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最近很頭痛。
她家裡有個9歲的女兒,之前沒覺得孩子多難管,後來跟著一個知名教育博主學習育兒方法之後,卻越學越糊塗。
同樣的教育方法,博主的女兒特別優秀,自己的女兒卻越來越叛逆,現在閨蜜也糊塗了,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閨蜜犯了一個錯誤。因為千人千面,每個孩子也像是樹上的葉子,各不相同。心理學家提出:「0—6歲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經過這個關鍵期之後,再用同樣的方法管教不同的孩子,當然會有差別。
一年級的小美是一個認真的孩子,做什麼事都一板一眼。
上美術課的時候,老師拿來一隻畫滿了彩色線條的面具,擺在教室前面,要學生們製作屬於自己的面具。小美畫完面具,展示出來,居然和老師講臺上擺著的那個一模一樣。
來聽課的老師們都覺得小美畫得好,只有美術老師搖搖頭,說:「孩子臨摹得雖然精確,但是少了一些創意,並不是很好的作品。」
和小美同班的小志平時不太喜歡與同學們聊天,卻有個愛好,就是喜歡看書,學校走廊上有很多書架,小志幾乎把那上面的書看遍了。
但是班主任老師卻說小志自私,眼睛裡看不見別人。如果其他同學的衣服掉在地上,小志路過,只會繞過去或者踩著別人的衣服走過去,不會幫別人撿起來。
同在一個班級的小美和小志如此不同,實際上,同一個家庭的不同孩子、甚至雙胞胎之間的性格差異也很大,這是因為每個孩子有不同的人格。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一個人的人格,在6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雖然對6歲前發生的事的記憶已經模糊,不在「意識」的範圍內,卻深深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
那麼,怎麼知道自己的孩子屬於什麼樣的人格,又怎樣針對不同人格的孩子實施教育呢?我們可以用「九型人格」理論模型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九型人格理論模型據傳來自古老的蘇菲教派,是當時的掌權者口耳相傳的識人秘術。後被艾瑞卡學院的創辦人奧斯卡.伊察索(Oscar Ichazo)習得,並作為教材使用。
可能有讀者會有疑慮:「世界上這麼多人,一共只有九種性格嗎?」其實不然,九型人格也並非那麼死板的識人工具。
九型人格的外圍是一個圓,圓由無數個點組成,每個人都可以從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有些人的點可能在5號和6號之間徘徊,但是6號的部分更多一些,所以我們稱他們為「6偏5」,寫作「6W5」,就像是和小美同班的小宇。
小宇也是一個愛學習的小男孩,和小志一樣,他也很愛看書。但是小宇的情感比小志豐富,雖然比較內向,但是正義感強,也樂於助人。雖然小宇愛學習的樣子,表現得很像小志,但實際上他們兩個的性格截然相反。
這種情況下,兩人同時犯錯,用教導小志的方法教導小宇,就顯得有些藥不對症了。
閨蜜是個性格要強的女人,對女兒的要求比較高。
但是閨蜜的女兒是個隨和的性格,平時最怕閨蜜對她太嚴格。現在孩子越來越膽小,寫作業的時候要常常拿過去問一下媽媽,做得對不對?得到了肯定答覆才能放心繼續寫下去。這麼一來一回,作業完成得特別慢,閨蜜因為這件事愁掉了好多頭髮。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不同人格的父母和子女,交流起來就像是隔著一道牆,誰也看不見對方想要什麼。想要更好溝通,還需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給與合適的教育。
1號完美主義者是很有條理的人,他們辦事井然有序,嚴格遵守各種規則和等級制度。而且,他們的世界觀傾向於善惡二元論,在他們眼裡,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為了避免自己變成黑的、壞的,他們必須以很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也會要求別人和他們一樣追求道德、公正和真理。
我有個1號的朋友,幾年前畢業,加入了一家房地產公司。但是朋友覺得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做事風格非常草率,還有很多潛規則。儘管公司裡的其他人似乎都無所謂,但是朋友對這家公司非常失望,甚至絕望。在這樣的公司裡,她覺得生存不下去,所以很快離開了。
這就是1號,眼裡揉不得沙子。如果家裡有個這樣的孩子,在溝通時,父母要做到:
1號的孩子比較認死理,對於認準的一件事,在他們心中就是完全正確的,不容置疑,小美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媽媽給她檢查作業時,發現了一個錯字。小美卻不相信媽媽的結論,一直說老師是這麼教的,老師教的是對的,媽媽說的不對。
這時候,小美的媽媽沒有與小美針鋒相對,而是換了種方法。在看繪本時,媽媽翻到了有這個錯字的頁面,一個字一個字點著讀。小美也發現了,臉漲得通紅,但是媽媽還是沒有說什麼,就這樣輕輕把這件事帶過了。
心理學家漢斯希爾說:「更多的證據顯示,我們都害怕受人指責。」
1號的孩子屬於對批評敏感的群體,這時候,家長在教育之前要避免直接指責孩子,而是先承認自己剛剛做的不對的地方,這樣的教育更容易讓1號孩子接受。
1號的孩子最關注細節,而且一旦發現瑕疵,一定會給出修改意見,在人際交往中,常會給人愛挑毛病的印象。但是我們在教育孩子中,卻不能抓住細節不放,而是應該堅持抓大放小的原則。
其實,孩子之所以是1號人格,往往是因為背後站著一個嚴厲的長輩。所以在與孩子交流中,要學會欣賞1號孩子的不完美,放鬆對孩子的管教,讓他們享受一下童年的樂趣。
2號的心中充滿了愛,他們渴望給予愛,也渴望得到愛。他們能快速判斷出別人的需要,調整自己適應他人,因此放棄自己的需要也在所不惜。但2號希望自己為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回報的,被人感激的,然後獲得別人的愛。
班上的小媛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有一天,小媛不在教室,小宇講了個笑話,大家都在笑。小媛回來後,看見大家都在笑,自己也笑了起來。別人覺得奇怪,問她笑什麼。小媛說:「我也不知道在笑什麼,只是看你們都在笑,我就也笑了。」
2號性格的孩子就是這樣,總是願意在人群裡,觀察著別人需要什麼。和這樣的孩子溝通時,家長要做到:
2號孩子很對察言觀色,有時候感覺他們就像小家長一樣,而家長在他們眼裡變成了孩子,經常被照顧,2號就是喜歡這種感覺。
面對這樣的2號孩子,家長如果有什麼期待,可以直接說出來,很少會被拒絕。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孩子,家長都要切記,指揮孩子做事不能過於理所當然。2號孩子雖然願意當「小家長」,但是本質上,他是在期待著得到父母的回報,也是在用這種方式渴望著父母的愛。
對於2號孩子,父母要多表達自己的愛意,與孩子建立情感上的深度連接,不要打擊孩子樂於助人的積極性。
這樣的性格追求成功,重視名利,喜歡出風頭,渴望獲得鮮花和掌聲。他們傾向於把世界看作一次賽跑,在這次比賽中他們要求自己必須有優異的表現,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是以他取得的成就和社會地位來衡量的。因此,他們往往是充滿自信、喜歡競爭,喜歡做第一的「工作狂」。
一般來講,3號孩子在學業上是比較讓家長省心的,因為他們通常有強烈的上進心,不需要家長過度操心,也會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努力學習。這是一群目標感很強的孩子,但是偶爾會想顯得有些急功近利。
如果家裡有個3號孩子,家長要注意:
3號孩子的好勝心比較強,他們擅長於競爭,常把自己和別人比較,這和3號的家庭教養方式有關。所以作為3號的父母,在家庭環境中不應該再營造競爭的環境,創設一些合作的情景,讓孩子學會合作。
比如:當媽媽想要做飯時,可以問問3號孩子:「今天想吃什麼?如果想吃木須柿子,我們一起做,好不好?你先來幫媽媽擇菜吧。」最後端出一道菜時,也不忘強調,這是孩子與自己一起做的。
3號的孩子特別怕自己成為一個沒用的人,他們有時候會像個「小演員」,在不同的場合下有不同的表現。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能裝」,但是孩子其實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他們既要保持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也要別人眼裡的光彩。
當孩子偏頗時,家長可以給與建議,用來代替批評。引導3號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成功。
因為注重形象,3號孩子十分重視和別人交流,也期待得到父母的正面認同。這時候,媽媽如果只是敷衍地說:「你很棒」,3號孩子即使得到了誇獎也不會開心。
在誇獎3號孩子時,可以使用一個公式:
描述具體事實+具體讚美詞
有一次,孩子自己在家的時候,主動打掃了房間。媽媽回家看見乾淨整潔的屋子,驚喜地對孩子說:「我看見房間乾淨了許多,是你打掃的嗎?你真的很勤勞。」
用誇獎孩子的勤奮、熱情、認真、誠懇等詞,來代替萬年不變的「你真棒」,這樣,孩子就會順著你的誇獎,變得更加勤勞、熱情、認真和誠懇。
4號喜歡標新立異,渴望與眾不同。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十分敏感,也十分在意。因此,他們身上具有很多藝術家
的特質,往往情感豐富,習慣忠於自己的感受,憑感覺做事,追求心靈刺激,情緒變化無常,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但他們也喜歡關注負面情緒,活在過去,迷戀缺失的美好,沉溺於痛苦中。
唐理察在他的書中說:「4號並不想讓自己的痛苦隨風而逝,以免他人尤其是父母無從知道他們所經歷的巨大傷害。」
都說4號的孩子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當然,不幸的表現有很多種。4號孩子體驗到的是,他們的養育者並沒有走進他們的內心,並沒有看到並照顧那個真實的自己。每次當孩子展現出真實的自己時,總會被制止、被糾正,被指責。所以在4號孩子心中,那個真實的自己,只能被雪藏了。
成為4號的照料者,父母要明白以下幾點:
4號孩子拼命想做真實的自己,是因為從來沒做到過。父母如果總是會有很多的個人偏好,比如:你要有禮貌,不能亂發脾氣;你要變得優秀,不能給我丟臉;你要寬容大度,不能自私自利……孩子的情緒、想法、觀點就會很少被看見,被接納。
作為4號的父母,要明白一點,養育一個孩子,不只是讓他衣食無憂就足夠了的,還要重視對方心靈的發展,孩子是有心理需求的人,他們的心靈同樣需要被養育。
我有一位4號朋友,他的父母都是商人,每天工作比較忙,朋友小時候很少能看見父母。但是只要她一生病,父母就會有一個人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過來陪伴她,給她極大的關懷與愛。於是,朋友生病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時間也越來越長。
無論是什麼樣的父母,我都建議,在孩子健康的時候,給與孩子足夠的愛。在孩子生病時,給與像護士一樣的關懷就夠了。不要讓孩子的真實渴求,只能以自虐的方式展開。
在這篇文章中,因為篇幅有限,我列舉了4種性格的孩子,他們的性格模式,和教養方法。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教養方法是個別化的,比如:
但是有些教養方法,通用於大部分孩子,比如:
所謂人格,就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說的「防禦機制」。是孩子從小在家庭環境中養成的,賴以生存的模式。當孩子發現,這麼做能讓他在這個家裡得到好處,下次孩子繼續這麼做的機率就會增加。慢慢,他將成為這樣的人。
而防禦機制,也就是人格的鬆動,帶來成長。
當1號孩子發現,不需要刻意追求完美也能獲得愛;當2號孩子不需要討好別人也能獲得愛;當3號孩子不成功也會被愛;當4號孩子做真實的自己也能得到父母的愛……這時候,才是教育與成長的開始。
所以九型人格歸根結底,都回溯到愛。每個家長愛孩子,方式不同。而每個孩子身上的特點,也是對家長的提示。願大家都能夠讀懂孩子,看見孩子的真是需要,因材施教。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王小明童鞋,讀完教育碩士,成了特殊教育教師。在養育的路上,願與您一同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