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月13日訊 每年的兩會之所以會受到諸多的關注,是因為這場會議關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的規劃發展、區域的定位建設、產業的興旺升級、項目的落地推進……有太多太多的話題被放大、被深剖,進而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但兩會上討論的也並不只有這些「大事」,在人大代表的眼中,任何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都牽動著他們的關注——而這些特殊的群體,則更加需要有溫度的關注和關愛。
打開殘疾人出門通路 讓「無障礙」從規劃設計到實際落實
除去青島市人大代表這個身份,王文華最被人熟悉的身份是即墨區國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最開始,王文華做的只是職業介紹,每天幫不同的人找工作;後來她將社會服務工作拓展居家服務,還成立了助殘服務中心。從那時開始,王文華在工作中就接觸到了不少殘疾人——看到他們經過培訓獲得了工作技能,生活有了改善時,王文華會由衷的高興;當發現他們的生活中仍舊存在一些不便之處時,王文華就更加希望全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注和關愛再多一點、再細緻一點。
「今年我提了一個關於完善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出行提供便利的建議。近年來青島在保障殘疾人權益,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方面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也有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但我發現殘疾人出行的便利性還不夠,只有出行的障礙沒了,才能讓他們更加積極地走出家門,去爭取更好的生活。」王文華注意到,一些下肢殘疾的殘疾人出門需要駕駛殘疾車,等他們到了目的地則需要換成輪椅或者拐杖,這就要求比較大的進出空間。而現在很多公共場所並沒有劃定專門的停車位甚至還禁止殘疾車進入,導致殘疾人停車一位難求。
除了殘疾人停車難的問題,王文華也提到了殘疾人綠色通道少、盲道和無障礙設施被佔用的情況,「其實我們國家的殘疾人保障法裡已經明確提到了,要求公共場所要為殘疾人提供優先服務和輔助性服務。但現在僅在火車站等少數公共服務窗口設立了殘疾人綠色通道或者優先窗口,這是遠遠不夠的。」
要暢通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的通路,讓無障礙設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是重要一環。王文華建議青島採取引進無障礙公交車、嚴格無障礙停車場建設標準、設置殘疾人優先窗口或綠色通道等方式,真正讓各種無障礙設施從規劃和要求中落地到實際生活中。同時,為了避免無障礙設施被佔用的情況,還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公益宣傳,提高市民自覺維護無障礙設施的自覺性,對佔用盲道、阻礙無障礙通道等行為進行處罰。
孤貧失依兒童也該有快樂童年 生活保障和心靈關愛都不能少
作為平度市司法局三級調研員,劉成愛在工作中接觸到了一些特殊的孩子。他們年齡不大,但卻見不到父母雙親;他們原本應該擁有與同伴一起玩樂的童年,但實際卻是經常一個人獨處,自卑自閉代替了該有的無憂無慮。孤貧失依兒童,他們因為父母至少一方服刑或者遇害而失去了至親的照顧,如何讓這些孩子也健康快樂的成長,是青島市人大代表劉成愛一直關注的問題。
「要幫助這些孩子逐漸從小家庭裡走出來,感受他人的關懷與愛意,更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讓他們也立志向、築夢想。」劉成愛說,以平度市為例,目前7-14歲的失依兒童約有100人,加上學齡前和14-16歲的,人數估計會增加到200人左右。而要幫助這些孩子,做好他們日常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礎上對他們的心靈關愛也同樣不能缺失,「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缺少關愛和溝通,特別是在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缺乏引導、陪伴和鼓勵,很容易造成偏激、孤僻等性格和習慣問題。」
劉成愛認為,要幫助孤貧失依兒童,首先要完成摸底排查,建立孤貧失依兒童的檔案臺帳。在了解了孩子的信息後,要由專門的機構牽頭,在政策、經費、物資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並逐步形成多個職能部門協作的聯合救助格局,在生活救助、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提供福利幫助。
在保障孩子日常生活的同時,劉成愛建議進一步完善失依兒童救助的社會參與機制,發揮傳統文化團體、志願者以及社會力量參與,形成「社會救助一條龍」,開張多形式、全方位的關愛活動,「還可以組織失依兒童參與義工活動,讓他們在接受社會關愛的同時,也學會去關愛他們、回報社會。」
關注阿爾茲海默症患者 從預防到救治要一環不落
從容易忘事到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上了年紀卻變成小孩的他們,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這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呈現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高,而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現象。青島市市立醫院副總院長、腦科中心主任譚蘭幾乎每天都會遇到阿爾茨海默症的患者,她從心底裡希望這些老人的日子能過的好一些、更好一些。而在2021年的青島兩會上,青島市人大代表譚蘭將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寫成了建議,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
「在中國,阿爾茲海默症的患病人數是非常龐大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平均患病率達6.04%,患病人數約為1507萬。因為現在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所以對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預防是非常重要的。」譚蘭認為,社區醫生是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糾正的第一道關口,加強社區醫生對阿爾茲海默症識別和預防的知識體系培訓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能實現對這一疾病的早發現、早預防和早管理。
除了社區醫生這道關口,譚蘭也建議開展大規模的阿爾茲海默症患病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篩查隨訪,建立社區檢測系統,繪製阿爾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和防治靶點譜系,構建具有本市特色的風險預測模型,這對於完善青島市阿爾茲海默症管理體系和降低疾病發生率也具有積極意義。
早發現和早預防是為了儘可能將疾病攔在身體之外,而對已經患病的老人來說,日常照料是保證他們生活質量的關鍵。「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腦疾病,從臨床發病到死亡遷延數年甚至十餘年,患者的病情進展、藥物花費以及護理的高需求也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題目。」譚蘭建議將阿爾茲海默症的治療納入醫保體系,進而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要開展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照料者的心理諮詢和社區幫扶,降低照料者的心理負擔,及時疏導情緒,可以避免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的發生。 信網首席記者 於曉
[來源:
信網編輯:亞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