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傳統食品,以品種多、花樣新、烹調精、配料香,具有不同凡響的吸引力。善於多種經營的穆斯林,其經營範圍中,以屠宰業、飲食業較為普遍,索有「回回兩把刀,一把賣牛肉,一把賣切糕」的諺語流傳。開飯館者數量可觀,高、中、低各種檔次都有。本小利微者多開早點鋪,鋪面稍大者,供應午飯晚餐,有各種炒菜和雞鴨魚肉,為市民和遊客提供就餐選購之便。高級飯館則山珍海味,名菜佳餚,酸甜鹹辣,一應俱全。穆斯林廚師心靈手巧,技藝高明,從選料、刀法《調配到下鍋、火候,都很講究,從而達到鹹甜分明,酥爛脆嫩,油而不膩,瘦而不柴,明油亮芡,色澤分明,能適應四面八方顧客的口味,使之慕名而來,滿意而歸。#旅途美食小吃#
清真全羊席
又叫全羊大菜,以羊肉烹製多種菜餚,但菜名不用羊字,以象徵性的別名代之。有固定的菜單,席面程式安排和菜、點順序,每席上都有四千碟、四鮮碟壓桌。「全羊席」與「滿漢全席」並列,清真菜品種多達70多種,進食終日而無重樣,全系羊體肉而味道迥異。羊肉水餃粉湯
餃子原為漢族食品,根據考古發掘早在唐朝時的餃子,就和今天的餃子一模一樣。寧夏回族將煮熟的羊肉水餃撈出來將羊肉丁、涼粉放入羊骨頭湯中,撒上香菜末、寸段韭青、雞蛋餅絲以及辣椒油、醋等,再將調製好的羊肉丁粉湯澆在水餃上,成為獨特的民族佳餚。牛羊肉泡饃
這是回族特有的傳統風味美饌。它以選料嚴、烹製精、營養豐富,香醇美味而譽滿中外。牛羊肉泡饃的吃法很講究,烹製泡饃前,食者自己將饃掰碎,碎如繩頭,以便入味。掌勺師傅看饃走湯,逐碗烹製,武火急煮,兩翻裝碗即成。傳統煮法有「幹泡」、「口湯」、「水圍城」。食時切忌攪動,講究從一邊「蠶食」,以保持鮮味。食後飲用「高湯」一碗,濃香溢口,回味不絕。
手抓羊肉
選擇膘肥肉嫩的「站羊」,請阿訇按伊斯蘭教規屠宰,然後入鍋烹煮,用少許花椒、青鹽,文火燉綿,趁熱撈出,切成大塊,用手抓來,蘸些鹽末,就著大蒜享用,細嫩滑爽,滋味綿長,不油不膩,清淡可口,如果舀一碗羊肉清湯,打上香菜、蔥花,一邊吃肉,一邊嘗湯,更是鮮香入味。牛羊雜碎
其味精妙無比。有一句俗諺說:「腮肉肚梁子,蹄筋油葫蘆」。吃雜碎就講究牛腮肉、肚塊、蹄筋和牛責門脂肪這四樣東西,如果在冬天寒風凜冽的早晨,來一碗「雜碎」驅寒提神,不可多得。據說,早在明代,徐霞客旅遊時,在回族名人馬雲客家裡品嘗過「牛雜碎」的鮮味。他在遊記中寫道:「餚多牛雜脯甚清潔」。可見回族人民烹製「雜碎」已是源遠流長了。牛乾巴
將沒有洗過的新鮮牛肉加鹽和香料用力反覆搓揉,然後置於大瓦缽中加蓋密封,放於陰涼處,醃半個月後取出晾曬即可。是待客上品。可油煎、可清燉,還可以與新鮮蠶豆一起燜飯吃。易貯存,至來年冬仍不變質。回族油荼
將麥麵和少量蕎麥麵、糯米麵混合後,放在熱鍋內炒熟,然後加放適量的羊油或牛油再炒,待麵粉炒鬆散並晾涼以後,即可裝入壇內。吃時只需加糖用滾開水衝拌即可。
團饃饃
寧夏、甘肅等地回族的傳統食品之一。以麵粉為主料,輔以紅棗、花生仁、葡萄於、柿餅、豆面、胡麻油等佐料,通過反覆揉勻,裝入困鍋,文火煨烤而成。黃裡透紅、酥軟清脆,香甜味美。張寡婦黃酒
寧夏傳統名特產品。寧夏金積堡張春林之妻張氏於清朝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開始按祖傳秘方釀酒,因丈夫去世一人經營而得名。其製法:以糯米、高粱白酒、冰糖、藏紅花、黃桅子、花椒等為原料,用水質甘甜的井水釀造而成。色澤金黃清澈,酒味清醇,甘甜可口。有舒筋活血,祛寒補氣,健身除病的作用,是產婦、體弱者及老人的滋補佳品。馳名中外,曾遠銷香港、新加坡等地。釀皮子
甘寧青回族小吃,味清香醇,筋道利口。它的製法是:麵粉加澱粉用水攪拌糊狀,倒入薄鐵皮製成的大盤中,厚約半指,盤內事先用植物油擦拭。數盤疊放蒸鍋內文火蒸熟,成粉皮狀,然後用小鏟輕輕剷出,放入冷開水中浸一下,用快刀切成寬粉條狀。吃時調入香油、醋、辣椒油、蒜等佐料即成,若加些韭末或香菜則更好。
四川成都名菜:香味撲鼻、麻辣回甜的「夫妻肺片」
臺灣的桃園、新竹、苗慄三縣(市)美食小吃
福建的手抓面和貓兒粥,奇特的吃法
城市故事:臨夏的茶事和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