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治日報8月19日報導,因妻子「太顧娘家」,「老實本分」的八旬老翁竟一手釀成殺妻慘劇!
案件本身的是非對錯,自有法院公正判決,咱不操這個心。只來聊一個問題:「顧娘家」的女人真的就這麼可恨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拆解一下。
想起前段時間,朋友圈無意中刷到一首挺火的改編歌曲《女人一生有兩個家》。網友們紛紛感慨:唱出了多少已婚女人的心聲。
這首歌,從某種意義上,唱出了已婚女人的為難:如何對待有養育之恩的「娘家」?
倘若走動太勤、回報太多,容易招致「婆家」不滿:「太顧娘家」;倘若不常走動、少有過問,又容易招致「娘家」責難:真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六親不認了。
看起來,已婚女人「顧娘家」好像有其必然的社會屬性的要求。但其實質,是落後的封建時代「男尊女卑」思想餘毒的影響。
在封建時代,「已婚女人」的家庭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娘家」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決定的。這一點,《紅樓夢》賈珍的太太尤氏與賈璉的太太王熙鳳,兩位女人在賈家天壤之別的家庭地位就是一個顯著的例證。
正是因為「娘家」的實力決定了已婚女人下輩子的幸福。所以,在封建時代,已婚女人「顧娘家」,幾乎可以說,是其本能的選擇。
雖然這一切在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早已成為了歷史,可都到了2020年,有些人還用「娘家」「婆家」來描述女人的婚姻屬性,可見封建思想的餘毒有多麼頑固。
對於所有的成年已婚人士來講,我們都有隻有個家:那就是自己的家!
至於成年子女及其父母的家,心理學上叫「主幹家庭」;成年子女自己的家才是「核心家庭」。
在「主幹家庭」裡,成年子女依然是「子女」,是從屬地位;在「核心家庭」裡,成年子女已經「為人父母」,是家庭建設的主導者。
因此,「顧娘家」,如果只是表達對父母的孝心,在不傷害「核心家庭」的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反哺「主幹家庭」,為「主幹家庭」貢獻個人力量,完全是應當的。
但務必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視了「不傷害『核心家庭』的生活質量」這個前提。像案例中的女主「阿秀」那樣,把老公辛苦擺攤6年攢下的6萬塊錢,「偷偷轉給了娘家,連小姨子結婚的錢、孩子買奶粉的錢都是她出的」,顯然是本末倒置、捨本逐末了。
「成家後,就都有自己的家。」道理很簡單,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女人「婆家」與「娘家」之間搖擺不定?這背後折射了什麼樣的心理需求?
一是情感需求。「娘家」是成年子女(包括男性)精神上、心理上的「源頭」,是我們無法斬斷的「根」。
已婚女性對「娘家」有眷戀心理,其實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需求。但如果「只有回到『娘家』才感覺是『回到了家』」「只有跟『娘家人』在一起才能感受到家的溫馨、親切與放鬆」,則是心理上不成熟,「沒斷奶」「沒長大」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斷乳」是每個人(當然包括男人)長大成人的必經之路。不管是「扶弟魔」,還是「媽寶男」,這些視「娘家」為主要情感依戀對象的成年人,本質上講,都是精神上、心理上還沒長大的的小孩。
二是安全需求。「娘家」是我們長大成人的唯一支撐,也是我們安全感的唯一來源。
所以,每當我們遇到了驚嚇,總是不自覺地喊一聲:「我的媽呀!」
在應激狀態,我們總是會瞬間忘記自己已經長大,而回到「小孩狀態」,這是人的一種本能的應激反應。
但問題是,在非應激狀態,有些人也會忘記自己「已經長大成人」這個事實,依然往「娘家」要安全感。「太顧娘家」的人,就是這樣的人。
她們往往無法拒絕來自「娘家」的任何要求。害怕一旦拒絕,自己就會變成「沒有家的人」。
最近,有個姑娘就遇到了這樣的困惑。自己未婚待嫁,父母給弟弟買婚房卻要求她出十萬塊錢作首付。
十萬塊錢對於收入不多的她來說,算是一大筆錢了。出錢,有點不甘心;不出,又怕父母傷心。
對於這個姑娘,我只想說:真正的安全感,其實是自己給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所謂「太顧娘家」,本質上,要麼是思想認識上有誤區;要麼是心理上不成熟。
而對於已婚女性來說,糾偏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催化心理上的成熟,首先當然離不開自身的成長。
但我還想要說的是,這不只是她一個人的責任。
作為她的愛人和伴侶,男人也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在「情感需求」和「安全需求」上滿足過對方的需要。
如果男性沒有反思,而只是一味地堅忍與遷就,或者指責與抱怨,不僅無益於讓對方發生真正的改變,反而會加重女性對「娘家」的依戀和眷顧,越發走不出「太顧娘家」的心理陷阱。
更無從談婚姻質量和婚姻幸福。
甚至有可能像案例中的「老張」一樣,「最終還是沒能忍住」,耄耋之年釀成人間慘劇!
作者簡介
彩虹心理諮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心理諮詢擅長領域:個人成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情緒管理。用心理之光照亮生活,歡迎關注「彩虹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