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桂浩明
首批新三板精選層公司掛牌交易已經一個多月了,雖然市場表現各異,投資者的評價也是見仁見智,但不管怎麼說,與之前在創新層掛牌時的狀況相比,流動性是明顯提高了,定價也相對要合理一些。而企業通過市場化詢價,融到了發展所需的資金,為接下去上臺階打下了相應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精選層體現出了自身的價值,實踐也證明新三板的這項改革是有成效的。
那麼,對於那些精選層的掛牌公司,以及相應的投資者而言,此時又在考慮什麼問題呢?特別是對於精選層公司來說,在實現了這一次的華麗轉身以後,還有什麼新的願景呢?有人通過調查,發現不少精選層公司有意在掛牌一年以後,選擇轉板,即到交易所上市。同樣的,精選層公司的投資者更是普遍希望所投資的公司,將來能夠轉板到滬市的科創板或深市的創業板上市。因為在那裡有更好的流動性,自然股價也會表現得更為理想。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實質上就是精選層公司希望得到資本市場更多更好的服務。
眾所周知,這次新三板改革,除了降低投資者門檻、開設精選層以外,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實施轉板制度,及允許符合條件的精選層公司,經滬深交易所批准,可以不走IPO途徑,直接轉到交易所相對應的板塊上市。設計這一制度的初衷,應該是著眼於我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角度,打通不同層次之間的聯繫,以類似海外市場「介紹上市」的模式,為相關企業提供最適合其發展的交易場所。
換言之,今後精選層可以選擇轉板到滬深交易所上市,但這並不意味著精選層公司的出路就是轉板,而是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最適合自身發展的場所。由於目前在轉板問題上,只有總體的框架性規定,而沒有相關的實施細則,且批准權是在滬深交易所。因此,精選層股票在掛牌滿一年後會有多少能夠順利地轉板,現在還難以判斷。
一般而言,總會有一定數量的公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選擇轉板,或者是沒有能獲批轉板。如果屆時情況真的是如此的話,投資者不應該感到驚訝。畢竟,對於股轉系統來說,也無意把精選層定位於滬深科創板、創業板的預備板。因為它首先是一個獨立市場,轉板只是打通與其他板塊聯繫的一種手段。
進一步說,今後會有更多的新三板公司,從創新層升級到精選層來交易,精選層的掛牌公司數量會有較大的增加。怎樣做好對這些公司的服務工作,使之在精選層獲得長足的發展,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話說回來,對於掛牌公司而言,如果在精選層取得合理的定價,不但在掛牌前能夠融資,過後還能夠得到持續的融資支持,並且股票的流動性也比較活躍,定價公允,那麼似乎也不必一定要考慮轉板。
設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本身就是要為不同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的資本市場服務,新三板應該也有其特定的服務對象,在新三板內分層是因為這些對象太多,需要做必要的區分以提供精準的差異化服務。精選層公司的發展水平比較高,其中有的已經能夠滿足到滬深交易所科創板、創業板上市的條件,那麼讓它們轉板是順理成章的。但終究還會有一些掛牌公司並不具備條件,或者並不適合轉板,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企業數量也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精選層進一步完善對它們的服務。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精選層掛牌公司的願景。
無須否認,新三板精選層運行至今,總體上是比較成功的,但成交不夠活躍,部分股票定價不夠合理等方面的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市場關注度有下降的趨勢,開戶的投資者參與度也不夠高。這種狀況的長期存在,會弱化精選層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無法滿足掛牌公司對精選層的要求。因此,及時總結精選層運行以來的經驗教訓,讓掛牌公司及投資者形成對精選層未來的穩定預期,對實現發展願景充滿信心,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作者單位:申萬宏源研究所)