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情事

2021-02-13 博雅好書

【北大博雅好書©第227期】

博識雅行,學知天下

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史哲事業部


編者按

今天是10月20日,一年中的第293天。1859年的今天,胡適的老師、近代美國教育思想家、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出生。杜威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美國保守派的《人事》雜誌,曾將他的《民主與教育》列入「19和20世紀最有害的10本書」第五名,僅次於《共產黨宣言》《我的奮鬥》《毛澤東語錄》和《金賽報告》。

篤信道德絕對主義與敬畏上帝的杜威一向是以清教徒形象示人的,然而一戰期間,杜威的感情生活卻一度陷入危機。他在戰爭年代提出的實用主義和自然主義的人道主義,沒有能夠完全詮釋激情在人類的生活中的作用,也沒有為現代人找到如何將理智和情感合而為一的方法。但同樣真實的是,杜威本人也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

本期微信文字選自「上海書評」文章《杜威的情事》,對杜威這一時期的情感糾葛做了簡要梳理。文章主要材料引自「實用主義研究叢書」之威斯布魯克:《杜威與美國民主》和洛克菲勒:《杜威:宗教信仰與民主人本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本期微信編輯 延城城)

杜威的情事(文/張弛)

中國早有詩云「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若稍加篡改變作「冠蓋滿京華,思人獨憔悴」,倒是頗貼切哲學家的遭遇。哲學家是以思考為職業的人,可算作地道的「思人」,他們的生活即便不都像赫拉克利特那樣離群索居,但也總是在精神的道路上行孤影單。從古至今的哲學家中,雖然名滿天下的人很多,但在有生之年就被整個國家的人奉若教父,上至總統,下到庶民都崇敬有加的卻是極少的,美國哲學家杜威就是其一。

但杜威巨大的聲望卻不能說明,他的哲學像白居易的詩歌那樣通俗易懂,恰相反,他的實用主義常常被那些最優秀的學者們誤解,如羅素、尼布爾、芒福德等,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他時常被置於最嚴厲的批評和誤會之下,在內心深處,他的孤獨感絲毫不比憤世嫉俗的尼採少。

杜威內心的孤寂還因為每況愈下的情感生活而雪上加霜。他一生鼓勵美國人勇於「探究」(inquiry)的精神,他自己卻直到寥落的晚年才真正實踐。

杜威的第一位妻子艾麗斯•奇普曼曾經是杜威的學生。當時杜威在密西根大學任教,艾麗斯與杜威在他們共同寄居的宿舍相遇。儘管某些學生認為杜威「冷淡、不盡人情、怪異、對不及格學生極其嚴厲」,但艾麗斯卻注意到了,在這位年輕教授冷淡的外表下面隱藏著熱情。1886年,他們結婚了。

艾麗斯聰明睿智,到杜威家拜訪的客人中,有些身心都比較脆弱女性對艾麗斯的印象尤為深刻,她們羨慕地談道:「她幫助我思考生活,思考真正的行動,並不僅僅局限於自我的主觀世界。」艾麗斯的這種理性氣質,也對她的丈夫發生了巨大的影響,讓杜威從一個極其內向、靦腆的文人,變成了一個具有強烈入世精神的哲學家。

但不幸的是,艾麗斯和杜威先後失去了兩個被朋友們認為最聰穎可愛的兒子,莫裡斯和戈登,這種打擊讓艾麗斯幾乎畢生都沒有恢復過來。而禍不單行的是,1905年本來擔任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學校校長的艾麗斯忽然由於學校合併而被逼離任,杜威也憤然辭去芝加哥大學的工作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從此,本來在喪子之痛中剛剛得到一點撫慰的艾麗斯變了,變得喋喋不休,苛刻抱怨。據杜威的女兒簡的記載,艾麗斯「再也沒有恢復原來的活力」。後來,隨著艾麗斯身體的每況愈下,她的怨恨和喋喋不休使杜威夫婦的婚姻狀況急轉直下 。伊斯特曼披露說,直到艾麗斯1927年去世之前,「只有聖人才能與艾麗斯和睦相處」。杜威形容這期間他的生活像「荒原」。

直至1917年,一艘小船搖晃著闖入了杜威寂寞、孤獨的心海,她就是安齊婭•葉季斯卡,一位波蘭裔猶太人。她引領杜威重新發現了浪漫愛情的「天然魔力。」

在她10歲左右時,跟著家人隨著當時的移民熱潮,從俄國佔領下的波蘭來到了美國。葉季斯卡做過女僕,做過工人。不過她的父親是研究猶太法典《塔木德》的學者,葉季斯卡充分認識到了學習的價值,同時也為了擺脫聚居區中很多貧窮的婦女的悲慘命運,她決意要接受教育。在紐約東部的一個居民院的幫助下,她最終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師範學院,不過,她只能進入家政系,學習烹飪專業,她的未來就是成為一名烹飪教師。葉季斯卡憎惡烹飪,更不喜歡作烹飪教師。但是,對於一個來自貧民區的女子來說,這就是她唯一的出路。而只有這份穩定的工作,才能夠有助於她從事自己真心喜歡的文學創作。為了爭取到一份長期、穩定的教職,她四處奔走,卻處處碰壁。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葉季斯卡決定找一位素昧平生的大人物幫忙,那就是時任哥倫比亞教師學院院長的約翰•杜威。

葉季斯卡當時35歲,她非常漂亮,長著一雙翡藍的眼睛、白皙柔軟的皮膚和濃密的赤褐色的頭髮,她個性活潑好動且具有堅強的意志。她的女兒路易斯•亨瑞科森是這麼描寫葉季斯卡和杜威的第一次見面的:

當她回到紐約並試圖找到一份教師的工作時,她被告知缺少一些相關的證書。以她慣有的、對於權威的憤怒和鄙視,她沒有敲門就闖進了這個國家最大的教育權威——約翰•杜威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辦公室。杜威聽了她的解釋。她說那些無知的官僚們拒絕發給她教師資格證書,因此她請杜威去試聽自己講一堂課。在這類事情上,她就像是明星演員一樣,具有聲情並茂的才能。杜威果真去市中心聽了她的課,也讀過她甩在他的桌子上以證明自己價值的那些故事。

杜威建議葉季斯卡放棄教書,並轉而開發她作為作家的天賦。他同時也允許她和巴恩斯旁聽他關於社會政治哲學的學術講座,她聽了整整一學年的課。葉季斯卡的青春熱情、溫暖和直率很快就吸引了杜威,並且他也欣然同情她為了擺脫壓抑性的過去而解放自己的追求。在給葉季斯卡的詩中,杜威曾這樣讚美過她的才華:

久已封閉的世界因你

開啟

心潮澎湃,卻在唇齒間消泯

焦渴的雙唇乾枯

不是渴望擁有,而是渴望名副其實

葉季斯卡最初被杜威所吸引是因為他的名氣和影響力,但是她真正無法抗拒的是他的理解、善意和鼓勵。在一本取材於她和杜威交往經歷的小說中,她寫道:「我品嘗過平等的真正滋味。」 杜威對她來說就像是耶穌一樣的父親,「如果從一個人的臉上能夠找到上帝的影子,那就是杜威的臉。」杜威的哲學似乎傳達了一種可以在杜威這個人身上找到的同情和解放的精神,用路易斯•亨瑞科申的話來說,「一種強烈的、永無止境的感情,在這個看似嚴肅的美國清教徒和充滿熱情的反叛者安西雅之間產生了。」

面對20世紀初洶湧的移民浪潮,身為哲學家的杜威和身為作家的葉季斯卡都嚮往著,移民和本土美國人能夠形成真正的文化融合。他們兩個如此不同,卻又因此而彼此吸引,他們在愛情中隱約看到了不同種族相互融合的希望,那是他們的理想。就這樣,他們走進了這段戀情。正如葉季斯卡自己解釋的:「正是因為我們來自於兩個不同的種族,我們才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彼此,觸及靈魂中最深邃之處,遠遠超過了那些自以為了解我們的人所能想像的。」

在杜威的生活的這一時期,許多人正在疏遠和批判他, 葉季斯卡對他的崇拜和愛情肯定為他的心靈帶來了難得的慰藉,也可以說是一種饋贈,即對生活的一種全新感受。可是,他們的關係中有太多的障礙。他們之間25歲的年齡差距,杜威的清教傳統教導的克制欲望、強烈的責任感,一戰期間的論戰和理想的挫敗造成的身心疲憊;而葉季斯卡本人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乖戾的,不依不饒的人,她的痛苦的過去,也讓她背負著沉重的壓力。

1918年,巴恩斯資助杜威去遠東,在動身之前,杜威知道,這就是他要和葉季斯卡說再見的時候。要將這段感情繼續下去,會給他的家庭和他本人帶來諸多困難,而這不是杜威所希冀的,他覺得,他能給予她的也只有那麼多了。就如他對她曾經說過的「對於任何人來說,我不過是一筆貸款,附屬於那些擁有和發放貸款的人。」 這是一段註定失敗的戀情,因為他們的愛情背負了太多的理想和希望,太過沉重,所以永遠無法超越世俗的樊籬。面對夫人和幾個相繼成年的子女所施加的壓力,杜威只能退卻。雖然杜威已經擁有了許多,但他並不擁有自己,他是丈夫、是父親、是學生和大眾心中的師長。對於正處於事業巔峰時期的杜威來說,在個人生活中冒任何風險都是不明智的選擇。他堅持讓葉季斯卡返還其所有詩作,然後偕同夫人和女兒踏上了前往遠東的航程,並最終在中國停留了兩年,讓世界上最寬闊的海洋將他和自己曾經愛戀的人相隔兩端。

雖然,在葉季斯卡的生命旅程中,與杜威短暫的邂逅給她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苦澀,但也正是這段際遇成就了她的文學夢想。此後經年,她以自己的經歷為題材,創作了多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施捨麵包的人》(1925年)、《傲氣十足的乞丐》、《白駿馬上的紅絲帶》(1927年)。在這些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當中,讀者總是能夠依稀看到杜威的影子 —— 他們雖然對於移民懷有同情和理解,但卻永遠沒有勇氣跨越種族差異的鴻溝。葉季斯卡以其猶太女作家的身份,在20世紀的美國文壇上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同時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回憶那份曾如曇花般絢爛的愛情。

杜威與葉季斯卡所有的情詩也有賴於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檔案管理員託馬斯。此君十餘年如一日,堅持在每天下班之前光顧杜威辦公室的廢紙簍,搜集可供存檔的資料。託馬斯發現了杜威丟棄的、從不願示人的一些小詩,他並未聲張,只是小心地把它們整理、保存好。直至杜威去世25年之後才經人整理後發表。從這首素樸的小詩中完全可以體會當時杜威與葉季斯卡訣別時的悲傷。

這就是終了?

過去 把大門緩緩關上

我卻兩手空空

任由嫉妒時光的嘲弄

風雨飄搖的情感港灣

殘存的記憶也了無影蹤

將來 面對希望冷漠如冰

緊緊地關上了大門

惟有現在 在搖擺不定

直至30年後,87歲的杜威才有足夠的勇氣,去為自己的另一段愛情冒險、抗爭。在喪偶多年後,儘管子女強烈反對,儘管艾麗斯去世前在遺囑中註明,如果杜威再婚,則無權分享她的財產,但杜威執意迎娶了一位42歲的多年好友。這一次,他不再是葉季斯卡所說的「被堵塞的噴泉」,沒有任何人、任何俗見、任何得失能阻擋他直面自己的心靈。

「實用主義研究叢書」

《杜威與美國民主》

《杜威 : 宗教信仰與民主人本主義》

《杜威與道德想像力 : 倫理學中的實用主義》

《理解杜威 : 自然與協作的智慧》

《杜威的藝術、經濟與自然理論 : 感覺的諸視野》

《杜威的實用主義技術》

《閱讀杜威 : 為後現代做的闡釋》

《造就道德》

相關焦點

  • 杜威在中國
    2010年年底,1000多萬字、38卷本的《杜威全集》中文版早期5卷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華讀書報也以「杜威歸來」為題予以介紹。國內知識界對杜威長久的興趣,部分原因是因為杜威對中國的感情尤其是他在中國居住了兩年以上,筆者特爬梳史料,試圖還原近一個世紀前約翰·杜威的中國之旅。
  • 杜威誕辰160周年 | 1919-1921:杜威在中國
    2010年年底,1000多萬字、38卷本的《杜威全集》中文版早期5卷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華讀書報也以「杜威歸來」為題予以介紹。國內知識界對杜威長久的興趣,部分原因是因為杜威對中國的感情尤其是他在中國居住了兩年以上,筆者特爬梳史料,試圖還原近一個世紀前約翰·杜威的中國之旅。
  • 杜威&陶行知&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較
    杜威的思想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陶行知的思想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二者都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繫,重視學生的實踐,但兩者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美國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 杜威的那些事兒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杜威相關的知識點在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涉及到教育學創立階段的主要人物中杜威的觀點以及教育目的理論中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還有杜威的活動課程理論,在整個教育學知識體系中杜威的理論貫穿始終,考點較細,所以杜威是考試中比較關鍵的人物之一
  • 杜威—教育的本質
    考情分析:杜威關於教育的本質做出了相關論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重組與改造。一般考查形式:對教育的本質的考察,主要以記憶為主,單選多選判斷為主。所以要求大家在記憶杜威教育的本質的基礎上理解掌握每一個層次的概念和含義。
  • 杜威的教育思想
    本文主要為大家總結國外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杜威,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進步教育代表人物、現代教育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包括《民主主義與教育》、《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兒童與課程》等。他認為教育即生活,主張從做中學,並且他反對傳統教育以教師中心,主張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
  • 赫爾巴特與杜威的相遇
    A.杜威兒童中心思想 B.赫爾巴特教師中心思想C.布魯納結構主義思想 D.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1.【答案】A。解析:傳統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其核心是以教師為中心,而現代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主張以兒童為中心,讓兒童在活動中收穫第一手的直接經驗。因此答案選擇A。【難度係數】本題屬於識記類考點,考查杜威的主要思想。
  • 《杜威選集》首發:重讀杜威,看實用主義如何走出象牙塔
    原標題:《杜威選集》首發:重讀杜威,看實用主義如何走出象牙塔12月2日,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舉行的《杜威選集》發布會暨「實用主義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杜威選集》總主編之一、復旦大學杜威中心主任陳業軍教授這樣評價杜威的學術價值。  約翰·杜威(1859-1952)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的理論集中地體現了美國建國以來現實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
  •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
    2019年是杜威來華講學100周年。《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紀念杜威來華講學100周年》一書從歷史、理論和實踐三個角度,梳理、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不同時期在中國的傳播。本次活動特邀請北京師範大學張斌賢教授、清華大學石中英教授、北京大學劉雲杉教授,以及青年學者王穎博士、塗詩萬博士、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李福順先生,與讀者朋友一起分享杜威教育思想的學術盛筵。主題圖書《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紀念杜威來華講學100周年》杜威是20世紀以來對中國教育影響極大的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學家。
  • 杜威的教育本質
    一、杜威的教育本質杜威是20世紀上半期兒童中心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從心理學、教育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不同角度,論述了教育的本質。提出了「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連續不斷的改造」三個重要論點。(一)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和作用就是促進兒童本能生長的過程。它有三個從低到高的層次。
  • 528 杜威事跡
    528 杜威事跡 發表時間:2011-05-30   來源:中國文明網   杜威,男,漢族,1991年5月生,共青團員,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生。  10年前,杜威的媽媽因為腦出血壓迫腦幹神經,導致全身癱瘓,喪失了自理能力,思想意識全無,近乎植物人。由於爸爸工作忙,7歲的杜威主動挑起了照顧母親的擔子。為了既照顧好媽媽,又不耽誤學習,他合理地安排時間,學會了下胃管、插尿管、量血壓、打針、按摩、營養配方等醫學護理知識。每天早晨,他早早起床,先用導尿管幫媽媽小便,然後通過按摩幫助媽媽大便。之後就是給媽媽洗臉洗手漱口。
  • 細說百年「杜威學校」
    最後,我談一談杜威學校實踐中的問題,以及我對它的反思。這是我們今天的重頭戲之一。這一個系列下來需要花費大家一段時間。杜威的目的 所以這個實驗學校本身更多是實踐杜威本人的教育理想。我曾經非常遺憾感嘆,非常可惜的是,進入實驗學校的個體並不是杜威本人最重要的目標。這是我唯一的遺憾。杜威學校的知識觀
  • 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 2016年07月07日 14: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 1986年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
  • 杜威的著作有哪些?
    約翰·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旗幟型人物,作為聯結主義者,杜威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同時,努力從最廣泛的意義上將教育問題同整個歷史背景以及實用主義思想體系的各方面聯繫起來進行考察。縱觀杜威在各個時期提出的教育理論,雖然重點不盡相同,但基本上是連貫一致的。
  • 陳鶴琴與杜威
    陳鶴琴與杜威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教育學常考的一個考點,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陳鶴琴是杜威的學生。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教育事業,為世界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杜威更是進步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全面地學習一下陳鶴琴與杜威的教育思想。一、陳鶴琴生平及教育活動陳鶴琴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範教育的完整體系。
  • 教育學知識點:杜威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杜威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現在以下8個方面。(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①教育與生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觀點。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杜威又提出「教育即生長」的觀點。強調教育就是生長的過程,不僅指身體的生長,也指智力和道德的生長。②學校與社會。針對傳統教育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病,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強調兒童的社會生活是其一切訓練或生長的基礎。要指導兒童參加社會活動。對學校應提出兩點要求:一是學校必須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必須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能相互影響。
  • 杜威的相關知識總結
    而眾多的教育學人物中,杜威在考試過程中尤為重要,其思想一直以來都是考試的常考考點。所以今天我們就系統的學習一下杜威及其思想。杜威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也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其思想對處於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胡適、陶行知等人均受到了杜威的極大影響。
  • 「赫爾巴特」與「杜威」的那些事兒!
    ,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杜威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而杜威的教育理論則是建立在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上的。 赫爾巴特和杜威都十分關注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課程理論以及教學過程等教育的基本問題,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建構在這些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的。
  •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的改造」。(2)教育無目的論杜威認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
  • 「杜威在中國」的問題之思
    杜威對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也值得我們珍視。    《杜威在華學譜》恰於杜威訪問中國一百年之際(2019)成書,是顧紅亮教授二十多年來潛心研究「杜威實用主義在中國」的成果之一。它與《實用主義的誤讀:杜威哲學對中國現代哲學的影響》(2000,2015)、《實用主義的儒化:現代新儒學與杜威》(2016)一起構成「實用主義與中國」研究三部曲,對杜威思想特別是其訪華期間的學術活動及其影響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