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寧夏回族清真味道的糕餅美味

2020-12-16 糕餅工匠杜德春

尋味寧夏回族清真味道的糕餅美味

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

筆者寧夏敬義泰講課

20年多前筆者就應邀前往銀川、平羅、吳忠、同心、偉洲鎮、青銅峽等地授課,最為深刻的就是這裡的清真麵點、帶有明顯的伊始蘭教宗教色彩,特別銀南地區亦如耶路撒冷之肅然(回族之鄉同心縣或潿洲鎮)。天下黃河富寧夏,源源不斷的黃河水澆灌了這片以小麥為主的肥沃土地。也繁榮了西夏的發酵麵食。整個寧夏地區清真餅子分為四類;饊子;捆饃;油香。原味白餅;酥油餅;烤餅;蒸餅.原味白餅:天然老酵、佐以胡椒、鹽、胡麻油-天然原味酥油餅:天然老酵、皮裹酥包餡,佐以依然等當地天然食材-如方酥餅、油旋餅、三角餅、甜鹹味餅等(有幾十種)。烤餅:天然老面、胡麻油、孜然等-捆饃、清真饃等。蒸餅:天然老面、胡麻油、孜然等-千層玫瑰餅、清真饃饃。

饊子:溯源中原,汲取成回族自成一派的清真糕點。

捆饃:是寧夏地區主要自成一派的清真主食麵點。

油香:是寧夏地區清真油炸麵食的一種春節面點。西夏全境包括:銀川市、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吳忠市、青銅峽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石嘴山市、惠農、平羅縣中衛市、海原縣、中寧縣固原市、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以銀川為風水嶺,銀南與銀北,銀南地區宗教虔誠度與耶路撒冷聖殿一樣純潔;銀北地區早已被漢化嚴重、宗教信仰早已不純。

筆者寧夏敬義泰講課

溯源回族糕餅文化:回族的食俗,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七世紀中葉,從陸路來到長安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他們在經商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帶來了許多阿拉伯、波斯地區的清真萊點,如回族的燒餅據說就是唐代傳入的,在民間早就有西域回回在長安賣大餅之傳說。這些回族先民按照他們原來的飲食方法與飲食制在長安等地長期生活。從海路來到廣州、泉州等地的回族先民也同樣帶進了許多清真面點和菜點。如唐代就盛行「油香」,相傳油香是從古波斯的布哈拉和亦思法罕城傳入中國的。據僧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說:「此油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

筆者寧夏敬義泰講課

西北回族聚居區的糕點「哈魯瓦」,原為阿拉伯地區的一種甜食。「哈魯瓦」為波斯語的「甜」字。後從唐朝長安流行至今。宋代,有一道清真萊叫「凍波斯姜鼓」。相傳,這道菜是回族先民從波斯傳入中國的,先在沿海一帶後傳到內地。元代,口回民族形成後,回族飲食更是豐富一多採、這二時期的回族飲食,一是品種花樣多,大街小巷及市場」上都有回族飲食攤點。二是具有回國殘族的飲食特點,既保留繼承了阿拉伯、波斯地區的一些清真菜點,又吸收了中國菜點、麵點的一些製作方法,二者結合,為回族所用。如「託飩饃」①就是當時回族人民在阿拉伯烤餅和中國烤餅的基礎上,吸收、創造的一種食品。還有「禿禿麻食」、「舍而別」(果子露)及其它清真菜點等。元人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十卷,其中有《回國食品》一節,記載了回族食品及其製作方法。如:設克兒匹刺,胡桃肉溫水退皮二斤,控幹下擂盆搗碎,入熟蜜一斤,曲昌車燒餅揉碎一斤,三件抖勻,揉作小商團塊,用曲昌車燒餅劑包餡捏作接李撒樣,入爐貼熟為度。

清真餅子

清真:「清真」一詞常被道家用來表示「純真樸素」、「幽靜高潔」之意,如《世說新語·賞譽》:「山公舉阮鹹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慾,萬物不能移也。」《世說新語》:「太祖以清真而敬之。」唐朝李白就有過「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的詩句,明清時期,中國的伊斯蘭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的時候曾使用「清靜無染」、「真主原有獨真,謂之清真」等詞句來稱頌伊斯蘭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稱其寺廟為「清真寺」,後來回族的穆斯林越來越多地將「清真」一詞使用在對伊斯蘭教的稱頌和解讀中,認為清則淨,真則不雜,淨而不雜是為「清真」。《古蘭經》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

清真老面:寧夏回族清真發麵餅子,主要是以「清真老面」為味道底蘊,發酵餅子品質趨勢、口感如何、發酵蓬鬆等皆看清真老面發酵質量程度。

引子面肥:投入清真引子必須健壯;其次依據季節增減面肥量;再就是清真老面絕對不能添加工業酵母、而是天然老面野生酵母所培育馴化(這一點是真正有信仰的伊斯蘭教清真教徒的虔誠所焙);最後就是發酵面肥不可以加任何酒作為引子。

發酵器皿:必須是盛水或醃菜陶瓷之甕或棗木梨木所匠木缸;鐵或鋼之器皿是不容許使用的。

攪拌器具:必須為棗木、梨木所匠1米見長的圓木棍。

餳面溫度:冬季為20-24°;夏季為16-20°。

餳面時間:酌情而設(子酵、母酵、嫩酵、大酵、子母酵-參閱筆者:《面肥八大類》)。

清真餅子是寧夏地區特有的糕餅,是回族面點名品。有白焙子、鹹焙子、甜焙子。形狀有圓的、方的、三角的和牛舌形的等等。都是小麥麵發酵,兌鹼烤制而成的。外乾脆內暄軟,有濃濃的小麥麵香味兒。是早點中最廣泛,最經常的主流食品。也是旅行最佳食品,常配以鹹菜食用。

成品有白焙子、牛舌頭、油旋羅鍋、千層、油酥、豆沙焙子、糖焙子、鹹焙子等,形狀各異,口味有別。焙子做最好的多為回族人。他們烙焙子講究三淨:和面的手淨、面盆淨、面案淨。只見面案師傅頭戴白帽,一會兒揉一會兒擀,不時添加佐料,一會又轉身疾步將半熟的焙子挪鍋換位,那和面的拍打聲、擀杖的擊案聲,那手舞足蹈極富節奏感的勞作,仿佛是一位資深音樂大師在指揮一支交響樂團。

西部人多好麵食,有"吃米不如吃麵,走親戚不如住店"的老話。焙子噴香耐飢,便於攜帶,易於消化又經濟實惠,不似奶油甜點、"狗不理包子"等食物那般金貴炫目,為地道的大眾食品。對民風樸直、民情柔順的西部區來說,經久不哀的焙子還真有地緣的、飲食文化的內涵。整個內蒙中西部地區、西北地區、津京地區、華北地區等回族清真餅子皆溯源與此。清真餅子分兩大類:一為單純清真老面勾兌白面所烹,不加酥亦不加餡;一為加酥亦夾餡。清真白餅子:發酵好的清真老面、勾兌部分白麵粉,水,鹼面或蘇打;焙烤成白素清真餅子。方圓酥餡清真餅子:(可以製作各種形狀風味;小包酥或大包酥或卷酥手法)食材原料1、麵團:麵粉500g,清真老面50或100g,雞蛋3個,水200g,蘇打粉2克,胡麻油50g;2、油酢麵團:麵粉150g,胡麻油100g,鹽3g,孜然等佐料分解做法①將1中所有材料混合(雞蛋打散啊),揉成光滑的麵團,和的稍軟一些,用保鮮膜包好進行基礎發酵;

②發至兩倍大,排氣分割成三個麵團(如果覺得大,可以再分小些),蓋好松馳10分鐘;

③將2中材料混合,油要一點點加入,油酥要軟硬適中,成為油酥麵團;

④取一醒好的麵團,用雙手內扣成碗狀加入適量的油酥,開口封緊;

⑤先開口向下擀幾下,翻面擀成橢圓形,延長向折三折;

⑥折好的麵團開口向下延長向繼續擀長,翻面,捲成圓柱形;

⑦左手拿已卷好的麵團,用右手在中間壓一下,從圓柱的兩端向上轉圈抓至成為一個圓球;⑧開口向下,擀成圓形,向上的一面刷油;

⑨電餅鐺或烤箱預熱,刷油的一面向下將餅胚放入鍋中,再在另一面刷油,兩面烙成金黃色。

饊子:

溯源典故: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饊子。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詞人、美食家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寒具的製作方法。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名為《寒具》的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記載:「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國成立後,寒食節逐步與清明節融合在一天,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也早已遺失,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喜愛,時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時令食品。

美食文化:饊子是一種油炸麵食。在西北地區都有吃饊子的習慣。一般漢族在臘月底製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麵食品。

饊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後,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饊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饊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的意思),感謝客人的光臨。

饊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現在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裡巧手幫做油饊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饊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饊子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和面時要用比較大的勁道,最好能再加一些雞蛋或者植物油,可以使饊子更香脆;把和好的面擀成麵餅,再把麵餅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饊子,也是回族的一種小吃,由於地區不同,也別稱膏環,捻頭等。它用麵粉加少許鹽和好,捻成細條,油煎而食,有盤饊和酥饊之分;以股細、條勻、焦酥、香脆為佳品。在寧夏各地,每逢節日喜慶,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圖形各異的多種饊子,點綴節日氣氛。

如今,在許多食堂和早點鋪裡,饊子也已成為常見食品,隨時可以買到。現在饊子也常出現在非節日場合,並且在內地也普遍存在,比如四川樂山的豆腐腦中就有饊子加入,味道也不錯。

食材配方:麵粉500克,雞蛋1個,鹽12克,植物油400克

製作方法:

1.將麵粉放入盆內,兌入約250毫升溫水(天熱可用涼水),雞蛋1個,鹽12克,同時放入,待鹽溶化後,用手把面抄勻,再用手把面紮成柔軟光滑有筋力的麵團,蓋上溼布餳20分鐘。

2.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麵皮上再抹一層油,用水搓成筷子樣粗細的長條,分層盤入盆內。層層都要刷油,從頭到尾搓成一根。

3.將麵條的一頭夾在左手的虎口處,用右手捋住麵條,往左手並排伸出的4個指頭上纏9~10圈,再取一雙筷子,撐在纏好的麵條圈套內,用雙手拿住兩頭,往外抽至20釐米左右長,投入七成熱的油鍋中,剛一見熱,立即將一頭扭一個半劑,然後抽出筷子,在油鍋中炸至定型,成柿黃色撈出即成。撒子,是回族待客、送禮、過節的傳統食品。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開始吃油炸撒子了,之後,回族聚居的甘肅、寧夏、雲南、四川、河南、山東、遼寧、黑龍江等省都有吃撒子的習俗。撒子源於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早在漢代即以糯米煎制,分為盤撒與酥撒,名曰「寒具」,後來因時間推移和地域的原因,出現了「膏環」、「環餅」、「捻頭」等別稱。宋代蘇東坡用詩形象地反映撒子「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回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吸收漢族飲食文化中的精華,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創造出了一種符合本民族習慣的撒子,富有回族特點。當回族給親友拜節時,要拿撒子送禮,家裡來賓客時要端上』撒子和蓋碗茶招待。回族的撒子股細條勾,焦酥香脆,色澤豔麗,造型美觀,做工頗講究。一般要在麵粉裡放入適量的鹼溶液,並加入紅糖、蜂蜜、花椒、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進雞蛋和香波合面,然後反覆揉壓,搓成粗條放在盆中醒一會兒,當油鍋熱時,左手四指併攏,纏上麵條七」圈,輕輕伸長,套在筷子上下鍋。四。川、河南、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民做撒子時,把面搓成均勻的長繩,對頭折兩個來回成八股,用手將兩頭捏在一起,即可放入油鍋內炸出。回族的撒子看上去黃鮮鮮,聞起來香噴噴,吃起來脆甜甜,堪稱佳撰。

清真捆饃:

餛饃,是寧夏回族獨特風味麵食。相傳在北宋末年至西夏建國時,餛饃就開始在回族先民當中製作,元朝民間已經盛行。關於餛饃的來源,在回族民間有好幾種傳說,大同小異,但都與回族歷史上的野外牧羊生活有關。傳說很早以前,回族牧羊人每次出去都要幾天乃至十幾天才回來一次。常常在野外生活,且帶鍋碗。背上米麵,還要找水,非常辛苦,時間長了,回回牧羊人為此發愁。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回族老人在別人家發現了兩個銅罐,山大一小,能套在一起,既可做飯、又能背水,就花錢買上了。在一次做完後,將剩面放到銅罐裡,下午做飯時面已發,當時想做饃饃沒蒸籠,也沒有鍋,就拾了一堆柴準備燒,火大了會燒糊,八怕不熟,後來待虛火著完之後,在草木灰中燒,結果燒成功了。

從此,餛饃就一直流傳到今天。現在回族民間的餛饃鍋有銅的、有鐵的,還有鋁的。形似當今飯盒,有長方形的,有圓形的。過去回族做餛饃時,將發酵的面加些適量的鹼和乾麵粉,揉成麵團,扮成張,捲成棒,然後制上花紋圖案,置於抹上香油的餛鍋裡,放進坑洞裡的草木灰裡燒,並掌握好火候。餛饃燒出後看上去黃燦燦,吃起來外脆裡軟,香甜可口。後來餛饃的製作發展到 有專門的模具,不用人工做花紋。城市裡用餛饃模具在烤箱、燒 爐裡烤,效果更佳。有的清真飯館也開始生產,頗受歡迎。是一種寧夏回族特色的清真糕點,主要由小麥麵粉、雞蛋、牛奶等純天然食材烘焙而成。口感酥軟香甜,奶香四溢、回味無窮。並且低糖、低熱量。事宜各種人群食用。

捆饃源自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種清真食品,包含西北風味,口感獨特。在吃慣了時下細膩而又玲琅滿的高級點心之後,捆饃帶著傳統的概念給予您舌尖上一種粗線條的美味!

又叫"爐果子"、"沓餅",或"捆蛋子饃饃"。捆饃味道醇香,老少鹹宜。歷史上關於"捆饃"的最早記載,是在宋朝時期的西夏國,一位放羊的回族老漢,在一次放牧中,偶然將發酵的面放在兩個大小不一,相扣的銅罐裡,周圍埋上木炭烘烤,不想味道還不錯.於是這種獨特烹飪方式流傳了下來,並且在後人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中,捆饃也進行了一次華麗轉身。而後捆饃再新疆地區也出現過類似的食物,但是從根源上來講,捆饃確實"出生"於寧夏地區!

捆饃的製作和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糕點不同,用香豆子、芝麻、牛奶、雞蛋等拌好的糊糊刷到麵皮上再進行烘焙。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天然。無任何的防腐劑和食品添加劑,食材的選用雖然單一但是絕對綠色健康。口感上捆饃雖然沒有太多樣的味道,但是其醇厚的香酥也足夠回味!捆饃的烘焙方式主也接近最原始的方式,人類自從會使用火以後,"飲食文明"也在逐漸的發展,捆饃在烘焙的歷史長河裡也許微不足道,但是卻也留下了它的身影。

油香(油果子):油果子是一道漢族、西北地區傳統面點小吃,屬於油炸食品,在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陝西地區是一道糕點文化的傳統記憶。每逢春節過年之際,幾乎每每家每戶都會做油炸果子,但是其他地方很少有。一般農家更多,城市裡因為製作果子非常麻煩,所以很少有人經常做。

油果子蒙古人叫"餑餑",用酸奶加適量鹽水和面(發酵的面為佳),然後搓成條狀,用刀將和好的面切成菱形,再用煮沸的牛、羊、駱駝油或植物油炸成黃色即可。

油果子,早在清代已是走俏的外銷特產之一,做法:首先糯米粉放點糖(少許)、水、發酵粉混起,發酵,至少要放一晚上。然後手沾油,像包湯圓一樣把糖心包進去,再將包好的"湯圓"扔進生芝麻裡面,裹一層生芝麻 ,最後鍋內倒大半鍋的油,將裹了芝麻的"湯圓"放進去,用漏勺翻滾 炸至金黃色起鍋。

現在油果子做法和口味也很多,有滾糖、罩蜜、夾心、包餡、擦酥、滲糖品種多樣,美味可口,益氣胃,享譽四鄰。

北方的油果子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做法:一種是用牛奶酸奶奶加適量鹽水和面,然後搓成條狀,用刀將和好的面切成菱形,再用煮沸的牛、羊、駱駝油或植物油炸成黃色即可;一種是以老麵團發酵,然後加酸奶湯子,白糖,蘇打,植物油,然後用植物油油炸而成。

這種產品既是北方民族一個地區傳統的糕點產品,也是一個時代文化演變的文化。西北處於高寒地帶,過去遊牧或耕種時代,為了抵禦寒冷和農耕狩獵,創造了這種保質期長、隨時可以移動吃的油炸糕點美味產品。現在在內蒙古多地、新疆、甘肅、青海、陝北等地,這種產品依然隨處可見-人們在遊牧之際或婚喪嫁娶之際、或耕種秋收之際作為一種常備的樸素糕點出現在各種接令餐桌。

作為另外一種以發酵麵團為主的油果子,主要是在八十年代寧夏銀川回民兄弟在清真儀式上出現的主要禮品;由此而產生衍生了這個吃口軟香酥的油果子(也叫清真油饃饃)。也許是回民兄弟姐妹在中東朝拜之際看到了耶路撒冷人民的發酵大餅而產生了靈感所致。寧夏青銅峽、吳忠市、平羅、銀南地區,甘肅大部分地區,內蒙古烏海阿拉善臨河地區,在各種清真禮儀之際,油果子作為一種傳統與宗教結合的美食出現在各種場合,特別是春節時候,很多公司或者糕點廠都在忙碌著生產這種產品,銀川以敬義泰老字號食品公司生產傳統油果子而聞名。

型做法:麵粉,清真老面,牛油,雞蛋,牛奶,白砂糖,泡打粉,奶粉

1.發麵:頭一天先把雞蛋(雞蛋越多,會使果做出來的果子越脆)加入麵粉和成麵團放油炸之前的果子,置在比較暖和的地方,使面能發起,面的面積膨大到一倍就好了。加入鹼水揉勻。

2.和面:

(1)先取一個盆放入麵粉裡面放雞蛋、牛奶、白糖、小蘇打和成白色硬麵團,蓋上布在暖氣邊放置。

(2)在取一盆放入麵粉,將雞蛋打入然後把摻了紅糖、蜂蜜的牛奶倒入麵粉裡和成黑色硬麵團,不要忘了放小蘇打(一點就行)蓋上布在暖和的地方放置。

(3)在取一盆放入少量麵粉把熬好的熟油倒進去和成油酥面,

(4)取一點發麵和油酥面和白色硬麵團一起揉勻分成若干小塊蓋上布在暖氣邊放置。

(5)取一點發麵和油酥面和黑色硬麵團一起揉勻分成若干小塊蓋上布在暖氣邊放置。

3.擀麵:取兩塊白色麵團用大擀麵杖把麵團擀成面片,在把黑色麵團也擀開。出鍋後的果子

4.在白面片上刷上水把黑面片放在上面,在刷上水把白面片放在上面。就是中間是黑色的上下是白色的,然後用刀切成長條狀,幾個長條上下堆放,在中間用刀拉幾道口子,做成花式果子。下油鍋炸,要密切注意火候,不然果子會被炸黑的。一般第一盤果子很可能會炸黑,以後就有經驗了。出鍋之後可以撒點兒糖,非常爽口。

軟香型做法:麵粉5斤,發酵粉0.5斤 ,鹽0.1斤,清真老面2斤,雞蛋0.5斤,植物油0.5斤,蘇打分適量,紅糖稀,水適量。

1、麵粉,打入雞蛋,放入鹽、水攪拌,原料攪拌均勻。

2、再加小蘇打,揉成光滑的麵團,壓面;

3、將麵團擀薄到2公分厚度;

4、切成長條形,長6-8公分,寬4公分;

5、在中間劃一刀或三刀;

6、將一邊從刀縫中出來;

7、扭成花形;

8、放入燒熱的油鍋中,溫度160-180°;

9、炸至棕黃色,撈出即可。歷史溯源:《回族民俗學》原創: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

相關焦點

  • 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
    *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中國焙烤食品防腐與抗氧化食品工程師杜德春:*中國傳統糕餅粵派、京派、蘇派傳承工匠杜德春: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老師、參加美國加州糕餅比賽評委杜老師更多原創-敬請觀賞以下文獻:《苦難生活 焙烤美味人生》《糕餅焙烤資深工匠杜德春》、《杜德春糕點技術領域專業書籍
  • 尋味香港面點糕餅麥香
    尋味香港面點糕餅麥香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筆者多次應邀香港講課,執筆香港之古色古香的華夏傳統糕餅,一品香港麥香;香港糕餅、何止是意境下的水墨丹青,還有氤氳發酵的饕餮;美 無處不在、馨 滿園出色,執筆香港寶島、芬芳彌香!
  • 食品工匠杜德春:中國糕餅知多少?
    全國烘焙焙烤視覺原創類1:《糕點、糕餅、焙烤、烘焙 》、《我國烘焙加工業、一覽縱山小》、《桃李麵包--你能讀懂的麵包40個億 》、《糕餅加工寶貝們 何以失敗 》、《糕點產品技術研發的路徑》、《穿越走西口下的文化糕點(文化糕餅系列篇》、《穿越黃土高坡下的陝北美味糕點文化》、《穿越河西走廊下的清真饃饃餅子文化
  • 7款美味的清真糕點,清甜不油膩,孩子老人的最愛
    7款美味的清真糕點,清甜不油膩,孩子老人的最愛Hi,大家好,我是美食達人樂樂,今天樂樂要為大家帶來的是各地有名的清真糕點。小夥伴們肯定對糕點都不陌生,糕點是一款既可以作為主食,又可以作為飯後甜點的食品。那麼今天樂樂就為大家分享幾款傳統的糕點。
  • 回族風情影響下的寧夏小吃文化,民族特色匯聚的「飲食大狂歡」
    3)炒糊餑"糊餑"是一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而所謂炒糊餑,就是將這種烙餅切成條狀,加以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主食。是回族發明的一種麵食吃法,流行於寧夏銀川、吳忠等地。特點是製作方便,配菜豐富,香、辣,嚼起來很有口感。
  • 尋味河南面點糕餅麥香
    尋味河南面點糕餅麥香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筆者多次河南講課糕餅之工藝味帶之法,且少年學徒多次前往河南老國營第一食品糕餅廠、第二糕餅廠近距離饕餮河南十足的魯派傳統糕餅;回眸年少學徒與近些年焙烤豫味之糕法;仿佛昨日之唇齒留香、擀制烹焙;執筆豫糕、又見芬芳。
  • 尋味湖南傳統法餅(泡餅)
    尋味湖南傳統法餅(泡餅):技術匠心|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法餅亦叫發餅、泡餅,乃是溯源湘地之餅;後延伸湖北、四川、重慶、滇貴;與東北的光頭餅有同工異曲之藝印象裡的法餅,圓圓的、厚厚的、軟軟的、帶有酒香,吃起來還有點粘牙,不是什麼特定的節日要吃的食物,本身也沒有什麼傳奇的故事,和很多食物一樣歷史悠久卻又默默無聞。如今,還有人記得它嗎?想要將法餅做好,秘密武器就是甜酒。
  • 寧夏打造中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產流通基地
    新華網銀川9月13日電(記者艾福梅)「第三屆中國(寧夏)國際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節」正在寧夏首府銀川舉行。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寧夏藉助這一交流平臺,正努力打造中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產流通基地。  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李銳說,作為中國唯一一個回族自治區,寧夏擁有發展清真產業的優勢。
  • 尋味中國點心的精髓糧食、食品工匠杜德春執筆焙烤美味專業書籍
    尋味中國點心的精髓糧食、食品工匠杜德春執筆焙烤美味專業書籍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中國糕點、芬芳世界;以京派、蘇派、粵派三大流派奠定東方之饕餮的文明;或小麥或水稻、均稻香美味,饕餮五千年東方糕點糕餅尋味中國點心的精髓糧食、食品工匠杜德春執筆焙烤美味專業書籍。
  • 尋味探店:手工狀元糕 好寓意 好味道
    現今,狀元糕也成為了夫子廟人氣風味小吃之一,狀元糕上撒桂花,寓意狀元摘桂,正所謂「吃了狀元糕,好中狀元郎」。 「狀元糕,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它是傳統的米糕,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純手工製作,而且它的工序有很多道,十分繁瑣。吃起來松鬆軟軟的,很好吃。而且狀元糕有個含義,我們在糕上面撒了一點桂花,寓意學子摘得桂冠。」
  • 宴遇寧夏,饕餮美食大放送
    出團日期:4月30日產品報價:1980元/人自古黃河富寧夏,蜿蜒的黃河在經過寧夏的時候流速放緩,形成了素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平原,而在這個以回民為主的自治區美食主要以伊斯蘭教美食特點為主。寧夏不僅風景秀麗,美食也獨一無二,說起寧夏,不知道朋友們覺得寧夏是如何的?就客觀來講,寧夏風景秀麗,不然也不可能有塞上江南之稱。
  • 夜訪清真美食市場,偶遇熟食推車二十年的老大爺,原來真相如此
    每天銷售百十斤的熟食,品種很多,牛腱子、牛眼睛、牛筋、牛肚 ,說起他老伴的祖傳秘方,他特別傲嬌呢,瀋陽最大的清真寺~清真南建立者就是鐵氏家族,除了清真南寺外,西關附近還有一座東寺和北寺,目前正修繕中。(下次補上清真寺圖片)您猜這熟食是什麼?我們一發內容就是有人說小廣告,這地方需要打廣告嗎?切糕和套腸是西關最受歡迎的美味。
  • 寧夏十大人氣餐館 寧夏最好吃的餐廳盤點 寧夏最好吃的餐館在哪
    地址: 解放西街11號(新華百貨老大樓正對面,靠近寧夏回族自治區郵政大廈)3、仙鶴樓推薦理由:人說「走進寧夏,吃在仙鶴樓」,店內環境優雅,大廳中間的假山及觀景臺被小橋流水遊魚,在銀川每家每戶都有八寶茶的獨特秘方,與眾不同
  • 尋味天津舌尖上的美味糕點
    尋味天津衛舌尖上的美味糕點文|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筆者多次到天津衛授課,天津糕餅與北京殊途同歸、饕餮為姊妹稻香糕;昨日之芬、津味十足;舉筆水墨丹青、尋味天津衛唇齒糕香。因為在他的印象裡,南方糕的品種多,北方餅的品種多。實則車前子這番認知是不大正確的。南糕北餅並非杜撰,而是自古以來,已存在這種現象。楊蔭深先生說,古人吃糕,似較吃餅為少,這大約是北方人喜吃麥食而不喜吃米食的緣故吧!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國都多建在北方,所以貴為帝王,也時常吃餅而很少吃糕。
  • 這個冬天,寧夏人不該錯過的老字號清真羊雜
    今日推薦:老字號清真羊雜碎回憶起小時候第一次看見羊雜碎,心裡可勁兒的犯嘀咕:這玩意能吃嗎?尤其聽說是腸啊肺的,更牴觸了。架不住有個愛吃的老爹啊,連吃了幾天終於繳械投降,咱寧夏竟然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小巷子容易出美味,一點不假。這家位於興慶區鐵北巷的9年老店詮釋了什麼叫做一成不變的老味道,來的基本都是回頭客。
  • 寧夏十大美食街 寧夏吃貨最喜歡去逛的美食街「寧夏美食」
    小編今天就為大家收集了寧夏十大美食街,有懷遠夜市、錦泰清真美食街、隆基第八大街、寧夏觀光夜市等等,身為吃貨的你,千萬不要錯過了寧夏這十大美食街。這裡以國家4A旅遊景區標準建設,塑造獨一無二的寧夏觀光夜色特色旅遊品牌,打造健康、時尚、美味的特色城市「夜生活」旅遊休閒綜合體。
  • 白劍波專欄 | 西安清真飲食史話(五)
    由於筆者在《清真飲食文化》一書已有敘述,所以這裡對相關知識只做簡單介紹。重點則以小吃品種為線,貫穿清真飲食史話。西安的清真小吃品種,其來源分三種:一是當年直接從阿拉伯引進,如水盆羊肉、羊肉泡饃、油香、哈魯丸等;二是結合中國灶具與原料,自發創製,如涼糕、肉油飯、粉蒸肉、圪墶油茶、飥飥饃等;三是學習漢族小吃技藝,改造成獨具特色民族小吃,如酸湯餃子、餈糕、甑糕、江米糕、油糕等。
  • 旅途美食小吃:回族傳統食品
    #旅途美食小吃#清真全羊席「全羊席」與「滿漢全席」並列,清真菜品種多達70多種,進食終日而無重樣,全系羊體肉而味道迥異。羊肉水餃粉湯餃子原為漢族食品,根據考古發掘早在唐朝時的餃子,就和今天的餃子一模一樣。
  • 黃添進:讓中國清真食品走向阿拉伯世界
    在寧夏,甚至整個中國大陸的西北地區,提及「麥爾樂」3個字,幾乎無人不知。這個清真烘焙食品企業,如今以銀川為主陣地,輻射整個西北清真食品世界,並成為國內為數不多取得HALAL(清真食品)認證的清真食品企業之一。而這個清真烘焙食品帝國的締造者,正是南安人黃添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