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春走出去的駐日大使

2020-12-25 騰訊網

程永華接受本報採訪 本報特派北京記者 趙實 攝

昨天上午,在對外友好界別的分組討論現場,奔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程永華而來,記者終於在一個挨著角落的座位上見到了他,與2010年出任駐日大使時的照片相比,他的頭髮白了許多。在其他委員發言的間隙,本報記者向程永華表示了採訪的想法,聽到記者來自長春,他欣然同意。

11時許分組討論結束,幾位記者立刻圍到程永華身邊提出採訪,他微笑著擺了擺手,「下午再找時間吧,她已經約我了。」他站起身,向本報記者走來,笑容親切而熟悉,「這是我的家鄉人。」這次專訪,在程永華的房間進行。他紳士地為記者開門,熱情地招呼記者落座。

「上次回家,還是去年,我回去看老母親,時間太倉促,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就要走,只停留了一宿。」一坐下,他熱情地聊起家常,採訪就這樣輕鬆地開始。兩個多小時的採訪中,他回憶在長春的童年、少年時代,以及當年在日本度過的青春歲月,聊他的工作、家庭,以及他的遺憾,「我接受過很多媒體的採訪,但是這樣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還是第一次。」

成長

  長春,是家的定義

「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姐妹,都在那裡,每年只要有時間,我都要回家,哪怕只能待上一晚。」

18歲之前,程永華一直生活在長春。「小時候我家就住在浙江路附近,當時那一片叫二分局,離勝利公園很近,冬天一放學,我就去那兒的冰場滑冰。」他從小學到高中都在位於紅旗街上的長春外國語學校就讀。「夏天的時候,我書包裡經常背著條泳褲,放學直接去南湖遊泳,遊完就坐電車回家,很愜意。」這是程永華回味多年的樂趣。

說著,他看向窗外。身處23樓,一座座華麗的高樓收入視線。

「那時沒有電腦、電子遊戲,但是真的快樂。」他的語氣裡,充滿了懷念,「長春四季分明,水好,綠色植被多,是一個充滿起伏變化的城市。但原來在家的那些年,卻沒有感覺到,後來到了北京,又到了別的很多地方,開始感覺到長春這些難得的好。」

程永華很快又說起現在的長春,「最近這幾年,長春的發展變化真的很快,在我小時候,人民廣場往南幾乎沒有什麼建築物了,到了省實驗,完全是荒蕪的景象,但是現在工農廣場以南,完全發展起來了,包括淨月潭和兩個開發區,都發展得很好,我回家的時候,都去看過了,現在真的很好。」

家,是程永華不斷提到的詞,而他口中的家,是和長春聯繫在一起的。「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姐妹,都在那裡,每年只要有時間,我都要回家,哪怕只能待上一晚。」

求學

  「洋插隊」在日成長

「(在日本輾轉求學,換了學校後)我們的待遇也發生了改變,從簡陋的合租公寓搬進了教授家裡,吃飯和日常生活都得到了提高。」「在當時,我們屬於『洋插隊』。」

1963年,程永華到長春外國語學校上學,當時他9歲,是學校建校的第一批學生,主要學的是日語。

「當時學校只有兩個班,一個小班,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個大班,包括初中和高中。」他在長春外國語學校度過了9年的學習生涯。

1972年,中國的對外環境得到了改善,為了培養新中國成立後新一代外交官,外交部從全國各地選派出國留學生。經過嚴格的考試和層層篩選,程永華脫穎而出,成為了新中國派出的首批赴日留學生之一。

1973年,19歲的程永華與其他6名選派的留學生出發前往日本。

當時,由於中國和日本剛剛建交,還沒有形成關於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協定,日本也並不了解如何接受中國的留學生、如何為他們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當時日本的國立大學並不接收我們,後來經過日本當地人的介紹,我們去了和光大學,位於東京,是一所私立大學。」

「那時候,一切都是陌生的。」程永華說,他們在日本沒有留學生學長和前輩,也沒有社會關係,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而最大的障礙,是語言問題。「『文革』前,長春外國語學校有日語外教,但『文革』時,外教都離開了,我們所學的都是中國的老師教授的日語,也看不到外報,聽不到外臺,看不到外國電視。」程永華和同學們真正到了日本之後,是和日本的學生一起上課的,語言問題導致他們學得很吃力。「我們幾個人就一起租了個公寓,一放學就在房間裡寫作業、對筆記、研究報告。」

漸漸地,他們發現和光大學對中國留學生的課程設置並不理想,「我們想要學習的是日本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比較全面的日本的課程,但是這裡實現不了。」程永華說。

不久後,中日之間對中國學生赴日留學的教育問題進行了探討,程永華和同學們的留學之路走向了新的轉折點,創價大學接收了他們,並且專門為他們量身打造了適合留學生學習的課程,並選拔出相應的老師進行教授。而且,「在生活上,我們的待遇也發生了改變,從簡陋的合租公寓搬進了教授家裡,吃飯和日常生活都得到了提高。」程永華笑言,「在當時,我們屬於『洋插隊』。」

25年

  那些逝去的激情歲月

「從我走出來的那一刻,使命就已註定了。」

在日本留學期間,程永華經常到中國使館幫忙,「當時使館只有四五十人,現在就不同了,發展得很好,正式員工就已經達到了130多人。」

1977年,程永華大學畢業,直接留在了使館工作。他從一名普通職員開始做起,隨著工作經驗和水平的不斷提高,職銜也隨之上升,2003年至2006年,他擔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主持常務工作。2006年,他離開日本赴馬來西亞中國使館擔任特命全權大使,2008年,又被委任為中國駐韓國大使。2010年2月,他重回日本,這次,他的身份是中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

程永華算了算,從1973年到2013年,前前後後,他在日本度過了大約25年的時光,他充滿夢想的青春年代,和激情燃燒的壯年,都留在了中國與日本的牽繫之間。

剛踏入東京的那一天,他19歲,對留學的生活和未來充滿了茫然和期待;如今以委員的身份參加政協會議的他,59歲,堅守著中國利益,面對日本,面對世界,淡定從容,侃侃而談。「從我走出來的那一刻,使命就已註定了。」

5年

鄧小平專用日語翻譯

「做對,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是要挨板子的。」

1983年的時候,程永華曾經回到中國,並且留下了5年。「之前在日本的10年間,我只回過祖國兩次,一次是辦護照,一次是工作休假。」這兩次回國,他都回到長春,待上一段時間,然後再啟程,他說,家在那兒,歸屬也在那兒。

程永華在1983年正式從日本調回中國,在外交部亞洲司工作,從事對日的基礎工作,撰寫文件、講話稿、簡報等,與此同時,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擔任當時我國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日語翻譯,其中,他給鄧小平當翻譯的次數是最多的,每年至少要十次以上。

也正因為這樣,他對於鄧小平的欽佩更加直接,「我敬佩他的戰略思維跨度和高度,他總是能用高度概況的語言把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分析得很透徹。」程永華說,鄧小平在與工作人員相處時,也是平易近人的,「每次他進門和離開的時候,都會微笑著和在場的每個人握手。」

「給鄧小平做翻譯,一定要務求準確,一個字都馬虎不得。」程永華為此不斷去了解鄧小平的思維,和他關心的事情。此外,做一名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翻譯,更要對外交政策了解充分、把握準確,包括國內的重大會議,都要去第一時間學習。

「做對,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是要挨板子的。」程永華評價他當年的翻譯表現,「外交官就應該是這樣,謹言慎行,面對外界,做每件事、說每句話,都要嚴謹。」

遺憾

  對女兒親情的虧欠

「(出國工作一段時間)再回來時,女兒已經四歲,見到我們時,很陌生。」

談及自己的孩子,程永華說自己欠她太多了。「我堅持把女兒留在國內,為了這個我還和愛人吵過一架。女兒從小學到大學畢業,都在國內,工作也留在國內。外交人員在親情這方面,確實需要付出很大的犧牲,我不斷努力去克服,但還是覺得對親情有虧欠。女兒生下來沒多長時間,愛人就和我一起到日本工作,我們把女兒送到她長春的奶奶家裡照顧。再回來時,女兒已經四歲,見到我們時,很陌生。後來的這些年,不斷分別,聚少離多,女兒漸漸懂事了,也認可了我的工作,現在很支持我,但是無論怎樣,我都覺得對她,還有對老母親和兄弟姐妹很虧欠,陪他們、照顧他們的時間,真的太少太少了。」

對話

談鄉情———

  通過本報祝賀母校50周年華誕

新文化:離開母校這麼多年,現在您又成為了中國駐日大使,最近幾年,有沒有回母校看過?

程永華:我記得最後一次回去,是1988年,當時回去見到的人,我都不認識了。長春外國語學校建校30周年和40周年的時候,都曾邀請我回去,那時候都趕上我在駐外,沒有時間回去。今年是長春外國語學校建校50周年,我已經收到邀請,雖然校慶的時候我回不去,但一定抽時間在校慶前後回去看一看。因為校慶在9月,這是駐外使領館非常忙的時候,加上現在中日關係形勢很特殊,我估計到9月肯定無法抽身。在這裡,我先通過貴報對母校50周年華誕預致慶賀,祝願母校欣欣向榮,取得更大發展。

談外交———

  我代表的、維護的是國家利益

新文化:從您2010年上任開始,中日之間,每一年都在發生重大事件,2010年釣魚島撞船,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核洩漏,2012年釣魚島事件,您會不會感到壓力很大?

程永華:確實是,壓力比較大,作為駐外大使,有著一份特殊的責任,必須自己做決策。這個決策必須把握得非常穩妥,真正能夠體現、執行中央的意圖和我們的方針政策,這一點是不能有偏差的。回想起上任這三年度過的日日夜夜,確實感慨萬千。

新文化:當您遇到釣魚島問題這樣的困難的時候,您是不是覺得13億中國人都站在背後,看著您代表我們進行國家利益的抗爭?

程永華:是這樣,我能領會,也能感覺到這一點,我代表的是中國,所以我的一言一行、做的每一件事情,對日方提出的每一次交涉、抗議,每一次談話,發表的每一個演講,我都要在想,我身後是13億中國人,我代表的、維護的是國家的利益,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外交不是某一個部門或某一個人的事情,這是由中央決策、相關部門部署和執行的大事,我要準確而充分地貫徹我國的方針政策,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一點不容馬虎。

談中日———

  對於國家和人民利益,據理力爭、絕不讓步

新文化:您認為中日關係現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程永華:中日兩國的關係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複雜,任務很艱巨。中日兩國有著兩千多年的交往史,其間有過相當長時期的友好交往,也有過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屈辱歷史。從地理上講,兩國一衣帶水。經濟上,兩國的GDP規模分別是世界第二和第三位的經濟大國,現在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日本是中國的第五大貿易夥伴。在文化上,中日間是非常特殊的關係,日本人普遍尊崇中國的文化,認同日本文化源於中國。去年,中國在日本舉辦故宮(微博)文物展,《清明上河圖》第一次走出國門展覽,儘管當時是1月,天氣寒冷,但每天仍有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堅持排上超過兩個小時來參觀。但是,這些年中日間的交往發生了一些問題,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快速發展,日本有一些人不高興,看不慣,世界各國都在調整和中國的關係,但是日本有一些人沒有調整過來。另一個原因是,中日關係發展成果的越來越大,也有一些日本人不高興,故意挑起事端來刺激中國。比如去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這一年的主題是國民交流友好年,中日雙方策劃了600項交流活動,但是日本有些人故意製造事端進行破壞,使得兩國關係出現了摩擦。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冷靜分析,堅持原則,積極穩妥應對,堅決維護國家利益,把握好中日關係發展的大方向。

新文化:您認為中日關係接下來將如何發展?

程永華:我們始終堅持我們的立場和主張,要求日本糾正錯誤,敦促他們通過雙方對話解決問題,並且一直保持著這種對話和溝通。我們會繼續要求日方正確面對歷史和現實,拿出誠意,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困難,推動中日關係逐步回到正常發展軌道上來,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們將據理力爭、絕不讓步。

談海嘯———

  為了同胞,沿著別人奔跑的相反方向開進災區

新文化:除了政治方面,日本在2011年時還發生了海嘯,當時您是如何處理的?

程永華:海嘯爆發當晚,在東京,有32個國家的使館向日本政府提出撤離的申請,按照日本政府的說法,還有一些使館沒有通報就撤離了。但是,當時我做了決定,中國使館不能離開,我們要堅決守護我們的同胞。在日本20多年,自然災害和政治事件,我都經歷過,還算是有一定的經驗。我當時進行了部署,全使館人員打破初始界限,分成6組開始辦公。在重災區裡,有3萬多名中國同胞,但是比較零散,我們在災區裡尋找國人難度很大。從國內打來的要求找人的電話就有3萬多條,還有4000多條網上傳來的尋找信息。我們就一條一條地根據以前的登記記錄,不斷地查找信息,出去尋找,最終找到了1萬多人。當時國內的電視上報導的是海嘯情況,但是在網絡上,卻充滿了國人對我們的感激,看到這些信息的時候,我們真的很感慨,因為我們是冒著風險的守護。我一個人靜靜地思索當時的境況,確實有種悲壯的感覺,不過現在講到這個事情,我充滿了感激,尤其是對使館的全體工作人員,在那樣的形勢之下,沒有一個人離開,每個人都毫無怨言地工作。那個時候,我們使館派到災區的工作人員,真的像戰士走向戰場,他們一個個地去避難點去查,最後用大巴車轉移了7000多名國人。當時的交通已經斷了,日本幾乎沒有多少人願意前往災區,大家都在往外跑,我們通過朋友,從日本其他地方組織了20輛大巴車,沿著別人奔跑的相反方向開進災區,去解救我們的同胞,那些車上,每天掛著中國國旗,貼著大使館的牌子,開進災區的場景連日本當地政府的官員都感慨萬分。我覺得,面對海嘯,我們完成了我們的使命。

談抵制日貨———

  長遠來看,雙方應堅持互利共贏

新文化:在中國,民間存在一種聲音是通過抵制日貨來向日本抗議。您如何看待用這種方式讓日本感受到我們的態度?

程永華:這是一種樸素感情的表露。民眾自發地抵制日貨確實對日本也形成了壓力。去年的10月、11月、12月,日本對華出口明顯減少,中國去日本的遊客也明顯減少,團體旅遊基本沒有了。遊客少了,購物少了,日本國內經濟受到了影響,日本人也感受到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情緒和由此產生的壓力。

我與日本人交涉時也舉過這個例子,抵制日貨並不是中國政府下達的指令,完全是中國人民感情的一種表露,是日方的行為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所以他們的商品才遭到抵制。當然,我前面講過,中日利益聯繫已非常深入和廣泛,抵制對方有時也會傷到自己,對方反過來也會抵制我們。從長遠來看,我們與日本之間還是應該堅持互利共贏,在經濟貿易上互通有無。

談委員履職———

  在新委員培訓時講到公共外交問題

新文化:這屆你以新委員的身份參會,有哪些想法嗎?

程永華:我在新委員培訓學習的時候講到公共外交的問題,對外,我們要宣講我們的政策和聲音,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政策和國情,對內,國人對外交事業的關心度越來越高,所以就更加需要國內的民眾更清晰地了解我國的外交方針,這是我們今後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新文化:準備提案了嗎?程永華:我想到了一個問題,但是還在考慮是不是該形成提案。關於海外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我國在這個方面,還是空白的。就拿外交人員、中資企業駐外機構的工作人員來說,他們在海外的任期通常最少是三年,那孩子怎麼辦?有的人把孩子帶到國外,但通常情況下,他們帶過去之後,就很難帶回來了,因為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都已經國外化。因此,我們應該在華僑較多的地方建立專門的學校,把他們納入到中國的國民教育體系當中。

側記

  從不剩食物,儘量少用公車

  「這是那個年代的信念,也是我現在的堅持」

採訪進行了兩個多小時之後,程永華和本報記者一起下樓吃飯。站在他對面,記者清晰地看見他胸前的委員證,照片是去韓國當大使時照的,那時他頭髮烏黑,笑容燦爛。與現在的面容相對比,5年間,他的蒼老清晰可見。「這幾年,明顯地老了。」程永華淡然地笑笑,委員證上的照片,時間不超過5年。

他說,去年除夕,他在電視臺錄製大使講話,看著錄像機裡的自己,真切地感受到,確實老了很多,「這幾年,對日工作複雜、敏感,同時也非常重要,這種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催使我的衰老。」

午飯是自助餐,食物很簡單,程永華吃得也很少,而且大多是水果和糕點,「趁我還吃得動,多吃些甜的。」

他安靜地把盤中食物全部吃完。從不剩食物,是他多年來的習慣,無論在哪,都是他不變的堅持。出行時也是一樣,身為大使,他有專門的公務配車,但是除了必要的公務需要出行時乘坐之外,他私下裡更多的是自己走路。「或許這是當時在日本留學時留下的觀念,那時候,我們的留學費用都由國家支付,但是我們仍然選擇艱苦的生活。我們自己買便宜的菜,自己做飯,出門從不打車。」程永華把乾淨的盤子整理到一邊,站起身,輕輕微笑著,聲音卻堅定,「這是那個年代的信念,也是我現在的堅持。」

相關焦點

  • 中國駐波蘭大使劉光源,咱河南淮陽劉振屯哩
    上面為電視截屏    這位駐波蘭大使不是別人,是從淮陽大地走出去的。老家就在淮陽縣劉振屯鄉。劉光源小學初中高中都是在淮陽就讀的,1982年,劉光源考入鄭州大學外文系。如今是新任中國駐波蘭大使!         2018年3月21日,新任中國駐波蘭大使劉光源先生抵達波蘭首都華沙履新,中國駐波蘭大使館政務參贊姚東曄、商務參贊劉麗娟等使館主要官員赴機場迎接。
  • 美駐日大使甘迺迪前往日地震災區 鼓勵學生學英語
    原標題:美駐日大使甘迺迪前往日地震災區 鼓勵學生學英語 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甘迺迪25日訪問日本石卷市萬石浦小學(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日本《朝日新聞》11月25日報導,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甘迺迪
  • 美國駐德大使上任首日即惹眾怒
    中青在線北京5月1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汪莉)當地時間5月8日,理察•格林內爾在柏林貝爾維尤宮向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遞交國書,正式成為美國駐德國新一任大使。其時,施泰因邁爾與格林內爾相談甚歡,雙方似乎忘了自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兩國之間的種種不和諧。  格林內爾遞交國書之時,川普正在華盛頓宣布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
  • 美駐日大使擬連續兩年出席日衝繩戰役追悼儀式
    原標題:美駐日大使擬連續兩年出席日衝繩戰役追悼儀式   據日本《琉球新報》6月9日報導,衝繩戰役陣亡者追悼儀式將於6月23日在日本衝繩縣糸滿市摩文仁的平和祈念公園舉行。有消息透露,美國駐日本大使卡羅琳 甘迺迪有意向出席該追悼儀式,這將是她自去年以來的第二次出席,也是自前任大使約翰 羅斯起美國駐日本大使連續三年出席追悼儀式。
  • 中國新聞周刊:新任駐日大使崔天凱的機會與挑戰
    全日本中國留學人員友好聯誼會會長李光哲,10月19日向《中國新聞周刊》描述了新任中國駐日本大使崔天凱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  而此時,崔天凱已經從日本回國,列席中共十七大會議。  9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式任命崔天凱為駐日特命全權大使,兩個月前開始的傳聞得到了證實。5天後,崔天凱抵達日本。
  • 美駐日大使甘迺迪前往日地震災區 鼓勵學生學英語(圖)
    原標題:美駐日大使甘迺迪前往日地震災區 鼓勵學生學英語(圖) 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 甘迺迪25日訪問日本石卷市萬石浦小學(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日本《朝日新聞》11月25日報導,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 甘迺迪25日訪問了位於宮城縣的東日本大地震受災地
  • 新任駐日大使崔天凱的機會與挑戰-搜狐新聞
    1996年-1997年 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外交部發言人·1997年-1999年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公使銜參贊、安理會候補代表·1999年-2001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2001年-2003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2003年-2006年1月 外交部亞洲司司長·2006年1月-2007年9月 外交部部長助理·2007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
  • 日猜中俄「聯航」釣魚島意圖 凌晨急召中國駐日大使
    9日凌晨,安倍是不是被人從睡夢中叫醒無從考證,但日本媒體說,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卻是在凌晨就被日本外務省召見了。《讀賣新聞》說,外務省次官齋木昭隆對程永華說,「這是我第一次大半夜召見人,我相信這顯示了我們應對此事態的嚴肅性,我希望你意識到這一點」。當然,程永華對日方抗議表示「不接受」,並強調釣魚島屬於中國。
  • 駐加大使盧沙野將出任中國駐法國大使!小學初高中就讀法語專業…
    離任駐加拿大大使後,盧沙野出任駐法大使據《湖北日報》報導,7月5日,第六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
  • 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會見在日中國企業協會主要負責人
    2019年6月,駐日本大使孔鉉佑在使館會見在日中國企業協會主要會員單位負責人。孔鉉佑大使對各在日中資機構多年來深耕日本所做出的積極貢獻表示肯定,並鼓勵各單位繼續發揮好中日經濟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開拓市場,為中日經貿合作發揮更大作用。新年伊始,孔鉉佑大使還代表使館慰問在日中國企業協會主要會員單位負責人。孔鉉佑大使表示,在日中國企業協會多年來為企業付出心血,排憂解難,搭建了溫暖的企業之家。希望各企業在中企協搭建的良好平臺上,做出更好的成績,取得更大的發展。
  • 安倍會見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 希望攜手開創日中新時代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偉民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胡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1日會見中國新任駐日大使孔鉉佑,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日本政界對於孔大使的到任表示期待,希望日中關係能夠因此進一步發展。
  • 馬明強即將離任中國駐孟加拉國大使
    馬明強即將離任中國駐孟加拉國大使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7-12-17 18:14 來源:澎湃新聞
  • 俄羅斯駐蘇丹大使猝死遊泳池
    俄羅斯駐蘇丹大使米爾加亞斯·希林斯基23日晚被發現死在首都喀土穆官邸的遊泳池。按俄駐蘇丹使館新聞秘書的說法,死因有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俄外交部經由俄新社公布了希林斯基的死訊:「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宣布,8月23日,俄羅斯駐蘇丹大使希林斯基先生在喀土穆離世。」
  • 執意蓄日據時代風格鬍鬚,美國日裔駐韓大使惹惱韓國人
    執意蓄日據時代風格鬍鬚,美國日裔駐韓大使惹惱韓國人 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 2019-12-31 11:16
  • 「臺駐美大使」夢想破滅了
    近日,臺灣當局駐美代表蕭美琴將個人推特上簡介改為「臺灣駐美大使」。在引發廣泛抨擊後,蕭美琴發推特「致歉」,但並未對簡介做出修改。 「臺灣駐美大使」(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的字樣。
  • 他是任期最長的駐日大使 面對央視專訪 他如何解讀中日關係的當下...
    2019年5月19日,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結束在日本的任期,和夫人汪婉一同回國。從2010年2月到2019年5月,程永華在駐日大使的崗位上工作長達9年,是中國任期最長的駐日大使。他曾經在日本留學,擔任過駐日大使館職員、隨員、參贊以及公使銜參贊,在日本學習和工作的時間長達25年。回國之後,央視《面對面》欄目記者董倩對程永華、汪婉夫婦進行了專訪。
  • 駐日大使接受NHK專訪: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中新網1月31日電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31日消息,1月30日,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接受日本NHK電視臺專訪,就中日關係、中美貿易摩擦、朝鮮半島問題等闡述看法。程大使表示,當前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
  • 駐日大使崔天凱赴橫濱中華街向僑胞送新春祝福
    2009年1月23日上午,中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崔天凱冒雨前往橫濱中華街,向當地華人華僑拜年。崔天凱與橫濱華僑總會會長任政光親切會談,慰問熱心資助教育的愛國華僑吳桂顯先生的遺孀,在臺灣同胞茶店品茶論道等,親身體驗當地華人生活。崔天凱還視察了橫濱中華街關帝廟、媽祖廟等建築,並出席華僑主辦的歡迎午宴。
  • 司文:挪威王國駐中國特命全權大使
    2007年起,任挪威王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2010年6月18日至6月20日攜夫人一行2人成功訪問了河南。1977 – 1980   挪威駐泰國曼谷使館二等秘書1977 – 1980挪威駐泰國曼谷使館二等秘書1980 – 1983 瑞士日內瓦挪威常駐聯合國代表處一等秘書1983 – 1986外交部政治事務司高級執行官1986 – 1987外交部政治事務司首要官員1987 – 1992外交部裁軍事務特別顧問1992
  • 韓方疑日本「降級」駐韓大使,日媒:安倍不信日韓關係五年內會改善
    日本政府10月任命前駐以色列大使富田浩司出任駐韓國大使。韓國方面對比前兩任大使,發現富田履歷缺少外務審議官一職,懷疑日方「降級」。日本政府認定,富田是駐韓大使恰當人選。,外務省北美局局長,駐以色列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