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施的海關及跨境電商新規、以及部分奢侈品公司控制供應鏈的意願,正在對一度火爆異常的生意造成打擊。
除正職以外,會計師Jane Li還經營著一宗獲利豐厚的出口生意。新近從中國移民至雪梨的她,向國內的朋友和熟人銷售嬰兒配方奶粉及其他產品。這些人加價最多50%,從她手上購買來自可靠的外國超市貨架上的產品。
Jane Li是一名「代購」,在澳大利亞,代購這一群體的人數估計超過10萬人。
諮詢公司貝恩(Bain & Co)表示,這種轉賣奢侈品和醫療保健品的「行李箱生意」已形成一種全球現象,去年在全球佔了340億到500億元人民幣(合50億到75億美元)的銷售額。這門生意的繁榮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這類產品在中國的價格相對較高;二是在中國發生一系列食品醜聞之後,人們覺得西方品牌的安全標準更高;三是對那些貌似有助於一種更健康生活方式的產品,中國中產消費者的興趣大大增加。
這門生意的規模已增長到如此之大,以至於由於擔心代購購買激增引發缺貨,去年澳大利亞大型超市Coles和Woolworths不得不限制每位顧客最多能購買的嬰兒配方奶粉罐數。
然而,中國4月份實施的海關及跨境電商新規,以及部分奢侈品公司控制供應鏈的意願,正在對這門生意造成打擊。Jane Li表示:「市場已開始降溫。」Jane Li和母親每個月售出價值最高達2萬元人民幣的商品。
澳大利亞最大的維生素及營養補充劑公司之一Swisse表示,過去一年裡倒手其產品的代購已從逾10萬人降至約2萬人。Swisse銷售總監麥可•霍華德(Michael Howard)表示:「中國實施的跨境電子商務新規為代購帶來了不確定性。我們見到一些轉賣者為降低風險拋售庫存。」
今年4月,中國政府將目標對準了代購,提高了郵遞物品和入境旅客行李物品的行郵稅,以及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的進口稅。
中國政府還推出了更嚴格的食品安全規定,從明年開始,境外企業要想繼續在跨境電子商務網站上銷售產品,就必須為這些產品取得許可文件。
德國嬰兒及兒童商品在線零售商Windeln表示,自新規實施以來,對中國客戶的銷售已經下滑。
同時,更多外國品牌正尋求建立直接進入中國銷售的渠道。今年3月,Swisse入駐中國電商網站天貓(Tmall),並計劃在未來18個月開設實體店。「我們希望消費者有一個能與我們的品牌發生直接關係的去處,」霍華德說。
畢馬威(KPMG)預計,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與西方國家奢侈品的價差縮小,代購的數量將會減少。「只有存在套利機會,代購才會持續下去,」畢馬威澳大利亞的亞洲和國際商業實踐主管道格•弗格森(Doug Ferguson)說。
香奈兒(Chanel)是幾個在中國降價的奢侈品牌之一。除了監管方面的變化以外,弗格森預計,隨著中國企業搶購外國消費者品牌,海外公司加強對其產品分銷的控制,代購業將受到打擊。
然而,代購這種現象還遠未消亡。上周在雪梨和墨爾本舉行了面向代購的「中國電子商務展」特別活動,活動時間特意選在中國的國慶假期。此外,對一些澳大利亞企業而言,代購依然代表著進入廣闊中國市場的一條新途徑。
「他們的確做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提供了一個不同於我們原本能夠觸及的網絡,」銷售嬰幼兒有機食品和配方奶粉的Bellamy's Australia的執行長蘿拉•麥克貝恩(Laura McBain)說。在截至6月30日的一個財年中,該公司來自中國和香港的收入激增逾300%,她估計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對代購的銷售。
供應中國的代購供應鏈的發展是過去那種人脈式銷售的再現,這種銷售方式的典型就是特百惠(Tupperware)派對或者銷售化妝品的「雅芳(Avon)小姐」。受到自己客戶信任的代購從海外購買商品並提供給客戶,這讓客戶們感到放心。
但是,儘管澳大利亞企業認識到代購是一種重要的銷售來源,迎合代購的努力依然寥寥無幾。
「我想看到企業舉辦更多活動,比如產品和營銷研討會,以及僅面向代購的新產品發布,」不願透露全名的全職代購Coco說。——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