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任期最長的駐日大使 面對央視專訪 他如何解讀中日關係的當下...

2020-12-15 央視新聞

2019年5月19日,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結束在日本的任期,和夫人汪婉一同回國。從2010年2月到2019年5月,程永華在駐日大使的崗位上工作長達9年,是中國任期最長的駐日大使。他曾經在日本留學,擔任過駐日大使館職員、隨員、參贊以及公使銜參贊,在日本學習和工作的時間長達25年。回國之後,央視《面對面》欄目記者董倩對程永華、汪婉夫婦進行了專訪。

首相設宴送別 新天皇接見 日媒:破例 罕見

四個多月前,這位駐日大使的離任,在日本國內引發了巨大反響。一時間,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即將離任的新聞「刷屏」日本各大媒體,對於這位「任期最長」的中國駐日大使,日本媒體和民眾紛紛表達出不舍之情。4月1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專門在官邸設宴,為這位即將離任的中國大使送行。對於這次宴請,日本媒體報導稱,首相與外國大使單獨共進午餐是「給予離任前罕見的待遇」。

程永華:作為一個大使離任,這個安排是一個很特殊破例的安排。一開始我提出要去辭行拜會。

記者:只是見個面?

程永華:見個面。我記得幾個小時以後就回覆說,還是吃個飯。後來安倍首相夫婦又出席了我的離任招待會,這也是破例。

同樣讓人感到意外的是,5月9日,新即位的日本德仁天皇和雅子皇后在赤坂御所會見了程永華夫婦,這是新天皇即位後,首次接見外國使節。

程永華:日本媒體評論說是日本新天皇第一次會見外國要人。

記者:日本新天皇如果會見外國要人,他應當會見一位新任的外國大使,為什麼要會見您一位要離任的外國大使?

程永華:我認為不只是對我這九年工作的一個認可,更多的感受到日本對華關係的重要性,感覺到中國的重要性,另外也包含著對今後中日關係發展的一個期待。

日本3.11大地震 五進災區 「稱職的外交官不會臨陣脫逃

2010年2月,程永華開始擔任中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在此之前,他擔任的是駐馬來西亞大使和駐韓國大使。

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的9.0級大地震,引發高達23米的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等地造成了毀滅性破壞,並引發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洩漏事故。突如其來的災難,給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考驗。與程永華一起到駐日大使館工作,負責民間友好交流工作的大使夫人汪婉見證了那個危急時刻。

汪婉:我記得日本3.11大地震之後,大使把使館所有的人員召集到會議廳,大家都列隊站著。大家平時都說大使的表情很溫厚、溫和,但那天他真是偶爾露崢嶸,非常嚴峻的表情。他就說黨和人民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如果你是共產黨員,你是一個稱職的外交官,誰也不能臨陣脫逃。

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當時在東京的外國使館大約有一半撤離,但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協助日本當地的救災工作。除此之外,如何及時救助在日受災的中國同胞,成為駐日大使館首要的任務。由於擔心核輻射影響身體,尤其是生育,程永華決定,未婚未育的年輕外交官不參加到災區的工作,而程永華本人先後五進災區。

程永華:根據我們了解,當時在地震災區最嚴重的四個縣有32000名中國公民,當時地震海嘯以後都已經臨時逃到避難所去了。他們的狀況如何?首先我們當天晚上派出工作組到避難所了解情況,掌握他們的實際狀態到底怎麼樣。後來福島核電站發生水蒸氣爆炸以後,現場情況出現一些恐慌,心態上發生恐慌。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及時做出判斷,馬上協助中國公民撤離,當時我們派出工作組到第一線深入災區到各個避難所去,一站一站地往外救,協助他們撤離,最後有9000多人當時是臨時回國。

購島、參拜 一系列事件讓他仿佛「坐上一輛沒有剎車的過山車」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救災中的表現,贏得日本各界和華人華僑的讚譽。然而,後來日本一些別有用心的政治勢力開始作亂。

2012年4月16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拋出所謂政府出面「購買」釣魚島的提議,自導自演「購島鬧劇」。釣魚島這一局部爭議,再次影響到兩國關係的全局。

程永華:這個事情很不幸地把中日關係帶到了一段最複雜最艱難的時期,這段時間也是我任大使九年之內最艱難的、壓力最大的一個時期。

記者:您作為大使,當時身上擔的責是什麼?

程永華:有幾天我們都幾乎沒有睡覺。作為中國的外交官要履行自己的使命,要履行自己的責任。所以要頂住這個壓力,不能軟下去,也不能退縮,同時要想辦法,思考這個問題到底今後解決的出口在哪兒?到底應該怎麼辦?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供奉著14名二戰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再次在歷史問題上挑釁亞洲鄰國。這對於原本緊張至極的中日關係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程永華:當時我一方面馬上向中央作報告,之後我馬上去日本外務省抗議,表達我們對歷史問題、戰爭問題、靖國神社問題的看法立場,堅決反對安倍首相這樣一個舉動。日方這是越過了紅線、踩了地雷,這是當時我用的原話。

記者:兩國就這個問題有規矩。但是這個時候他們不守規矩,做外交官的有什麼辦法?

程永華:這個問題我在離任之前,參加日本電視臺的一個直播訪談節目的時候,主持人就問過兩三遍,中國到底什麼情況下能夠允許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我說沒有任何情況能允許,這是一條紅線,不能逾越,主持人就聽明白了。

有評論這樣形容駐日大使程永華當時的處境,「從2010年上任開始,他就好像坐上了一輛沒有剎車的過山車,不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能停下來。起伏不定、錯綜複雜的中日關係,考驗著他的勇氣、智慧和擔當」。

程永華:特別是中日兩國之間聯繫這麼密切,各領域相互聯繫這麼密切的情況下,高層往來幾乎全面中斷,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狀態。面對這種狀態,光是鬱悶也不行,得思考。到底應該怎麼辦?怎麼找出路?怎麼才能推動中日關係走上改善進程?

見證高層往來 兩國要不斷擴大積極因素 減少消極因素

2014年11月7日,時任國務委員楊潔篪在釣魚臺國賓館同來訪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舉行會談,雙方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係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其中針對釣魚島爭端,「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生不測事態。」

程永華:這個文件我認為是具有相當的分量,我跟日方當時做工作,說的就是本來中日之間是有規矩的,而且有很多規矩,問題是日方有很多人不遵守了,不遵守了導致的一些事態,本來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了,那我們就要重新立規矩。

在取得四點原則共識的基礎上,2014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程永華:當時還是很緊張的,因為中日關係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雨甚至是暴風驟雨之後,雙方尋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出路或者是尋找到一個改善的方向。

記者:見面就是改善方向嗎?

程永華:我們期待通過那次見面能夠推動兩國關係走上這個進程,實際上那一次見面現在看是一個開始。習主席和安倍首相在福建廳外面握手的鏡頭都是板著面孔。通常會見外賓,大家會微笑著,有一些笑容,有一些國家之間甚至擁抱一下,但習主席和安倍首相就是板著面孔握手。這也是當時中日關係的一個現狀的象徵。今後怎麼以這次兩國領導人的會見為開端,推動中日關係真正改善,是我們要做的。

2016年9月5日,中日領導人再次見面。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杭州會見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程永華:我個人感覺,就是從那次開始,兩國關係開始積極互動。在和安倍首相會晤的時候,習主席當然闡述中國政府的立場和主張,關於中日關係我們的看法和意見,然後講到了中日兩國是互為重要鄰國,鄰國是不能搬家的。講到這兒的時候,因為當時用的同聲傳譯,安倍首相馬上舉手,我完全贊同你這個意見,形成一個現場的積極互動的氣氛。到會見結束的時候,兩位領導人都不約而同用了同樣一句話:今後我們要共同努力,推動兩國關係走向改善;我們要持續不斷擴大積極因素、減少消極因素。

2017年9月28日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東京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8周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招待會。在場的媒體捕捉到了這樣的一幕,前來參見招待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下車後,一路小跑趕到現場。他用中文對在場觀眾問候「晚上好」,隨後致辭。日本媒體報導稱,這是安倍晉三執政之後首次參加這樣的活動。

程永華:招待會舉辦前兩天,日本政府告訴我們,現在還沒有確定但是有可能安倍首相要來參加中國使館的國慶招待會。我一聽,說,「我們歡迎,如果安倍首相來我們也希望他講幾句,我們也做了相應的安排。」安倍首相那天的行程安排非常緊張,他宣布解散眾議院大選,又到東京街頭澀谷區,為他的選舉做宣講。接著他一路冒著小雨來參加我們這個國慶招待會。

在參加國慶招待會的講話裡面,安倍首相說他對中日關係今後的期待,用他的話來說是三步走:第一步,希望儘快邀請李克強總理來日本訪問;第二步,我本人願意儘快儘早訪華;第三步,我們期待習近平主席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

記者:出乎您的意料嗎?

程永華:說實在的,出乎我的意料,也出乎日本政府意料,據說是安倍首相即興現場講的。

記者:但是現在看已經實現了兩步了?

程永華:對,這也是日方做的一個積極姿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姿態。

國家不能搬 鄰國之間要找到相處之道

中日關係,既是周邊問題,又是大國關係。在程永華看來,中日關係走向正軌,不僅需要官方努力,民間的交往同樣重要。在長達9年的任期內,即便在中日關係降至冰點之際,程永華也努力奔波於中日青少年交流、地方交流、經濟交流等各個場合。

程永華:我們通常講,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我們大使館這些年提出的工作口號,一個是叫以民促官,還有一個是以經促政。比如說在中日關係最艱難的時候,官方渠道的接觸是停止了,但是日本的民間友好團體非常踴躍地出來說,最困難的時候才是我們發揮作用的時候。

記者:您怎麼看未來的中日關係?

程永華:這次中日關係改善的過程,我覺得是在總結了前些年中日關係激烈衝突、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實現的一個改善。所以我個人認為,這輪改善應該是一個相對長時期的一個平穩的改善,發展向好的一個勢頭。但是,要真正實現中日關係平穩的發展,我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並不是現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兩國需要進一步地增進互信,特別是政治安全領域的互信。

記者:兩國人民之間,到底應當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彼此?

程永華:我覺得目前還是需要擴大交流,兩國民眾之間的交流還不夠。我在日本演講的時候,經常講,鄰居可以選擇,實在處不下去了可以搬家,但是國家不能搬。兩鄰國之間還得找到相處之道。相處之道就是睦鄰友好,友善相處。

相關焦點

  • 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你喜歡或討厭,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都在那裡
    攝影/本刊記者 董潔旭)中日關係重回正軌是出於雙方內在的動力——專訪中國前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本刊記者/李靜發於2019.11.4總第922期《中國新聞周刊而這次出席慶典的王岐山副主席,同時還有國家主席特使的身份,不僅日本媒體普遍認為中方非常重視這次活動,在中國前駐日本大使程永華看來,這在中日關係歷史上,也是一次重要的外交行動。「一方面是保持兩國關係改善向好的勢頭,同時也是為明年習主席的國事訪問做準備。」在日本德仁天皇舉行即位慶典的當天,程永華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說。
  • 駐日大使接受NHK專訪: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中新網1月31日電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31日消息,1月30日,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接受日本NHK電視臺專訪,就中日關係、中美貿易摩擦、朝鮮半島問題等闡述看法。程大使表示,當前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
  • 鳳凰駐日記者李淼:安倍接班人可能不是親華派,但中日關係惡化概率...
    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然宣布辭職。引發廣泛關注和眾多猜測。那麼安倍所說的健康問題是確有其事還是僅為託辭?安倍的執政可能留下何種遺產?自民黨內誰是安倍的繼承者?中日關係在後安倍時代走向如何?
  • 中國新聞周刊:新任駐日大使崔天凱的機會與挑戰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新任駐日大使崔天凱如何將個人風格融入中日外交當中,是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  文/陳君  「他個頭不高,瘦,一看就是個典型的南方男人,給人印象很精明強幹。」
  • 日本外務省官房長垂秀夫或出任駐華大使,啟用知華派改善中日關係
    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多家日本媒體15日引述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的消息稱,日本政府正計劃任命日本外務省官房長垂秀夫為新一任駐中國大使,以接替任期已經超過4年的現任大使橫井裕。歷任日本駐華大使館秘書、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領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總務部長、日本外務省中國蒙古課課長、日本駐華公使等職務,去年7月開始擔任日本外務省官房長。垂秀夫屬於日本外務省「中國學派」,即被外務省派往中國學習過的儲備人才,他被認為了解中國,在中國擁有深厚的人脈。如果垂秀夫正式出任日本駐華大使,他將是繼橫井裕之後第二位「中國學派」出身的駐華大使。
  • 從長春走出去的駐日大使
    ,記者終於在一個挨著角落的座位上見到了他,與2010年出任駐日大使時的照片相比,他的頭髮白了許多。他從一名普通職員開始做起,隨著工作經驗和水平的不斷提高,職銜也隨之上升,2003年至2006年,他擔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主持常務工作。2006年,他離開日本赴馬來西亞中國使館擔任特命全權大使,2008年,又被委任為中國駐韓國大使。2010年2月,他重回日本,這次,他的身份是中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
  • 專訪中國駐芬蘭大使:中芬關係是中歐友好合作典範
    4月4日到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芬蘭進行國事訪問。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芬蘭展開國事訪問前夕,中國駐芬蘭大使陳立接受央視記者專訪,他認為此訪是中國國家元首時隔22年再次出訪芬蘭,又恰逢芬蘭正在舉國歡慶獨立一百周年,芬蘭方面高度重視此次國事訪問,中芬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水平,此次國事訪問將為新時期、新形勢下的中芬合作積蓄新動能,為中歐合作注入新活力,也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新貢獻。
  • 59歲候任日駐華大使用流利中文接受鳳凰專訪 曾駐中國多年
    候任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此前在日本東京接受了鳳凰衛視獨家專訪。他表示,中日兩國加強首腦對話最為重要。日本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將非常有意義。他也表示,作為新的駐華大使,任重而道遠,中日關係不應該受到外部因素左右。
  • 專訪|專家:安倍剩餘任期系「過渡時期」,如何平衡中美關係成繼任者...
    日媒普遍分析指出,如果安倍正式辭職,副首相兼財相麻生太郎將暫時代理首相職務。而自民黨將開始選舉新黨首,新黨首將繼續完成安倍剩餘1年多的首相任期,安倍的自民黨總裁任期至明年9月結束。不過據共同社最新消息,有關人士透露,安倍向周圍傳達會繼續履行責任的意向。他表示,不會設置臨時代理首相,在選出繼任首相之前會繼續首相的工作。
  •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2020年對於中日和兩國關係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東京1月9日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1月8日在東京舉辦「2020年中國大使館·日中友好團體新年會」。日本政府、日中友好團體、中國在日企業和華僑華人代表等各界人士約800人出席。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在致辭中表示,2019年是中日關係持續改善發展的一年,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國各層級接觸交往順利開展,各領域交流合作穩步推進。一年來,日本各界友好團體為推動中日兩國友好交往和各領域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積極貢獻,藉此機會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 安倍會見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 希望攜手開創日中新時代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偉民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胡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1日會見中國新任駐日大使孔鉉佑,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日本政界對於孔大使的到任表示期待,希望日中關係能夠因此進一步發展。
  • 如何看中美關係走向?駐日大使回應
    12月3日,駐日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刊《國際貿易》專訪,宣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中日關係、中美關係,鼓勵日本經濟界繼續加強對華合作。您怎麼解讀中國的新發展格局,未來中國將如何與世界開展合作?答: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提出了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受到了日本各界的廣泛關注。五中全會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舉行的。當前,全球經濟嚴重衰退,世界動蕩變革,各國抗疫情、穩經濟、保民生任重道遠。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訪日意義大,程永華揭秘鄧小平訪日三大目的
    「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我作為中國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學生之一,1973年赴日本學習,1977年開始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工作,2010年起擔任中國駐日本大使,直到今年5月離任。可以說,我的職業生涯起點跟中日邦交正常化同步。」回憶起在日本種種經歷,程永華最為難忘的是,曾作為鄧小平訪日的聯絡員,親身參與了那一場重大歷史事件。
  • 「我對日中關係有信心」 | 南方周末
    編者按:中日兩國分別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大國,中日關係不僅對於兩國都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也關係到東亞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穩定。
  • 鳳凰記者李淼:我四次專訪菅義偉,他對中國有「親近感」
    李淼被日本媒體稱為「唯一專訪菅義偉多次的外國記者」文 | 鳳凰衛視駐東京首席記者李淼· 採訪日本政界13年 ·踏足東京永田町,採訪日本政界,轉眼已過去記者們比較習慣稱他為「長官」,這是內閣官房長官的略稱;作為任期最長的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每天上午、下午在首相官邸例行記者會,安倍政權的七年零個月,官房長官記者會一共舉行了3213次,粗略地算算
  • 安倍首相破例會見「中日小大使」
    中青在線東京7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也是「中日小大使」互訪交流10周年。中日兩國外交部門將今年的「中日小大使」互訪交流暨10周年紀念活動納入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紀念活動框架加以實施。
  • 「盤點」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本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於6月28日至29日在大阪舉行。習近平在峰會上深入闡述對世界經濟形勢和全球經濟治理的看法和主張。與會期間,習近平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他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中日兩國擁有越來越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關切。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日本也進入令和時代。
  • 專訪中國駐古巴大使趙榮憲:中古兩國友誼長存
    趙榮憲大使接受記者專訪  人民網墨西哥城6月20日電記者王新萍:1960年9月28日,古巴成為與中國建交的第一個拉美國家,此後近半個世紀來,中古兩國一直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領域保持著密切交流與合作
  • 中國駐日大使:相信日本能在中美之間把握好平衡
    海外網12月25日電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消息,12月3日,駐日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刊《國際貿易》專訪,宣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中日關係、中美關係,鼓勵日本經濟界繼續加強對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