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在中國」的問題之思

2020-12-11 光明數字報

    一百年前(1919)約翰·杜威訪問中國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事件。其實用主義哲學在當時中國思想界掀起波瀾。杜威對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也值得我們珍視。

    《杜威在華學譜》恰於杜威訪問中國一百年之際(2019)成書,是顧紅亮教授二十多年來潛心研究「杜威實用主義在中國」的成果之一。它與《實用主義的誤讀:杜威哲學對中國現代哲學的影響》(2000,2015)、《實用主義的儒化:現代新儒學與杜威》(2016)一起構成「實用主義與中國」研究三部曲,對杜威思想特別是其訪華期間的學術活動及其影響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杜威在華學譜》對杜威訪華兩年多(1919年4月—1921年8月)的行程及學術安排作了整體性的梳理,然後憑藉作者數年堅持和持續積累,在搜集、考證杜威在華活動的多源性載體如著述、報刊、雜誌、書簡、日記等基礎之上,既清晰再現了杜威訪問中國的真實事跡和歷史情境,又細緻展示了杜威在華的日常活動和學術生活。就其內容而言,並未拘泥於史料之完備,而是力求「價值之全」,且於「述」中有「評」,「評」中有「思」。整體觀之,不但事實確鑿,而且頗具學術意味。

    縱觀《杜威在華學譜》,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四個特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重「因果」關聯。杜威到達中國、離開中國的時間分別為1919年4月30日、1921年8月4日。那麼,《杜威在華學譜》為何要將時間跨度設定為1919年1月1日至1921年12月23日呢?通讀全書,不難發現:細心的作者把杜威訪華前後的背景(特別是赴日本講學)和離開中國後國內外的反應、反響等容納進來,意即將「杜威在華」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和盤託出,從而使讀者更為全面地了解杜威訪華的客觀動因、豐碩成果、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等。

    二、讓文獻「說話」。凡是與「杜威在中國」有重要關聯的檔案文獻,該書都儘可能納入其中,既做到澄清事實,勘正不實記載,又能夠在資料的基礎上「詮釋」事實,而且還使來源不同的文獻互相「對話」和映照,「復現」或「還原」杜威訪華的場景。顯而易見,該書所引《杜威全集》《胡適全集》等有關記載,杜威在華期間的報刊、雜誌如《晨報》《申報》《民國日報》《教育雜誌》等對杜威講學的宣介、報導、評論,還有杜威與家人的書簡,以及胡適、蔡元培、吳虞等人記述杜威活動的日記等,皆無堆砌之感,而是讓杜威的日常生活、講學、遊歷活動及其個性、品味等活靈活現,躍然於字裡行間。

    三、蘊藏「致思」。該書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有「講」有「學」的真學者形象:杜威雖然演講無數,但其不善辭令,並非如大家想像的那樣口若懸河;杜威一開始來華,大多數學校、名士、教員、地方官員持歡迎或求賢若渴之態度,但也有部分人明確拒斥;杜威總是能夠真誠、謙卑地了解中國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社會現實等,並對自己的觀點適時省察、修正,繼而客觀分析中國問題。同時也揭示了杜威在日常活動和學術生活背後隱藏的深沉思考:中國的教育不平等,為什麼卻仍具有極大潛力?中國的獨有社會結構、文化心理、生活方式、政治格局等何以制約其發展?日本為什麼對中國早有覬覦,有無歷史文化的根因?學生運動固然值得同情,但是怎樣的價值取捨才算是真正的愛國?從某種意義上講,杜威對於中國問題的關切,也蘊含著該書作者研究「杜威在中國」的問題之思。該書寫道:「普通人接受新思想新理念,需要一個較長的吸納過程。1920年代初期,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竭力傳播與吸收杜威的實用主義,這個事實並不能掩蓋另一個事實:一些群體和一些個體對杜威實用主義持逃避或拒斥的態度。」

    四、縱橫交織。杜威固然是書中的「主角」,不過,我們還發現,《杜威在華學譜》在時間的延展中,出現了諸多「非主角」,如教育家蔡元培、蔣夢麟、陶行知、黃炎培等;哲學家胡適、梁啓超、馮友蘭、章太炎、張東蓀、張申府、羅素等;革命家孫中山;文學家魯迅;早期共產黨人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通過呈現這些「非主角」與杜威的「交集」,一是側面印證了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在華影響的廣度、意義,二則真實反映了當時中西文化的互動,傳統觀念與現代性的碰撞,以及關於中國道路方向的爭鳴等。

    概而言之,《杜威在華學譜》描述中兼有評價,評價中富有慎思,能引發我們很多思考。該書還提示我們,對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研究,依然有可期推進和拓展的學術空間。

相關焦點

  • 杜威在中國
    國內知識界對杜威長久的興趣,部分原因是因為杜威對中國的感情尤其是他在中國居住了兩年以上,筆者特爬梳史料,試圖還原近一個世紀前約翰·杜威的中國之旅。踏上中國國土    1919年初,杜威和他的夫人愛麗絲·奇普曼赴東方旅行。
  • 杜威誕辰160周年 | 1919-1921:杜威在中國
    2010年年底,1000多萬字、38卷本的《杜威全集》中文版早期5卷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華讀書報也以「杜威歸來」為題予以介紹。國內知識界對杜威長久的興趣,部分原因是因為杜威對中國的感情尤其是他在中國居住了兩年以上,筆者特爬梳史料,試圖還原近一個世紀前約翰·杜威的中國之旅。
  •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
    不論對這些教育思想及其影響做何種評價,無可否認的是,在所有這些教育思想中,杜威(John Dewey)教育思想影響的時間之長、範圍之廣、程度之深,是其他任何教育思想都難以相比的。同樣難以相比的是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命運之跌宕起伏。
  • 杜威誕辰160周年:從家書裡看他當年的中國、日本之行
    杜威將帶動著實用主義思潮,尤其經過胡適等人的發酵,席捲整個中國的教育界和思想界。老一輩的蔡尚思先生曾回憶說,當日中國的思想界幾乎無不受到杜威思想的影響。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面。故事的另一面在於,杜威本人在中國究竟有什麼樣的所思所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不斷延長這趟計劃外的旅行,並最終使之演變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這恰恰是我們過去談得很少的。
  • 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國(上)
    胡適在《杜威先生與中國》一文中曾這樣寫道:「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原北京大學教授、現代中國教育學者吳俊升在增訂《杜威教授年譜》中也強調:「中國教育所受到外國學者影響之廣泛和深遠,以杜威為第一人。杜威所給予外國教育影響之巨大,也以中國為第一國。」
  • 杜威博士的南通之行
    1919年4月30日,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偕夫人及女兒從日本乘船抵達上海。杜威在日本遊歷講學期間,胡適與蔡元培、陶行知等,以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尚志學會、新學會、江蘇省教育會等團體名義,邀請杜威來華。杜威在中國各地巡迴講學,一直到1921年7月。
  • 杜威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到日本講學時,杜威並沒把中國列在他的遠東之行計劃之內,但在日本期間,杜威接到了北京大學胡適教授的邀請信。恰巧當時北京大學的蔣夢麟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郭秉文等也在日本,他們登門拜訪杜威夫婦,並以北大、新學會、尚志學會、中國公學的名義,向杜威發出正式邀請。杜威這才決定到中國走一趟,把行程暫定為由上海到漢口再到北京。
  • 杜威與中國:他在中國引爆思想火藥桶
    兩年多時間裡,他一共作了二百多次講演,大部分是關於教育問題。抵達上海後的5月3日和4日,他在江蘇教育會作了兩場題為《平民主義的教育》的講演,由蔣夢麟口譯,有千餘青年冒雨趕來,「座為之滿,後來者鹹環立兩旁」。
  • 杜威與「五四」的偶遇:「五四運動是中國真正的覺醒」
    杜威到日本並沒把中國列在他遠東之行的計劃內,但他的中國學生胡適、陶行知急不可耐地發出邀請,陶孟和和郭秉文途經日本,登門代表江蘇省教育會、北京大學等5個學術教育團體向杜威發出正式邀請,才有了杜威的中國之行。1919年5月3日,杜威到中國的第4天,他在江蘇省教育會作了第一場題為《平民主義的教育》的報告,千餘青年冒雨趕來,場內「聽者之眾,幾於無席可容」。
  • 杜威與中國 「洋先生」掀起思想潮
    兩年多時間裡,他一共作了二百多次講演,大部分是關於教育問題。抵達上海後的5月3日和4日,他在江蘇教育會作了兩場題為《平民主義的教育》的講演,由蔣夢麟口譯,有千餘青年冒雨趕來,「座為之滿,後來者鹹環立兩旁」。
  • 杜威的情事
    他在戰爭年代提出的實用主義和自然主義的人道主義,沒有能夠完全詮釋激情在人類的生活中的作用,也沒有為現代人找到如何將理智和情感合而為一的方法。但同樣真實的是,杜威本人也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本期微信文字選自「上海書評」文章《杜威的情事》,對杜威這一時期的情感糾葛做了簡要梳理。
  • 中國教育與社會現代化還需要杜威嗎?
    褚宏啟教授是《杜威教育思想引論》一書的作者,三十年來致力於研究外國教育史、教育現代化、教育政策與管理,在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褚老師以「杜威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為題,開門見山地指出,杜威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主要有兩點,其一是杜威的教育理論對於中國教育現代化乃至社會現代化有啟發意義,其二是杜威的教育理論對於認識、批判和解決中國當前存在的教育問題極有價值。接下來,他首先介紹了杜威理論產生的時代。
  • 美國教育家杜威來華簡介
    10月20日是杜威的生日,中國朋友假中央公園來今雨軒為他祝壽。朋友們告知他,以中國陰曆計,這正是孔子的生日。在杜威的生日宴會上,北大校長蔡元培比較了杜威和孔子的異同。他引用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認為這同杜威實驗主義中實踐與真理的關係相似。蔡也強調了杜威與孔子的差別。孔子尊王,杜威倡導民主;孔子認為惟女子與小人難養,杜威主張男女平等。
  • 教育學重點人物之杜威
    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觀點:三中心論,他所說的三中心論即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他認為,學校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一切活動都圍繞兒童而不是教師,但是杜威所說的兒童中心並不是說教師對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兒童成長;同時教師應該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兒童在活動中學習,習的經驗,幫助兒童進步成長。
  • 羅素的「中國問題」與中國之「羅素問題」
    今天,如何在西方找到更多像羅素那樣具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對話者—— 羅素的「中國問題」與中國之「羅素問題」 2019年09月02日 15:47 來源:《北京日報》(2019年9月2日16版) 作者:童世駿 字號
  • 百年回首:杜威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看有哪些經驗
    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深刻改變了西方教育的面貌, 使之由傳統進入現代, 對 20 年代蘇聯的教育改革也產生重要的影響。 中國的新教育經赫爾巴特教育學的發蒙之後,直接與杜威主義遭遇。杜威可以說在第一時間將這場世界範圍的教育革新帶到了中國,使之成為五四新文化、新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杜威的教育學說得到廣泛的傳播和實踐。
  • 新聞傳播學重要人物總結之杜威
    但是,他公開承認這一思想是得之於福蘭克林福特(Franklin Ford)的研究。杜威等人的「過於先進」的辦報思想遭到人們的攻擊後,杜威認識到自己易於衝動、過於熱情的缺點,決心仍回到學術研究中來,著手將傳播問題放到他的形上學的環境中去處理。首先,他認識到現代傳播對於社會存在的意義。
  • 教育學常考人物之杜威
    杜威是教育學常考人物之一,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其學生,而且杜威在1919-1921年間在中國各地講學,對於中國有著較大的影響。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杜威的理論,為了方便記憶,形象地將其主要理論濃縮為一二三四五。1.一實質:杜威認為教育的實質在於做中學,也就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學習在不斷探索中學到直接經驗。
  • 《杜威選集》首發:重讀杜威,看實用主義如何走出象牙塔
    為了深入系統地重新研究杜威各方面的理論,自2004年起,華東師大出版社與復旦杜威中心攜手,開啟了對其著作的翻譯和出版之路。2010年10月,《杜威全集》早期著作出版;2012年12月,《杜威全集》中期著作出版;2015年8月,《杜威全集》晚期著作出版。
  • 杜威&陶行知&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較
    杜威的教育思想總的指向是學校教育的變革,但當時中國學校極少,僅僅進行學校教育的改革不可能實現中國教育的改革,更不可能改善廣大民眾無法接受教育的現狀,所以陶行知提出了「大眾教育」,把教育辦到平民中去,辦到農民中去,開啟民智,大行教育,培養道德,培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