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群快樂的人,「火把節」「彝族節」「拜本主會」「密枝節」「賽裝節」「跳歌節」······涼山彝族是一個多節日的民族,常年都沐浴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這個民族似乎總有跳不完的舞、過不完的節。在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陽曆中,以12屬相輪迴紀日,根據日行、月轉、星移來確定太陽回歸日的季節,把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同時有根據「沙聶」「北鬥星」鬥柄指上為大暑、指下為大寒的規律,當北鬥的鬥柄指上時,就過火把節;而鬥柄指下時,就到了過彝族十月年的時候了。
據說,這種神秘古老的十月太陽曆與傳統儒、道、陰陽學說都有著深厚的淵源,至今尚有許多「密碼」等待專家學者去破譯。但對於生活在涼山地區的淳樸奔放的彝族人來說,知道跳舞、唱歌、過節就已經足夠了。每逢節慶豐收、婚喪嫁娶或是祭祀集會,彝族的男女老少就會選擇一塊平壩,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寂寥的天幕為背景,圍著熊熊的篝火,蘆笙、短笛、月琴甚至樹葉奏出悠揚明快的曲子,男男女女手拉手,圍成圓圈、翩翩起舞。這種頗有漢唐遺風的「踏歌」曾經被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彝族諺語說:「都宰」(火把節)是眼睛的節日,「庫什」(彝族年)是嘴巴的節日。在彝族傳統的十月年時,族中老人擇定吉日後,整個山寨都會呈現一片繁忙的景象,人們殺豬殺雞都會盛裝宴飲,訪親拜友,並互贈禮物和祝福。而這個時候,家家戶戶桌上的篾巴裡也會擺滿各種各樣的佳餚,歌是一曲接一曲地唱、酒是一碗接一碗的喝,唱了喝、喝了唱,走了一家又一家、唱了一戶又一戶。從蕎麥播種唱到糧食喜獲豐收,從糧食豐收唱到六畜興旺,從六畜興旺唱到生活美滿,從生活美滿唱到來年安康······寨子裡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歡聚一堂,暢飲甘醇的美酒、高唱彝族年歌,盡情享受節日帶來的歡樂。
而火把節更像是全族的大狂歡,入夜之後,各村各寨的人們都會燃起火把,在火把上灑松香,相互祝福。人們高舉火把,高唱山歌、繞著山間田野遊行,以示除災滅害,祀歲豐收。然後,人們從四面八方聚在一起,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載歌載舞,通宵達旦,興盡方休。歌舞之後,還有形形色色的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的美景之中,山水有情,歌舞有意。簡單地生活,快樂地生活,這便是彝族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