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在家鄉水溝、田邊、水井、小溪等溼潤地田地邊是常見綠色植物,它分布廣大多數我國南方地區為主,色彩綠茵有濃烈的青爽香味。艾葉有二種,一種是大葉艾,製成艾條、艾柱我們小時候燻防蚊蟲叮咬,洗澡去溼疹。我們家鄉還有習俗嬰兒出生後,用幹艾葉洗三召澡(三召就是出生第三天),這樣可以去除嬰兒體外細菌,就是這種大葉艾草。還有一種就是圖片小葉艾草,專門採摘做艾米果吃小葉艾草。
糯米,北方人則多稱為江米。糯米是糯稻脫殼的米,分秈糯米和粳糯米兩種。形狀有細長與粗短兩個品種,因其口感香糯黏滑,南方人喜歡制糯米為主小吃如粽子、湯圓、年糕等,或者混合芝麻綠豆等加糖做成點心吃。糯米米質呈蠟白色,口感滑膩甜膩。現在雜交品種很多,但我們家鄉人依然保留有原生品種,主要是為了做艾米果吃與釀酒喝,只有這個品種才能讓我們感覺到地道家鄉味。
艾米果是我們江西九江地區修水縣與武寧縣人叫法,還有周邊縣江西奉新、銅鼓、宜豐、分宜、湖南瀏陽、平江、湖北通城、崇陽等地也是這樣發聲叫法,而江西贛南地區叫做清明粑。清明粿,又名青團、菠菠粿、清明粑、清明饃饃、蒿子粑、艾果等不同地方叫法不同。但我們修水人艾米果與鼠鞠草、青蒿等綠色植物做成,還有與浙江、安徽等省用麵粉大米做法不同。
我們家鄉修水艾米果起源何時,沒有考證過。多數人認為是明清,但從我們家譜清明節祭祀袓墳必須的供品,就發現南宋就已經存在,傳到江西修水可能是客家人從遷移過來有關,艾米果做好後在15度左右溫度可以保證三四天新鮮口感,吃後還能飽食不餓十多個小時,遠走他鄉長途跋涉古人說,在渺無人煙荒山野嶺最好食物儲藏方式。
古代江西是地處客家人遷移中轉站,風俗習慣保持著有本地與其它遷移過來結合起來飲食,婚喪嫁娶古漢族傳統,過去八十年代清明節我們鄉下一些有不準燒火,只能吃艾米果,客家人沒有這個風俗,這是起源於寒食節紀念介子推,也許更久遠《周禮》所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漢代的寒食節禁火一月左右,到了唐代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官小寒食。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合併取代寒食節,八十年代老家還有一些家族風俗沒有改變。
廣東客家人與我們江西人做法完全不樣也與我們贛州客家人也不樣,廣東客家人是圓團形狀,我們家鄉修水人與贛州客家人差不多外形相同,圓團形中心要捏造尖或扁形等,主要是區別餡料是甜、酸、辣味道。過去修水老人講,米果是大米之精華,是大米之神食之要有敬畏之心,所以中間要捏個心。
從上做法禮俗我們家鄉與贛州與江浙滬一帶流行清明粿完全不是一種概念,又與廣東福建客家人又有不同,還有歷史原因是修水是贛北地處楚吳交界多屬楚國,所以江西熊姓多道理就在這,楚國後人就是現在熊姓,楚國滅亡後,眾多貴族就躲藏在江西大山之中;後面客家人遷移從中原到湖北經江西安家分散到嶺南,是條最近線路之一。江浙滬一帶就是吳國與靖康之變部分河南王權貴族之多,禮儀習俗飲食本質也不同。
江西、湖南清明粿總體上差不多,但與廣東福建人又有不同之處,主要是包餡與形狀差別,還有是一些地方艾葉做作方式不同,我吃過潮汕與福建龍巖地區,用艾葉與澱粉做成,外形晶瑩剔透,白綠相絞是見了不想食之藝術品樣。
艾米果是我們修水與周邊幾個縣與贛州人不同叫法,但我們修水人做得更精細。家鄉修水人貴客來了三大寶招待您們,進屋來了先端上碗蘿蔔豆子菊花芝麻茶,休息下後就煮好一碗湯,等上正宴時第一道菜就是冬天是哨子,春夏秋就是艾米果。
艾米果先到小溪邊去採摘艾葉,清明後艾葉要選長出來不久三五片嫩葉,最好是初霜雪保留的或是立春後發嫩芽艾葉,是佳品吃法!摘好艾葉順便在小溪洗乾淨,燒好一鍋開水放進艾葉煮,季節時間不同煮時間不樣,煮好後與本地糯米粉一起搓揉,把艾葉完全搓揉不見葉莖只是綠汁液,然後包餡我們修水人立春要用冬筍、臘肉、香菇、油豆腐、幹辣椒剁碎沬,抄六成熟做餡,還要做些芝麻紅白糖給小孩吃,再上蒸籠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