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未來科技城成為中小科技型企業孵化壯大的主戰場之一。 (資料圖片)
武漢市以改革激活創新源頭,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和門檻,加大補貼扶持力度,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努力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目前,武漢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熱情高漲,創新活力湧現,數量實現快速增長
武漢蘭丁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機器人「Landing」蘭丁,能閱讀細胞樣本、協助醫生診斷癌症,每天至少可以診斷3.5萬例樣本,使醫生工作效率提高近300倍。
孫小蓉曾就職於加拿大BC腫瘤研究所,2001年回國創立蘭丁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她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企業能夠通過持續創新,在競爭中佔據市場,得益於武漢打出『組合拳』,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破解融資難、招人難、科研成本高等問題」。
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發展潛力大、適應能力強、市場轉型快等優勢,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是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量。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以改革激活創新源頭,通過精準發力,破解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煩惱」,在一些領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體制機制。
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日前,武漢力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請到2000萬元過橋貸款,銀行在1天內完成續貸操作,利息僅2100多元。該公司負責人吳餘龍告訴記者,企業向銀行續貸,必須先還完舊貸,才能申請新貸。還款來源要麼靠自有資金,但會使企業周轉產生困難;要麼向民間借錢,新貸發放後再還,即過橋貸款。「但民間過橋貸款利率高,企業很難承受。」
融資難、融資貴,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瓶頸」。「企業首貸難,續貸更難。」武漢市經信委副主任劉衛軍介紹,針對這一「痛點」,武漢市拿出4.36億元作為小微企業融資應急資金,為小微企業用作過橋貸款。
「設立小微企業融資應急資金,就是通過公益性方式,化解企業資金鍊緊張狀況,幫助更多優質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劉衛軍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資金使用在2個工作日內,其日綜合費率僅為銀行日化貸款基準利率的90%;超過2個工作日的,超過部分日綜合費率為銀行日化貸款基準利率,與社會過橋資金使用成本相比,僅為後者的二十五分之一左右。
小微企業融資應急資金啟動兩年多來,已累計發放28.26億元,幫助182家企業獲得續貸融資33.19億元,企業由此節省融資成本約6100萬元。
科技金融是科技創新的助推器,在培育科技型企業過程中具有基礎性、關鍵性作用。2015年7月份,武漢城市圈獲批全國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隨即,武漢市出臺《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工作的實施意見》,一系列科技金融創新和新產品不斷湧現。
武漢建立健全政府、保險公司和銀行共同參與的風險分擔機制,著力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和門檻,更好地為科技企業提供針對性服務。2017年,科技保險保費達5489.12萬元,保險金額172.11億元。
武漢聖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經營汙水處理廠自控和海綿城市綜合管理的公司,今年初因訂單量大增亟需流動資金。但跑了幾家銀行後,公司董事長張願園頗受打擊,由於沒有抵押物,貸款受阻。後來,光大銀行武漢分行給聖達電氣公司提供了科技型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公司未出一件抵押物,便解決了100萬元資金需求。」張願園說。
「一旦企業無法償還貸款,保險公司、政府、銀行會按照5∶3∶2的比例分擔風險,體現了聯動協同、分擔風險、發揮各自優勢的特點。」光大銀行武漢分行工作人員王麗介紹。
「科保貸保險費率一般不超過2.6%,銀行利率按照基準利率上浮不超過40%,加上各類優惠政策,借款人融資成本能控制在10%以下,低於其他融資方式的成本。」武漢市科技金融創新促進中心主任範方勇告訴記者。截至去年末,武漢23家中資銀行科技貸款(含票據融資)餘額為1936.03億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這幾天,珞珈德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治國準備領取價值10萬元的創新券,用於公司產品的研發和檢測費用。作為一家專門提供車載導航軟體技術研發和地理信息服務的中小企業,公司長期與相關工業研究院有合作關係。
楊治國告訴記者,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資金鍊、現金流壓力比較大,研發、技術、產品更新換代等方面面臨壓力,「公司產品需送研究機構檢測,但檢測費用比較高。創新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促進企業加強研發」。
為了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武漢市加大激勵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強化管理,加快創新發展。
武漢市科技局對在本市註冊的主營業務收入不超過2000萬元的科技型企業,以科技創新券方式給予補貼支持,支持企業研發創新,鼓勵小微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及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武漢市經信委以小微企業服務補貼券形式,對全市小微企業購買社會服務機構專業服務給予資金補助。補貼服務內容包括財稅服務、信用評級服務、法律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管理診斷服務等。2018年,企業申報、領取環節將全部在網上進行,足不出戶就可享受政府資金扶持。
同時,武漢市對由規模以下首次成長為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資金支持。武漢市還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有發展潛力的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納入全市企業成長後備庫,市區聯動聚焦扶持。
搭建創新創業平臺
一項技術從大學實驗室到形成產品、走向市場,這個路程有多遠?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王磊深有體會。
2008年,王磊從香港回到武漢,加入華中科技大學主持OLED發光材料的研發工作。在推動成果轉化過程中,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難題:走完科技成果轉化審批流程至少要一年半,而對於電子信息產業而言,一項新技術放上一兩年或許就會變成廢紙。
恰在此時,武漢出臺「黃金十條」:教授可留崗創業;智慧財產權一年內未轉化,成果完成人有權處置;支持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一系列利好加速了OLED發光材料技術成果轉化。
2013年,在武漢光電工研院的推動下,尚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王磊擔任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從前期中試到小批量生產,從研發人員到市場團隊,武漢光電工研院給予尚賽光電全方位支持。經過5年努力,尚賽光電成功研發出一系列OLED核心發光材料,順利實現產業化。
近年來,武漢圍繞一批新興產業和優勢學科,由政府提供優惠地價土地和一定經費支持,高校院所以科技成果入股,共同組建14家工業技術研究院,涵蓋光電子、智能裝備、導航與位置服務等多個前沿領域,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推動相關領域科技成果轉化。14家工業技術研究院累計開展成果轉化334項、孵化企業293家。
「一個工研院就是一個未來的千億產業。」在14家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引領下,2017年,武漢高新技術企業淨增662家,總量超3000家。
為鼓勵創新創業,武漢市還提出,依託中心城區都市工業園,在江岸、江漢、礄口、武昌4個中心城區各建成3至5個科創小微企業示範園,每個科創小微企業園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據介紹,科創小微企業園將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支持園區企業上市、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以及在「新三板」掛牌,探索發展「龍頭企業+產業集聚+創投基金」等金融支持模式,促進產融結合。
目前,武漢「眾創空間—雙創基地—創谷—創業街區—環大學創業帶」等全鏈條「雙創」體系已經初現雛形;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到1.2萬餘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鄭明橋、柳潔 通訊員:溫蕾)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