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盛大節日,人們經歷了全月的齋戒(萊麥丹月,回曆的九月),在新的一月的第一天,穆斯林們穿上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和慶祝活動,恭賀"齋功"勝利完成,互道節日快樂,並饋贈禮品。禮拜儀式規模和氣氛均盛於"聚禮",阿訇應講經布道。"會禮"後,分頭遊祖墳,念經文,追悼亡靈。節日中,家家戶戶炸小吃、油香之類食品,贈送他人。每個家庭應在節日開始前向窮人發放開齋布施。
回族是伊斯蘭教的一個分支,其風俗習慣也都依照伊斯蘭教的規定而行。在回族舉辦的這場盛大的節日中,最讓人垂涎欲滴的,便是回族的各類小吃。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會根據地方水土而有一些不同。有異,也就有相同的地方,無論是哪裡的回族,製作小吃,都是回族人民最為拿手的。各類小吃不僅是各地回族在舉辦節日是必不可少的,也深受其他民族人們的喜愛。
寧夏,作為回族人民的聚集地,受到回族的小吃的影響也是最為深遠的地區。在寧夏,即使漢族,牛羊肉吃的頻率要遠比豬肉高很多,遇到節日時,桌上也擺著各種回族特色小吃。同時,漢族的節日之時,回族也會參與其中,端午節吃粽子,過年吃餃子,這些漢族的飲食習俗也被回族人們吸收接納。
不僅如此,回族的炸饊子,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古代稱之為「寒具」,隨後,回族在配料、和面上不斷革新,饊子逐漸成為回族的特色小吃。餃子,是東漢末年張仲景發明,後來,伊斯蘭教的人們,又發展出粉湯餃子這種吃法。
可以說,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讓我們在不同的地區,相互影響,和諧共生。
一 回族油香——穆斯林風味小吃的基礎締造者
油香是回族人家最普通,也最具象徵意義的一種食物。「上炕的裁縫,下炕的廚子」,就是過去對回族主婦的規定,油香炸的好不好,就可以衡量出這家主婦的廚藝。逢年過節,都會有油香的身影。
回民油香分為起面油香、蒸油香和燙麵油香。起面油香又叫發麵油香,和面要用酵母兌溫水,等面餳好之後,加入將蘇打粉、香豆子、植物油和雞蛋摻入其中,再加一些麵粉。蒸油香也是發麵,所不同的是先將面擀開、擀薄,形同一張大餅,隨後抹上植物油,撒上香豆子,捲起來均勻切開,最後擰成麻花狀,由上向下擀成圓餅,像蒸饃饃一樣,將圓餅摞起來放入蒸鍋。燙麵油香,就是用開水燙過的面,先捂後和,等面完全涼下來,開始揉面。揉好的麵團,再擀得薄餅越薄越好,下油鍋炸即可。
在製作油香時,同樣也有回族的習俗特點:
1)不請阿訇不動油鍋。回族的習俗中,遇到各種節日,阿訇往往以主持者的身份參與各種儀式。所以,如果哪家準備做油香,必先將阿訇邀請回家念經,然後再動油鍋。
2)製作時務必清真潔淨。回族人製作油香十分講究,掌鍋人「炸前要洗大、小淨,以保持清真;一般都要年長的,有經驗的人掌鍋,鍋旁要點香,道過『太思米』才下鍋。炸時,忌諱未洗過大淨的人接近鍋頭,為防止未洗大淨的人闖入屋,要在鍋旁放一碗清水,意在清淨,且油香炸好後,要把正面朝上。
註:大淨小淨是回族清潔自身的一種稱謂。大淨:就是用清潔的水洗周身;小淨:即用清潔的水洗身體的部分肢體。
3)食用時掰著吃。炸好的油香,拿在手中,「也要正面向上,順著刀口掰著吃,忌諱一口一口咬著吃」,有的地方可以用手撕成兩半後咬著吃,但忌諱完整的油香直接咬著吃,這也是各地回族吃油香共有的特點。另外在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忌諱邊炸邊吃,要等炸完再吃。
4)食用時的共食制。油香是回族人分送或饋贈親戚、朋友、鄰合的必備食物。這體現出回族較為明顯的共食現象。湖南隆回縣的回族在開齋節時「要做油香送清真寺,給禮拜的人吃」。海南三亞的回族在聖紀節時,「預備大米、麵粉、花生油等做油香。同時宰殺牲畜,招待來清真寺舉行紀念活動的人」。西北回族過法圖麥節時,大家「湊錢湊糧、一起做吃,請人、送人吃,大家盡情吃,直到把肚皮脹圓」。
油香習俗是回族小吃文化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小吃文化,同時,這種飲食習慣也被中華文化接納,融入中華飲食文化之體系中。這同時也說明——中華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勢,只要這些外來習俗習慣不是反功能的或破壞生態環節的,就都會被中華文化所兼容和發展。
二 借鑑西北各地麵食的基本特點,結合出獨特的「清真風味」
中國是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各個民族之間互相借鑑、組合以達成符合本民族特點的風俗習慣。西北人民偏愛麵食,陝西的油潑辣子面,甘肅的漿水面,蘭州的拉麵,內蒙的燜面、燒麥,新疆的拉條子。這些麵食中,都是就地取材,適合當地居民的口味。
寧夏回族的麵食,不僅僅在取材上,還有在製作方法上,很多都是從漢族的食麵習慣中演變而來,又經過加工。不僅僅受到回族人民的喜愛,在寧夏,漢族的飲食習慣,也基本延續了回族的飲食風格。
1)《舌尖上的中國》——羊肉臊子麵
羊肉臊子麵是寧夏著名的傳統麵食。在寧夏的大街小巷,處處可以見到羊肉臊子麵館。這種麵食的做飯,據說是有唐朝初期的「長壽麵」演化而來。回族在湯料上經過加工,發展成為了本民族的一種麵食。
羊肉臊子麵做工非常考究:先用羊肉、紅辣椒、青蘿蔔、西紅柿、蒜苗及各種調料做成臊子;接著和面,面和的要硬,這樣的面吃起來才筋,反覆揉直到揉的光滑才算好,然後擀成薄厚均勻的麵皮,用菜刀切細,在開水鍋內煮熟。食用時,先撈麵條,再舀臊子,湯多面少,則臊子鮮香,湯味酸辣,麵條細長,筋韌爽口。
一碗好的羊肉臊子麵,講究的是"面好、湯香"。面好,是指面白淨、擀得薄、切得細、有筋骨、不斷線;湯香,一般選用好裡脊肉,肉要切得細碎均勻,熱鍋熗,隨後依次加入辣椒麵、蔥、姜、調料。熗湯講究油溫火候,注重調料。熗好的臊子紅湯,色濃而味淡,油重而不膩,加上黃花、木耳、蒜苗、豆腐。各種顏色融合在湯裡,看上去色澤鮮豔,聞一聞香氣襲人。
潔白柔韌的細絲長面配上這樣的臊子紅湯,看一眼,登時讓人食慾大增,吃起來酸辣可口,油而不膩,湯香味美。
2)莜麵
燕面揉揉最早僅在固原地區流行,隨著交通發達,提供的便利條件,現在寧夏各地都有製作和供應。燕面即莜麥麵(固原人習慣將莜麥稱為燕麥),且成品吃時口感柔韌有筋,營養豐富而被人們喜愛。莜麥在禾穀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且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莜麥含糖分少,也是糖尿病患者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較多的亞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療效食品。
在寧夏,莜麥有各種吃法,炒著吃,涼拌著吃。不僅如此,莜麵還被用來做成餃子皮,無論是做湯還是幹蘸,混合莜麵的醇香都讓人胃口大開;莜麵也可以搓成面魚魚,和土豆搭配,做成一碗莜麵土豆魚魚,莜麵筋道、土豆綿軟,這一硬一軟的混搭,成就了一場異樣的口感盛宴。
3)炒糊餑
"糊餑"是一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而所謂炒糊餑,就是將這種烙餅切成條狀,加以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主食。是回族發明的一種麵食吃法,流行於寧夏銀川、吳忠等地。特點是製作方便,配菜豐富,香、辣,嚼起來很有口感。
做法也很簡單,將麵粉加鹼和成較硬的麵團,稍餳後揉勻,再擀成薄餅,放入餅鍋中烙至半熟,取出後切成長條。燜炒:燜炒時,炒勺裡放適量植物油,先將羊肉絲煸炒至肉色變白,再依次放進豆腐條、幹辣椒片等料和幾勺羊肉湯。燒開後,將切好的餅條抖散放進勺內,蓋上蓋子。燜至餅條熟透,再撒上蒜苗終一即成。
4)寧夏回族獨特的風味麵食——餛饃
在這兒,必須要提一提,寧夏回族獨特的風味麵食,餛饃。相傳在北宋末年至西夏建國時,餛饃就開始在回族先民當中製作,元朝民間已經盛行。最早,回族做餛饃時,將發酵的面加適量的鹼和乾麵粉,揉成麵團,扮成張,捲成棒,然後制上花紋圖案,置於抹上香油的餛鍋裡,放進坑洞裡的草木灰裡燒,並掌握好火候。隨著城市發展,現在製作餛饃,都是用模具在烤箱、燒爐裡烤。餛饃燒出後看上去黃燦燦,吃起來外脆裡軟,香甜可口。
看不盡的西北風光,品嘗不完的回族小吃,愛好寧夏人對麵食情有獨鍾,除去上面介紹的那些,涼皮、粉湯餃子、羊排小揪面等等,直叫人吃得胃挺肚圓。
當然了,也有南方朋友們不怎麼愛吃麵食,回族的風味小吃中,不單單有麵食,也有其它種類可供食客們的選擇。
三 讓人魂牽夢繞的寧夏羊肉,是寧夏飲食的魂
在寧夏,無論是麵食還是米飯,絕對離不了的就是羊肉,羊肉是支撐各種主食的魂。西北出好羊肉,這得益於這裡的地理環境,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種野生藥草生長在綿延無盡的草地中,羊兒們放養在這些山地中,吃著藥草,喝著山泉水。所以,羊肉的肉質鮮嫩沒有羶腥味。
寧夏的羊肉的吃法很多,手抓羊肉和清燉羊肉,都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羊肉本身的原味。如果想吃個辣口或者重口的,爆炒羊羔肉和羊肉小炒絕對會滿足。
羊肉的吃法不僅僅只限於這些,羊雜碎,燴小吃和羊肉泡饃又是羊肉另一些花樣吃法。
1)羊雜碎
羊雜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腸等原料混合燴制特色美味羊雜碎湯圖片 的。
羊雜碎的做法流傳有兩個說法,一說來自党項人部隊,一說來自成吉思汗部隊。二者的故事基本相似,無非是軍隊名稱不一樣了而已。軍隊被困在荒山野嶺處,食物愈發緊缺的時候,後勤人員把原來屠宰的羊頭、蹄、下水貨等一一撿了回來,把羊肝、羊心、羊腸、羊肺、羊肚兒等下貨用水洗淨,然後用刀亂剁成碎塊,匯在一個大鍋裡放上鹽,煮熟以後因沒有蔥和缺少應有調味品,一人無意將野地裡採來的野香菜,洗淨切成碎塊放到鍋裡。等把這鍋湯燒好,軍隊裡眾將官、士卒經過品嘗食用後,都稱讚此湯的味道堪稱一絕,味道好極了!這種做法流傳至今。
燴羊雜碎是一道著名傳統小吃,寧夏區內各地均有製作,其中以吳忠市的製作獨特、歷史悠久而素負盛名,故又稱吳忠風味羊雜碎。1994年5月曾被評為「全國清真名牌風味食品」。吳忠羊雜碎上過中央臺,來到寧夏旅遊的朋友們,一定要去吳忠嘗一嘗著名的吳忠羊雜碎。
2)燴小吃
燴小吃是回族一道傳統著名小吃,寧夏各地均有製作。因為夾板(夾沙)和丸子是小吃的兩種主料,故又稱燴夾板丸子。
這道美食小吃中,最麻煩的是夾板和丸子,這兩樣需要提前加工好。把羊肉洗淨剁成肉泥,拌入澱粉、蔥未、薑末等料,製成肉餡將制好的一半肉餡平抹在雞蛋皮上,上面再蓋一張雞蛋皮,壓實後用刀切成菱形塊,下入油鍋內炸成金黃色撈出(俗稱夾板或夾沙),另一半肉餡則用手擠成丸子,也下油鍋炸熟。
燴小吃最為出名,來自寧夏中衛。大到各大酒店、賓館,小到街邊小餐館,是很多食客所樂意吃的。一碗米飯,一碗燴小吃,美美地下肚,再喝點湯,吃得踏實又舒服。老人喜歡吃,因為養胃,年輕人也愛吃,誰家有婚宴,誰家孩子過滿月,桌子上總也少不了一盆燴小吃。形狀相似的夾板子、豆腐、粉條、麵筋、菠菜,丸子,再加上清瑩的湯,總讓人忍不住多喝幾碗。
3)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算是回族最有特色小吃之一。
羊肉泡饃又稱煮饃、羊肉泡、羊肉饃,製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或粉條)、糖蒜等,古稱"羊羹",陝西美饌,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固市鎮,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四 清真十大碗,獨特風情,「飲食大狂歡」
在寧夏,回民聚居點,逢年過節、慶典迎送、婚喪嫁娶及招親待友、商務宴請時,都會上一桌十大碗。
這桌回民筵席,主要用羊肉、牛肉、羊肚、土豆、蘋果、豆腐、糯米、雞蛋,配以菠菜、黃花、木耳、桃仁、圓肉、葡萄乾、青梅、紅棗、蕨麻、蜂蜜、白糖及各色調味品製成。雖是大眾菜餚,但各有各的味道。燴丸子:丸子酥爛,湯濃味香;燴夾板;夾板軟韌可口,外酥裡嫩;燴肚絲:肚絲筋軟,香辣適口。燴羊肉:湯鮮、肉爛;燴假蓮子:用土豆炸成的假蓮子,色黃軟嫩,滑潤香甜;燴蘋果;白湯,金黃的蘋果,散見的青紅絲,軟爛甜香;燴狗牙豆腐:軟嫩,湯濃,味鮮,別有滋味;紅燉牛肉:肉爛,色紅亮,味醇香;燴酥肉;酥脆鮮香;最後一道釀飯,是軟糯甜香,果味鮮。吃了農村回民十大碗,你也就領略到寧夏農村回民的飲食特點。
這「清真十大碗」最早從寧夏吳忠流傳開來,吳忠的回民大多都是從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遷徙而來。「清真十大碗」也是借鑑了滿族飲食,「八大碗」,滿族八大碗之所以會受到回族的飲食習慣的認可,主要原因是:其一,回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按教規不許喝酒,不飲酒就不用預備炒菜;同時教規教義上提倡節儉,反對鋪張;其二,歷史上,回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而回族人民又十分好客。為此勤勞智慧的回族群眾創造了宴席形式--"清真十大碗",既節儉,又表達了宴客的氛圍。
以這十大碗為限,靈活配伍。家庭富裕一點兒的,可以上兩碗雜碎,兩碗肉;窮苦一點兒的,僅上"菜帽",下面可用素菜墊底。從回族的飲食發展中,不難看出,回族的飲食文化,也在不斷吸收其它民族和地區的飲食習慣。
結語:
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徵,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就是這樣一個融合多民族特點的少數民族,在千百年來的發展中,兼容之中又具備本民族的特點。
寧夏作為回族同胞的聚集地,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更加豐富,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各種小吃點心,麵食肉類,各種烹飪做法,口味多種多樣。
在寧夏,不僅可以欣賞黃土高坡的豪邁和沙漠的氣勢,還能體驗一場美食盛宴。回族飲食,已成為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在我國食壇上,發揮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