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辣條都叫衛龍」
文 | 芬迪
近日,日本信用研究公司東京商工調查稱,因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而破產的日本企業數量達到100家,距2月下旬出現第一家因疫情倒閉企業僅兩個月時間。
因疫情受損的企業眾多,即便是躲過一劫的企業,也難熬疫情陣痛期的後續打擊。不過,有一些企業卻在疫情期間「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大賺了一筆。
網紅衛龍,營銷一把好手
國民辣條品牌衛龍是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近期,衛龍再登熱搜。除了為抗擊疫情提供30萬元的捐款和辣條,衛龍自3月份返崗後,給員工平均漲薪30%,月綜合工資增加1000元。同時,還調整年終獎發放標準,還計劃為河南漯河廠區招聘1000-1500人。
在其他企業哭窮賣慘、降薪裁員的時候,衛龍這一波提高員工待遇的操作,很難不引起關注。
這並不是衛龍第一次做出「令人意外」的事,其實近幾年,衛龍通過各種方式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儼然一副「網紅」姿態。
2015年至今,衛龍策劃了大量營銷事件,憑藉話題性十足的炒作事件,衛龍逐漸打開知名度,同時,「網紅」化的人設也提升了品牌好感度。
除「蹭」熱點做營銷外,衛龍也拿旗下的產品「開刀」。2018年端午節,有網友喊話衛龍,表示想吃「辣條粽子」,一周後衛龍果然推出辣條粽子,並推出粉絲試吃活動。
2020年1月,「辣條年夜飯」再次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辣條餃子、辣條年糕、辣條湯圓......雖然網友直呼衛龍「太暗黑」,不過最終依然難逃真香定律。
如何擺脫「垃圾食品」?
某種程度而言,衛龍折射著辣條行業的起伏,而回顧辣條的誕生,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
當年,湖南洪水導致大豆減少,靠生產豆製品的平江縣損失慘重,為了降低成本,作坊的師傅們發明了一種麵筋小食品,其麻辣中帶著甜味的口感,迅速讓當地人著迷,這就是辣條的雛形。
1999年,年僅20歲的衛龍董事長劉衛平看到了辣條的商機,為了解決原材料的問題,他帶著配方跑到了產糧大市河南漯河。經過3年打拼,他終於攢夠錢開自己的工廠,2003年,他將自己的辣條品牌取名為「衛龍」。
值得注意的是,劉衛平的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申請註冊了「衛龍」商標。中國商標網顯示,截至目前,「衛龍」相關商標共計215項,涵蓋全部品類,其中多數為衛龍系公司申請註冊。此外,衛龍還對旗下的辣條產品一一申請註冊了商標。
企查查顯示,衛龍的主體公司「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旗下商標共計740件,專利48件;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商標344件,專利32件。
(衛龍兩主體公司近年商標申請趨勢 數據源:企查查)
可見從一開始,衛龍就與一般的小辣條作坊不同,其通過清晰的品牌規劃與建設,逐漸與小作坊們拉開差距。
除了商標的布局,衛龍也頻繁捲入智慧財產權糾紛,企查查顯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共有裁判文書85例,其中涉及商標的裁判文書有9例。
知產寶數據顯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共有案例20篇,涉及商標、專利、著作權和不正當競爭,其中原告一方多數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數據顯示,衛龍正積極主動維權。
作為脫胎於街邊巷尾,售價僅幾毛錢的辣條,其自身很難擺脫「低端」形象,加之在2005年前後,央視曝光了一些辣條企業的非法生產過程和添加物,導致公眾對辣條產生了牴觸心理,將其定性為「垃圾食品」,辣條行業遭受重創。
劉衛平開始思考衛龍的前路該如何走。
在2010年被評為「中國質量穩定食品品牌」後,近幾年,衛龍更是曝光其車間生產流程,力證安全生產。
此外,衛龍還加大了對品牌的宣傳。2010年,聯手人氣明星趙薇,重磅推出「衛龍」經典系列。2012年,衛龍力邀當紅女星楊冪加盟,傾情代言「親嘴燒」「親嘴豆乾」等系列產品。
2015年入駐各大電商平臺後,衛龍開始了新一輪的品牌網絡營銷。通過「蘋果風」網站、上架亞馬遜、自黑、出聯名款等手段,在獲得好感度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提高了品牌的檔次。
辣條行業新布局:馬太效應下強者是誰?
逐漸步入正軌的衛龍還遇到過一個問題。
2018年9月,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公告,其中衛龍等的多款產品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9月4日,衛龍食品官方微博發聲明回應湖北食藥監,稱其產品完全合法合規。造成這一「烏龍」的原因是衛龍按照《河南省地方標準調味麵食品》的標準生產,但此標準在湖北並不通用。
沒有國標,商品很難在全國流通,也會滋生各地的生產亂象。
好在2019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加強調味麵製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要求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對「辣條」類食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麵製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
「辣條國標」在一定程度上是辣條行業發展倒逼的結果,同時國標的發布,也會作用於辣條市場,使之健康有序發展,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樣會吸引眾多玩家參與。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發布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零食行業發展報告》預測,到2020年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將接近3萬億元。其中,僅辣條品類年產值將近600億元。
市場規模不斷壯大,行業也迎來第二次洗牌。
2005年地方標準出臺後,小企業洗牌出局、大企業乘勢而上,行業迎來跨越式發展。2007至2012年,全國辣條行業企業數由2000多家減至1000多家。
如今辣條國標出臺,提高了準入企業的門檻,市場將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行業集中度增長迅猛。
目前,辣條產品知名品牌有衛龍、麻辣王子、飛旺、君仔、三隻松鼠等,鹽津鋪子、金絲猴等知名食品品牌也相繼涉足辣條產品,行業馬太效應加劇。
(2018年辣條品牌TOP10 資料來源:中國十大品牌網 前瞻產業研究院)
據北京商報報導,在2020年合作夥伴大會上,衛龍董事長劉衛平透露,2019年,衛龍整體營收49.09億元,相比於2018年收入35億元,增速近43%。
公開信息表明,2020年衛龍的營收目標為72億元,即在2019年基礎上增長近47%。衛龍似乎信心十足。
剛殺入辣條領域的鹽津鋪子也是後起之秀,由於其自身品牌效應顯著,迅速在辣條行業獲取優勢地位。
(主持人何炅代言鹽津鋪子 圖源:鹽津鋪子官網)
今年3月,鹽津鋪子發布2019年年報,其中辣條收入為4941萬元,在總營收中佔比僅3.53%,雖然目前不是營收大頭,但卻是鹽津鋪子2019年收入增長最為迅猛的產品,同比增長138倍,2018年該項收入僅有約35.5萬元。
大企業營收連年高速增長,小企業生存空間勢必會進一步被擠壓,而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
疫情期間,休閒食品需求大增,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混戰,衛龍如何保持優勢,繼續處於頭部企業的位置,避免在行業洗牌中「翻車」,是亟待考慮的問題。
一直以來,衛龍響亮的口號為眾人所知「不是所有辣條都叫衛龍」,想必,它已經有了答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知產力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