷,羅文徐小鳳都淡出,陳慧嫻雖去留學,但梅豔芳也被葉倩文和林憶蓮壓過風頭,譚詠麟在1990年交出一張銷量冠軍專輯《夢幻舞臺》後也交棒給四大天王,但林子祥還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唱出《男兒當自強》和《長路漫漫伴你闖》這樣霸氣外露又大受歡迎的歌曲,就證明他是不受樂壇風氣影響的,只要出歌,就有他獨一無二的影響力。
而且在80年代,香港樂壇主流歌手裡也只有林子祥和許冠傑能出創作專輯(一張唱片裡能有8、9首原創,剩下1、2首翻唱自己喜歡的歐美流行歌),誰說香港歌手都是翻唱?其他譚詠麟能一張專輯裡寫一半的歌(1987年《再見吧浪漫》一個人寫了5首,加上之前《牆上的肖像》裡的原創歌和寫給別人的作品,證明校長當時有出創作專輯的實力,只是他作為市場第一主流,要「穩定風向」,所以還是少不了翻唱日本歌),陳百強和鍾鎮濤能寫1/3張(一張唱片有3首左右的原創,產量不算多,但貴精),後來張國榮也是這路線,每張專輯有一首自己作曲的精品(88年的《想你》和《沉默是金》,89年的《由零開始》,90年的《風再起時》都是再經典不過)。甚至梅豔芳不會作曲,她都在89年的《淑女》專輯裡用「全原創」的方式,找鮑比達、倫永亮、徐日勤、黎小田、郭小霖每人寫兩首,所以這張專輯一首翻唱歌都沒有,證明當時香港歌手都不忘記原創,而且精益求精。
所以,80年代香港流行音樂還有它的尊嚴,到90年代「四大天王」進一步娛樂化,這種原創就越來越少了,實質直接導致後來樂壇的一蹶不振。換句話說,黃家駒堅守的原創在9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尤其難得,但在80年代,beyond還不算完全獨一無二的。
不過另一方面,也別說「四大天王」不做原創。90年代中後期,黎明有雷頌德(不過黎天王偶爾自己出手,像《有情天地》、《我的感覺》、《重複動作》、《從過去到永遠》等從旋律上說也算可以),郭富城有譚國政(因為核心在跳舞,所以近年才自己寫了《脈搏》),實質出了大量的本土原創歌曲,劉德華雖不怎麼作曲,但他作詞產量和質量也不錯,一樣屬於「創作」範疇,而且他也用了不少臺灣的作曲家,比如陳耀川、熊美玲、潘協慶等,一樣不用翻唱日本或歐美歌,張學友也是如此,你看他粵語歌很多翻唱,但《吻別》、《祝福》這些大熱之作也還是原創,何況他96年自己作曲的《這個冬天不太冷》還拿了十大中文金曲,只是當時香港娛樂化太嚴重,他們實在無精力去做「唱作人」,但保留原創這點並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